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快乐地读书

要快乐地读书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时候的人,常常用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要求自己的子女发奋读书,刻苦固然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自虐似地读书,那还真是坚持不了多久的。苏秦的故事往往被后人视为一个读书成功的榜样,其实,那只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事例。在元代,浙江诸暨有个穷孩子,名叫王冕,出身农家,喜爱读书。只有快乐地读书,才能读出书中的个中三昧,得神取精,把自己和书本乃至整个世界融为一体,翱翔神游。

要快乐地读书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

既然已经明白读书是一生的事,就完全犯不着起三更睡半夜地玩命苦读。古时候的人,常常用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要求自己的子女发奋读书,刻苦固然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自虐似地读书,那还真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头悬梁锥刺股”是一段有名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做苏秦的人,就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招摇于六国之间,向国君兜售自己的政治学说,结果没人理睬他。他失意潦倒地回到家中,总结教训,认为是自己读书不多,见识凡庸,因此,痛下决心,闭门读书。苏秦能够客观地找出自己的缺点,倒不失为人才,比那些碰壁后只会怨天尤人者高明许多。一旦开始读书,苏秦才真正体会到自己以前没读过的书堆积得像山一般高,于是,没日没夜地攻读,读得发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刺得伤痕累累。他还想出一个办法,从房梁上垂下一根绳子,绑住自己的头发,一打瞌睡,头发就被揪得钻心般疼痛,人也就清醒过来,继续读书。就这样读了一段时间,学问见识增长许多,再次出去游说六国,这次还真灵,国君们都被他说得心动不已,纷纷委任他为宰相,他一人竟然手握六国相印,好不神气。

苏秦的故事往往被后人视为一个读书成功的榜样,其实,那只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事例。如果是为了在短期内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读书,苦读确实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如果是为了人生而读书,与其苦读,不如乐学,用闲定的心情去感悟,去享受读书带来的身心愉悦。

在元代,浙江诸暨有个穷孩子,名叫王冕,出身农家,喜爱读书。幼时放牛,偷偷跑到学堂听讲,竟然把牛都给放跑了。晚上归来,其父大怒,要罚他,其母为他求情,说孩子那么喜爱读书,就随他去吧。他父亲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于是王冕高高兴兴跑到庙里面,坐在佛像膝上,借着长明灯读书,白天就骑在牛背上,书袋挂于牛角,手持《汉书》诵读,活脱脱就是一幅放牛读书图,好生快乐。他的好学,感动了会稽儒士韩性,收其为徒。王冕学有所成,尝试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运气不佳,几次都没考上。他干脆把应试所写的文章都烧了,专心读自个儿的书,游历山川名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扩大了视野,拓宽了胸襟,把自己参悟的心得,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融会贯通,描写下来,诗文出人意表,绘画更胜一筹,一时名闻遐迩。不少地方官员惜才,屡屡举荐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王冕一生喜爱梅花,独创以胭脂作“没骨体”,别具一格。他画的梅花,就像他的为人风格,梅干挺拔遒劲,梅花浓淡点染,飘逸超俗,把天地人生至理,蕴涵其中。显然,若没有那种超越凡俗的学养,是不会有那般高雅清丽的《墨梅花卷》传世的。

没有功利心的读书,才有那份闲定参悟天地人生。只有快乐地读书,才能读出书中的个中三昧,得神取精,把自己和书本乃至整个世界融为一体,翱翔神游。

原文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明〕洪应明《菜根谭》)

今译

学者既要有兢兢业业的心思,又要有潇洒的趣味。如果只是一味地约束刻苦,那就像只有秋天的肃杀,而没有春天的生机,如何让万物生长发育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