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雨 图/多多爱儿童摄影机构
我没有强求她,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
正如花期不同,绽放的时间也就有差别。
对于成人来说,改变行为习惯的过程是痛苦也是残酷的。尽管我们常常说养成一个好习惯仅仅需要21天甚至18天,但是做起来,“戒断副反应”还是让我们选择半途而废。如果说成人改变习惯的动力是有意识的,而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女儿而言,新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被动甚至是被强制的。
第一次家长会后,根据班主任的建议,我做了一张作息时间表。从早上7点钟开始一直到晚上8点30分睡觉,除了学校课程表规定的学习内容,以15分钟为一个单元,详细规定了起床、洗漱、早锻炼、早餐、作业、自由活动、晚餐、整理等活动安排。和妻子达成一致后,并向女儿说明作息表的具体内容征求她的意见后,我打印出来贴在了她的书桌上。
作息表从上学第一天开始执行,家长监督配合
身教重于言传,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做父母的要首先做到,否则我们难以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我是属于猫头鹰类型,早起对于我来说苦不堪言。可自打女儿上小学后,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根上紧的发条,到了7点钟会自动从睡梦中“弹”醒,开始紧张而忙碌的“早餐时间”:烧水、煮粥、煎蛋……
为了能让女儿多睡几分钟,我要在20分钟内完成规定操作,这样才可以帮她挤出几分钟机动时间。女儿虽然六岁了,吃饭还是老大难问题,在幼儿园懒散惯了,上小学后适应时间明显比其他小朋友要长。我没有强求她,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正如花期不同,绽放的时间也就有差别。
作业未如期按要求完成,自动占用自由活动时间
对于女儿来说,自由活动时间是弥足珍贵的“开心时刻”。每天完成作业后,她准会缠着我做游戏,这时候她的奇思妙想就会涌出来,设计各种互动游戏要求我和一起完成。所以占用自由活动时间对于她来说真的是一件很不开心的事。我们还对自由活动进行了约定,看电视、玩游戏每次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剩下的时间要到户外保证正常的运动量以及多听音乐、绘画和做手工。
现下,我们对于孩子的专注力问题越发关注,很多家长还给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希望解决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专注力差等问题,效果却差强人意。殊不知,就是因为自由活动的时间安排在悄无声息地扼杀孩子的专注力。
凡一周内能自觉遵守本作息表,可给予奖励
为了让女儿感觉奖励不那么遥远,妻子还专门做了奖券,表现好就发奖券,然后用积累的奖券来兑换礼物。起初是我和妻子都可以发奖券,后来变成我们一起表决。表现好才可以发,表现不好还要罚没已经发的奖券,女儿慢慢地习惯了我们这种做法,有时候还会主动承认表现不好,并乖乖地把奖券交给我。
女儿在学校的表现,多赞扬少对比
班主任在女儿入学一段时间后,每隔一周都会给我们看一张《操行反馈表》,反馈表的内容涉及作业、早操、静息、听讲等方面,每项每天一颗星,每周三十五颗星,每周五班主任都要在家长群里公布,以方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给予孩子诸如表扬信等的鼓励。
听班主任讲,女儿下课后,都会站在评分表前,去数自己的小红星,她不太关心别人得了多少颗星星,只关心自己距离5颗星还差几颗,数着数着就从开心变成了失望,自己在原地踏步。
回家后,我和妻子都佯装不知,问她:“本周你得了多少颗星星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女儿虽不情愿却没有拒绝,第一张反馈表没有一项是五颗星,还有三项是三颗星。我没有批评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毕竟有个过程,刚开始就“高标准、严要求”反而“欲速则不达”。“我们来看一下哪一项做得比较好,作业、静息都是四颗星,真不错!”女儿没想到会听到表扬,轻轻吐了一口气。我猜在回家之前,她一定以为自己会挨批评,没想到我们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了她。“我静息的时候,睡着了,上课铃声都没有听到,是老师把我叫醒的,老师也表扬我静息做得好。”说着她的小嘴巴翘起来,连眉毛也不自觉扬了一下。看着她的神情,我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感觉到孩子太需要赞美了。
我和妻子为女儿设定的目标就是各方面表现在班上中等偏上即可,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更为重视的是孩子的心智培养,希望女儿健康、快乐。对于知识和技能学习,我们遵循的是顺其自然和兴趣培养。看到孩子的《操行反馈表》,我们的共识就是不拿女儿和别的孩子比,只拿她这一周的表现和上一周比,让她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信心。
中国孩子为什么缺乏责任感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早期的家庭教育是很大的原因,因为我们给予了孩子太多的呵护。当孩子事情做不好,找各种客观原因帮孩子开脱。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孩子做错事从外界找原因的坏习惯,出了问题再改正常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很多父母谈起规则意识的培养总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要培养这种意识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履行规则约定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点点滴滴中去浸润,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看到孩子的《操行反馈表》,
我们的共识就是不拿女儿和别的孩子比,
只拿她这一周的表现和上一周比,
让她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