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帮助你
乐于助人,是构成当今世界高素质人才非常重要的品质要素。人的本质是爱的相互存在,人的生活是与他人的相互交往构成的。乐于助人,就是要求人们善于理解他人的处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随时准备从道义上去支持别人,从行动上去关心帮助别人。培养孩子从小乐于帮助他人的美德,对孩子今后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前有一个商人在过河时翻了船,他只好抓住水中漂浮的一堆枯枝乱草拼命挣扎。一个打鱼的人听到呼救的喊声,立即把船划过去救他。商人看到了缓缓驶来的小船,顿时产生了获救的希望。然而汹涌的河水无情地告诉他,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为了抓紧时间死里逃生,商人对着渔夫大声喊道:“我是济阴的名门富豪,只要你能救我,我就送给你100金!”渔夫使出浑身的力气,抢在商人沉没之前把他救到岸上。可是商人上岸后只给了渔夫10金。渔夫对商人说:“你不是答应给我100金的吗?现在你得救了就只给10金,这样做对不对呢?”商人一听变了脸色。他恶狠狠地说道:“像你这样的一个渔夫,往常一天能挣几个钱?刚才一眨眼工夫你就得到了10金,难道还不满意吗?”渔夫不好跟他争辩,低着头、闷闷不乐地走了。过了些日子,那个商人从吕梁坐船而下。他的船在半路上又触礁翻沉了。从前的那个渔夫碰巧正在附近。有人对渔夫说:“你为什么不把岸边的小船划过去救他呢?”渔夫答道:“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酬金,过后却翻脸不认人的吝啬鬼!”说完,渔夫一动不动地站在岸上袖手旁观。不一会儿,那个商人就被河水吞没了。
在这个故事中,商人爱财如命、言行不一和渔夫见死不救的作为,反映出他们缺乏乐于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都是不可取的。独生子女在智能、体能发展方面比较占优势,但在个性品德方面却是个弱势。这是由于他们处在四二一的特殊地位: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生活,这就失去了许多和别人分享食物、玩具、争论、吵架、吃亏、让步或合作互助的实践机会。加之双亲、家族不鼓励,不要求其与别的伙伴交往,不要求他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以至使他们“自我中心”严重,只知自己接受抚爱和关心的需要,不知别人也有被抚爱和关心的需要。所以当他们一旦进入集体生活,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就遇到较大的困难,缺少“帮助他人”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从前有一个骡夫,赶着一头骡子和一头驴在路上走着,骡子和驴都驮着货物。它们在平地上行走时,驴驮着它的货物觉得还不费力,但走到陡峭的山路时,驴就觉得驮的货物沉重得让它受不了,忍不住求骡子帮它分担一部分,让它把剩下的驮回家。可是骡子听了它的恳求,并没有理睬它。过了半天的时间,驴实在坚持不住了,倒地死去了。这地方渺无人烟,骡夫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驴驮的货物一并加到骡子驮的货物上面,从驴身上剥下来的皮还放在骡子身上。骡子在重负下呻吟说:“我这真是自作自受。如果我肯答应给驴帮忙,我这会儿用不着再驮上它的货物外加驴皮了。”
骡子自私自利,不帮助驴子驮货物,最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乐于助人是犹太人所格外崇尚的美德。犹太儿童从小就被灌输乐于助人的思想。犹太拉比经常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来教育他们。
从前一个农场里有个叫罗思的年轻人。有一天接近黎明时,窗户外一片混乱,被惊醒的罗思睁开惺忪的双眼,他猜出是恶狼闯进了邻居家的畜圈,咬得牲口在院子里直叫唤。“罗思,我还以为您不在家呢!”早晨见了面,邻居责备他说,“我家的一头小牛犊被狼拖走了,您怎么不带上猎枪出来搭救一下呢?”,“我实在困倦,累得要命,睡得太死!”罗思打个哈欠说:“我什么都没听见啊……”什么人装聋作哑,无视邻居的祸患,这则寓言他应该牢记心里:要知道另外一个罗思,说不定和你是邻居。
现实生活当中,常常会有些事情给人带来喜悦或烦恼,带来幸福或悲伤,带来顺利或困难,带来成功或失败,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人都需要别人给予相应的理解和帮助。对于儿童也需要去关心和帮助别人及接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因此,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就成为了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犹太人在这方面是这样做的:
首先,布置有用的任务。让孩子在邻居之间或是校园里做点有益的事情,比如照料宠物,做饭,教更小的弟弟妹妹们做游戏,或者给不幸的孩子制作玩具,这些都可以培养大多数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当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自发地做这些事情,必须有人鼓励他们,教他们,甚至有时需要强迫他们,但只能是温和的强制,否则会适得其反。
其次,父母以身作则。要培养乐于助人的核子,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表现得体贴、大度、肯帮忙,你就必须身体力行,示范给孩子们看。要是你自己都言行不一,孩子们只会模仿你的行为,即使你把原则和指令讲得头头是道,也一点用处也没有。
再次,要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有些父母爱孩子,教育孩子时经常鼓励孩子,他们的孩子就总是乐于助人、更为别人着想、更富有同情心。这反映出孩子效仿了你的行为。要是孩子情绪好的话,他是极有可能帮助别人的,所以努力让他保持那种状态是非常值得的。
最后,定规矩,并且解释。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要是你打他,会弄痛他的。”然后他们会向孩子解释这类行为的后果,然后指出“你不可以打人”这条原则。他们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孩子更具有同情心。有许多研究表明,对孩子阐明慷慨助人的理由,尤其是强调说明他人的感受时,最能帮助孩子养成体贴、友善的行为方式。
许多父母都花大量时间告诫孩子别去做什么,其实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们为什么有些事不应该做——特别是当行为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到别人的时候。完全没有纪律约束对培养孩子是有害的。略带专制的家长式作风会令孩子成长、发展得更好。大体上说,使孩子对于行为标准和规矩有明确的偏好,这也是培养高度自尊和令孩子受欢迎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