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人要立远大志向、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从调适自己做起。常有人抱怨周围环境不好,或者是金钱物质条件不足,或者是不被重用等等。这些外部的因素,都不是我们个人所能改变的,抱怨也没有用,只会使自己意志消沉。一个人不被自己打倒,别人是打不倒你的,所以,首先要懂得战胜自己,增强自我,一个真正的人才是压不住的。
因此,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锻造自我。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一封千古传诵的训诫中,提出非常简要的原则,那就是勤俭、宁静。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也是美德的楷模,他在刘备屡遭挫折走投无路的时候,出来辅佐刘备,擘画三分天下,一生勤于公务,殚精竭虑,为国尽忠。他的生活十分清简,反对奢侈,也不谋私。他治理蜀国,法令比以前的统治者更严厉,但老百姓却信服他,因为他执法公正廉洁,诚如“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所言。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他提出要淡泊。淡泊这句话人人挂在嘴边,用来劝说他人。其实,它不是用来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要看淡功名利禄。
一个人要做大事,而不要出大名,功名都是虚的。或许现在社会越来越看重这些东西,以官职决定学术地位,以刊物级别衡量论文水平,用数量淹没质量。然而大家都知道,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评判体系被严重扭曲了,真实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所以,不要被这些外在的功名蒙蔽眼光,捆住手脚,可能眼前你会吃点亏,但是,你遵从政治或者经济的规律做出利国利民的事情,按照学术的规律写出真正的传世之作,社会终究要承认你的。
现在许多的大学生,一入学就成天担忧毕业找不到工作,能找到工作的专业则担心工资不高,患得患失,被这些事情搞得心绪不宁,灰心丧气,选课就想着这门课有用没用,听学术讲演也要掂量有用没用,自己把自己关在一个十分狭窄的实用天地里,无法专心学习,视野和胸怀都变得狭小,人也变得自私,书读不好,该学的都没有学到。没有真才实学,到头来还真找不到工作。谁能预知几年以后的事情呢?与其把自己搞得灰溜溜的,不如努力学习;与其功利性地揣摩职业前景而选择专业,勉为其难,不如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结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只要你学业和才能出众,不论在哪个专业都一定能找到工作,而且还有挥洒的空间。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比如大家都觉得学电脑前景好,一拥而上,结果人满为患,反而找不到工作。古代史专业,谁都不看好,但是,你一旦精通而成专学,就会有好职位等着你。
中国老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光就盯着找工作,真有点鼠目寸光的感觉。要从这里解脱出来,把学习定位在更宏大的目标。古人早已认识到对社会的贡献无非立德、立功、立言,要么做人格典范,要么为国家民族建立功勋,要么留下传世之作,学习就应该以此为目标。从鼻子底下的物质利益中解脱出来,眼光自然就看远了。2007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同济大学向师生们演讲时说道:“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没有淡泊,就不会有远大;没有远大,就不可能凝神静思;不能宁静专注,就不会有大智慧产生;没有大智慧,也就难以站高望远。只有排除纷扰,把目光放长看远,眼前的事情也就随之豁然开朗。反过来,只有专注于长远的目标,才能不断排除眼前的各种困难或者诱惑。
就具体而言,我们不妨可以一试,如果你每天像坐禅一样凝神入定,排除一切念头,心中一片空明,一股静气油然而生,在空寂的世界里,平日的事情变得如此透明,看得如此透彻,有如神助。这时候,神思像灵泉一般涌出,人也会变得沉稳大气。《文心雕龙·神思》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没有那股静气,是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所以,淡泊和宁静是修身的要诀,包含着品格和智慧的修炼。淡泊不是清教徒般的禁欲,而是看破世间万物之表象,挣脱束缚,飞向远大的目标。宁静不是要万籁俱寂,鸦雀无声,而是心中要有股静气,能够把持住自己,就像诸葛亮一样,在日理万机中始终心平如镜,在纷扰之中洞察全局和将来,才能如此淡定,如此从容,“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欲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非守穷庐,将复何及!(〔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今译
君子的操守,宁静以修身,勤俭以养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志向,不清静专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对于学习而言,需要有静气;对于才干来说,需要多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笃学有成。散漫不能激励精进,偏激浮躁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流逝,志向与日子消磨,最终枯萎凋零,大多于世无益,除了守着破落的家屋,还能做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