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自知之明
自见之谓明,此诚难也。
大多数人往往容易过高估计自己,很难看出自己的不足,即使有所不足,也会努力加以掩饰,所以难有自知之明。而且,同别人比较的时候,喜欢取己之长比人之短。这样做,如果只是给自己增强信心,倒也无伤大雅。事实上并非如此,有些人经常是自我蒙蔽,滋长傲慢,或者自欺欺人,或者自取其辱。
北朝有一个士族,家境富裕,所缺的就是文化声誉。
古代士族社会,十分看重文化修养。一个人,一个家族,要有权,或者有钱,或者有知识,都不难。可是,当官乃一时之事,不可能做一辈子。钱财则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子孙不肖,富不过三代。有记性,肯读书,就有了知识,做官更加容易。有官就有钱,混个文凭自非难事,但是,没有人会当你是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因为书只有用心去读,而且亲自实践,补己之不足,自律修身,才会真正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高雅之人,而受到尊重。我曾经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商人可以富,官人可以有权,但不能获得文化上的贵。所谓士族,是尊(财富、权势)贵(文化、精神)的结合体。”由此可以明白,为什么有权有钱的人要尽力附庸风雅,就是为了获得“贵”。
这位士族当然不例外。他经常舞文弄墨,写些诗赋。古代诗赋皆有格律,用心学习,符合平仄韵律,当然可以成为诗赋。但是,文学最难的是神思意境,非有足够的才情,难臻完美。一本书反复多读,可以精熟。然而,文章多写也未必能够提高,最多只是堆砌词藻,有形无彩,毕竟激情才气都是学不可得者。然而,这种稍微深一点的道理,此公竟无领悟,使劲写作,把文化当作体力活,自以为学业精进。如果他写了藏之匣底倒也罢,偏偏自话自赞,常常击案惊叹,拿出去四处示人,奔走相告。邢邵和魏收是当时驰誉文坛的翘楚,此公却总不服气,觉得自己写的不比他们差,说与人听。大家碍于面子,就当他梦呓,随便寓嘲讽于赞扬,或夸大其辞,或沉吟作不解状,以致他得意非凡,杀牛置酒,招待大家。受嘲弄却浑然不觉,还要设宴犒劳人家,完全被人当作取乐的活宝。他妻子在一旁倒是看得明白,一再劝他别再犯傻,以致声泪俱下,此公不由升起世间竟无伯乐的感慨,长叹道:“我的才华都不被妻子所容,更何况陌生人哪!”
人无自知之明,高估自己,口出狂言,就免不了遭人耻笑。看看当今社会,往往落后的地区多有重理工轻文科的倾向,在功利主义的近视镜下,人们只看到技术所产生的直接的效果,纷纷涌向理工科,趋之若鹜。我见到许多特别具有人文素质的聪颖学生,弃文科而投向理工科。可是他们实在不适合学理工科,结果是理工科多了一些饭桶,而文科少了许多天才。所以,凡是有孩子问我如何报考大学,我只有一个回答,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知识结构如何,适合学习什么,也就是要对自己明察秋毫,不要被功利所左右,才能正确选择报考的科目。
在我看来,人不能简单地用聪明与否加以区分,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家一定要有这份自信。关键是要能够在社会千万种岗位上,找到最适合于你的位子,那你就一定能够焕发出光芒来。
原文
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吾见世人,至无才思,自谓清华,流布丑拙,亦以众矣,江南号为痴符。……自见之谓明,此诚难也。(〔隋〕颜之推《颜氏家训》)
今译
做学问有敏捷与迟钝的差别,写文章有巧妙和笨拙的不同。迟钝的人辛勤积累,是可以达到精通熟练的程度;而拙于文者揣摩思考,终归流于粗鄙。然而,成为学士,足以为人自立。缺乏天分,不要强操笔杆。我见到世间有种人,完全没有才思,却自以为清雅华美,把自己丑陋笨拙的文章拿出去流传,这种人不在少数,江南称之为“痴符”。……能够自知才称得上明白人,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