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最美的
一个人必须懂得如何珍惜自己,然后才懂得如何珍惜别人,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做到“爱你的邻居”之类的事情。人只有首先学会了爱自己,才能够很快地爱别人,并通过关心自己、帮助自已来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这样,你对他人的帮助中也就没有虚伪的成分。你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博得他人的感谢或获取奖赏,而是因为你从帮助别人或爱别人之中能够享受真正的快乐。
基督教宣扬博爱,而犹太教却教导人们首先要学会珍惜自己。犹太家长时常教育孩子:只有珍惜自己才懂得去珍惜别人。
美国幽默作家霍尔摩斯有次出席一场会议,席间他是身材最为矮小的人。一天,一位朋友问霍尔摩斯先生:“你站在我们中间,是否有鸡立鹤群的感觉?”霍尔摩斯反驳了他一句:“我觉得我像一堆便士里的铸币。铸币面值十分,但比便士一分体积小。”
爱你自己,就是根据你的意愿将自己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予以接受;接受,则意味着毫无抱怨。一个思维健全的人从不会经常抱怨,尤其不会抱怨天气太冷、石头太硬、冰太凉等。接受,意味着不加抱怨;要保持精神愉快,则意味着不抱怨那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缺乏自我依靠的人常常从抱怨和牢骚中求得慰藉。向别人诉说你不喜欢自己的地方,只能使你继续对自己不满,因为别人对此几乎总是无能为力的,至多只能加以否认,可你又不会相信他们的话。向别人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同样,让别人无休止地倾诉其自我怜悯和痛苦也无助于任何人。要结束这一无益而讨厌的行为,只需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为什么要给我讲这些问题?”然后你就会认识到,你的抱怨是非常荒唐可笑的,是在浪费时间,而你本可以用这些时间来进行自爱活动,比如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或默默地自我赞扬。
《塔木德》上说:“客人和鱼一样,新鲜时是美味,但超过三天便会发出恶臭”。
一个15岁的女孩曾经问一个哲人:“我该怎么做才能过充实的生活?”他的答案很简单,只有4个字:“做你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我”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有自己的幻想、希望、美梦以及恐惧。“我”是自己的主人。因为“我”是自己的主宰,所以我能深刻了解自己。由于“我”认识自己,所以“我”能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的一切,进而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
然而多少人会对自己产生疑惑,内心总有一块连自己也无法理解的角落;但只要“我”多支持和关爱自己,“我”必定能鼓起勇气和希望,为心中的疑问找到解答,并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我”必须接受自己的一言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因为这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之后自己可以回头检视这些发自内心的行为,若有不适宜之处,便加以纠正;若有可取之处,则应继续保持。“我”身心健全,能自食其力。“我”愿发挥自身潜能,并关怀他人,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贡献一份力量。“我”能掌握自己,做自己的主宰。“我”就是“我”,世上不会有第二个“我”。
“道路的右侧冻成冰块,左侧是一片火海,如果走向右侧就会受冻,如果走左侧便会烧成焦炭。惟有道路的中间保持不冷不热,这是一条恰当的前进道路”。
犹太人在2000多年的流浪漂泊中,受尽歧视、冷落甚至迫害。他们身在异地他乡,除了依靠自己,再无别所依。因此,他们养成了依靠自己,靠自己来拯救自己的信念。在他们看来,人活在世上,首先就要学会为自己谋福利,只有自己有了财富,才会真正具有帮助别人、普善众生的力量;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就是靠自己奋斗与拼搏,最终获得成功的人生,而那些一天到晚心忧天下,而自己却潦倒穷困的人,固然值得尊敬,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做出贡献。犹太人相信,只有懂得珍惜和完善自己,才真正懂得,也才真正有能力去帮助、去解救别人。
一个人爱自己的方式很多,你可以选择从喜欢自己的身体开始。也许你的某些身体特征确实令自己无法喜欢,你不停地羡慕别人。
对于自我形象,你也可以做出同样的选择。如在智力方面,你可以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聪明。事实上,你越让自己保持愉快,你也就越聪明。如果你在数学、英语或者写作方面水平较差,这并不说明你智力很差,只不过是你到目前为止选择的一种结果,如果你多花些时间加以训练,一定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水平,因此,这与你聪明与否并无直接联系。
有些人认为,自爱行为是一种无异于极端利己主义的令人反感的行为,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自爱与那种到处夸耀自己多么了不起的行为毫无共同之处。后者并不是一种自爱行为,而是企图靠自吹自擂来赢得他人的注意和赞许。它与自我轻蔑行为一样都是病态行为。自负行为的目的在于赢得他人赞许,采取这些做法的人是根据别人对他的看法来评价自己。如若不然,他便没有必要靠自吹自擂来说服别人。自爱则意味着你爱你自己,它并不要求别人爱你,因而也没有必要说服别人。只要你接受自己便足够了,自爱与别人对你的看法如何毫不相干。
犹太家长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要自爱,就必须摒弃一个观点——人的自我形象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消极的。实际上,你具有许多自我形象,而且它们经常在不断变化。如果要你回答:“你喜欢自己吗?”你可能倾向于将所有消极的自我形象汇集起来,说“不”。可是,如果你能具体分析自我嫌恶的表象的实质,你就可以明确努力的方向。
讨巧的哈巴狗
不要盲目模仿别人,必须头脑清醒;没头没脑的模仿,定会铸成大错!
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正在忙忙碌碌地搬运食物。一只乳燕飞过来问:“你们在这里做什么?”“贮藏食物准备过冬啊!”蚂蚁回答。“你们可真聪明啊!”乳燕敬佩地说,“我也要这样做。”她立即动手把一些死苍蝇、死蜘蛛往自己的巢里衔。母亲忍不住问:“你弄这些东西做什么呢?”乳燕回答说:“准备过冬呀!亲爱的妈妈,你也来搜集吧!是蚂蚁把这种方法教给我的。”“噢,把这种小聪明让给那些蚂蚁吧,”老燕子说,“适合于它们做的并不适合于优秀的燕子。仁慈的大自然给我们做了更好的安排。如果食物丰盛的夏天结束了,我们就从这里飞走。在旅行中我们慢慢地休养生息,随后迎接我们的是温暖的沼泽,在那里我们一点也不缺乏必需的食物,直到一个新的春天到来。”
乳燕和蚂蚁的生活习性本身就不同,而乳燕却要模仿蚂蚁的生活方式,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看见过猴子的,谁都知道它们善于模仿。在阿非利加洲,有许许多多的猴子。有一天,一大群猴子坐在叶子浓密的树枝上,偷偷地瞅着地上的猎人。猎人在草丛里不断地打滚,猴子们暗暗地你推我,我推你,窃窃私语。
“这个人的玩法儿可真不少,简直没完没了!你瞧他呀,一会儿鹞子翻身,一会儿又滚又爬,一会儿跌跌扑扑,一会儿又缩成一团……我们学东西够灵巧的,这挺好的新鲜玩艺儿,干吗不试一试?来吧,亲爱的姐妹们,我们来模仿一下。猎人大概玩得过瘾了,恐怕要走了。他一走,我们就开始模仿。”过一会儿,猎人果然走了,他留下了罗网。“嗨,快来吧!”猴子们嚷道,“别错过机会了,看谁模仿得最像哦!”美丽的猴子们从树上跳下来,一个筋斗翻进猎人的罗网,又跳又闹,相拥相抱,嘻嘻哈哈,叽叽喳喳,玩得真开心!当猴子们玩累了想到要出去时,这场欢喜也就到头了。猎人拿着袋子走出来,把它们一个一个装进袋子里。猴子们想找逃走的办法,可是被罗网裹得紧紧的,谁也没办法逃走。结果,全部被逮进了袋子,一个也没有漏网。 猴子不加思考,盲目地模仿猎人的动作,结果被逮个正着。可见,在模仿他人的时候,一定要头脑清醒。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头驴和一只哈巴狗。驴子关在栏子里,虽然不愁温饱,却每天都要到磨坊里拉磨,到树林里去驮木材,工作很繁重;而哈巴狗会演许多小把戏,很得主人欢心,每次都能得到好吃的奖励。驴子在工作之余,难免有怨言,总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驴子扭断缰绳,跑进主人的房间,学哈巴狗那样围着主人跳舞,又踢又蹬,撞翻了桌子,碗碟也摔得粉碎。驴子还觉得这样不够,它居然趴到主人身上去舔他的脸,把主人吓坏了,直喊救命。大家听到喊叫急忙赶到,驴子正等着奖赏,没想到反挨了一顿痛打,被重新关进了栏子。
孩子是最容易和善于模仿他人的行为的。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犹太家长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们讲这些故事,告诫他们,万万不可盲目地模仿他人,可能铸成大错不说,甚至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