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来说,英汉互译时,增词和减词的种类是比较多的,而且情况极为复杂。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说,我们主要需要掌握以下几种增减词的情况。
第一种:增减评论性词。(在文学翻译中比较常见,在非文学翻译中少见。)
e.g.: He wished that he had asked her to dance, and that he knew her name.
误:他希望他请她跳了舞,并且知道了她的名字。
这个句子选自于《德伯家的苔丝》,其中讲到了三个兄弟中的老二第一次看见了苔丝,但是并没有和苔丝跳舞,后来就走了。走到山上的时候回头了,看见苔丝站在舞场的边上看着他,他有感而发说了这样一句话。所以我们了解了这样的背景之后,在翻译时就要注意把其中的语气翻译出来,而且要注意代词的翻译,不能直接翻译为“他”或“她”。根据这样分析可以看出,上面的译文有很多的问题。
He wished that/ he had asked her to dance, /and that/ he knew her name.
断句之后的分析:这个句子结构简单,总体上来说是一个主句,后面有两个并列的宾语从句。但是本句的代词较多,翻译时需要注意。
正:他多么希望1自己2当时3请她跳了舞,现在还知道了她的芳名4,那该有多好啊5!
1.wish这个单词用在这里本身就表示一种虚拟语气。
2.在翻译时,如果并不知道第三人称指的是谁,我们可以用“自己”来代替。
3.要注意这个时态的处理,文中的had asked是过去完成时。中文里没有过去完成时这个用法,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就把它翻译为一般过去时。更需要注意的就是后面一个句子中的knew,这是一般过去时,我们也就翻译为一般现在时了,所以在后面我们用了“现在”这个词来翻译knew。这个时态的翻译需要同学们深刻地理解。
4.her name翻译为“她的芳名”比较合适,因为女孩的名字一般都叫做“芳名”。
5.“那该有多好啊”这个小句子就可以认为是增加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出当时那种很后悔的心情。但是这样的增词一般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对于我们初学翻译的人来说,这都是些大师的作品,只能处于鉴赏的阶段,我们一般很少使用。
总体分析来看,这个句子的难度不大,但是要注意代词和时态的翻译,而且要注意文学作品中的增“评论性”语言。
例如:我进去看了,只记得门警是瑞士兵士,穿着黄色的制服,别的没有印象了。
误:I came into and have a look and I remembered that the gate guards were Swiss soldier and wearing yellow uniforms. I have no other images.
本句是汉译英,我们在前面所有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涉及过汉译英,现在来给同学们说说汉译英的主要步骤。在前面的讲解中,我们讲过中英文的两个差异,一是长短的差异,中文善于用短句,英文善于用长句;二是动静差异,中文善于用动词,英文善于用名词。在这里介绍最后一个差异,中文是意合语言,而英文是形合语言,以上就是中英文的三大差异。
Tips:
中文的意合和英文的形合指的是有关句子之间连接的问题。中文的句子一般没有什么连词,主要是通过句子之间的意思来体会相互之间的关系,而英文则是要通过句与句之间的连词来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
e.g.: I did not go to school, because I was sick.
我之所以没有去上学,是因为我生病了。
分析:英文中有一个连词because,用这个单词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因果。上文中的翻译则是一个书面语,如果我们用口语化的句子来表述,则是“病了,没去上课”。这个句子既没有主语,也没有连词,我们是通过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句与句的连接。所以中文的表达就变成了意合,而英语则是形合。这个问题反映到我们的翻译当中就是英译汉时,我们可以省略部分的连词,而汉译英时我们要判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句子之间加上连词,而不是单纯把中文翻译出来。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汉译英的第一个标准就是需要使用连词,那么汉译英的步骤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因为中文的句子较短,所以我们要判断哪些句子应该放在一起翻译,而不是把所有句子都一口气翻译完,然后在每个句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连词。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句子的组合,也可以把这一步叫做“断句”。
其次,我们要找到句子的谓语,判断句子当中哪个动词重要,哪个动词不重要。这个过程很复杂,也是我们说的第四大规律,我们在后面句子的讲解中将会着重分析这个问题。
再次,我们再按照顺序来翻译这个句子,一部分一部分有步骤地翻译。
最后,还是重读。把这个句子脱离中文,只读英文,让这个句子更加符合英文的习惯。
我们根据这样的方法再来看看上面这个句子:
我进去看了,只记得门警是瑞士兵士,穿着黄色的制服,别的没有印象了。
我进去看了,/只记得门警是瑞士兵士,穿着黄色的制服,/别的没有印象了。
断句之后的分析:这个句子前面一个小句子说的是“进去看”这件事情,这和后面的“看见了什么”并没有太多的关系,所以在这里断句。至于后面一个句子断句是因为最后一个句子是本句的评论,属于文学写作的一种,所以可以“减词”。还是那句经常说的话,这是文学作品,一般的增减词的方法我们都不能用。
我进去看了。
分析:这句话共有五个汉字,三个动词,分别是“进”、“去”和“看”。首先不能把这三个汉字都翻译为动词,而是要判断哪一个更重要,这就是“谓语动词的层次性”。
Tips:
“谓语动词的层次性”是汉译英的难点,因为中文是动态性语言,所以句子中的动词较多,而英文是静态性语言,名词、非谓语动词、从句和介词等较多,所以英文的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而不是多个动词构成的谓语。由此看来,我们就要在纷繁复杂的动词当中判断出哪个动词更重要,哪个动词次重要和哪个动词最不重要。
就拿上面这个句子中的三个动词来看,“进”是最主要的动词,“看”是其次重要的动词,而“去”则是最不重要的动词。那么就把“进”翻译为谓语,“看”翻译为非谓语动词或是从句,而“去”则翻译为介词。如果还有更为不重要的动词,我们可以不翻译,直接省略,也就是“减词”了。
很多同学都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判断动词的重要性呢?为什么“看”不是最重要呢?因为如果“看”最重要,那么不“进”就能“看”了吗?说实话,判断动词的重要性,也就是把动词进行分层,确实很难,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用很多种方法来判断这个问题。首先教大家的一种方法就是——根据动词的先后顺序来判断哪个动词重要。
一般来说,先发生的动词更加重要,而后发生的动作不是那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前面一个动词翻译为核心谓语,后面的翻译为非谓语动词。
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例如:一架飞机从昆明起飞载着我们飞越崇山峻岭来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
A plane from Kunming carried us over a lot of mountains to the Capital of China—Beijing.
分析:这个句子中有四个动词,分别是“起飞”、“载着”、“飞越”和“来到”。根据分析,“载着”是最重要的核心谓语,其他都可以认为是介词,甚至在这里我们连非谓语都不要了,因为介词比非谓语更加的静态。确定“载着”是核心谓语,是因为我们考虑到了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主语是“一架飞机”,宾语是“我们”,目的状语是“来到了北京”。
以上我们讲的如何判断动词的层次就是——规律四“谓语动词的层次性”。
一般来说,我们把句子中最主要的动词作为句子的“核心谓语”,其次重要的是“非谓语动词或是从句”,再次重要的是“介词”,最不重要的就“不翻译”。
再回到刚才例句当中的另外一个句子:
只记得门警是瑞士兵士,穿着黄色的制服。
分析:这个句子中有三个动词,分别是“记得”、“是”和“穿着”。根据以上判断谓语层次的要求,我们判断出“记得”是核心谓语,“是”是从句,而且是宾语从句,而“穿着”是介词。这句话的判断方法还是根据句子动词出现的先后顺序。“记得”是核心谓语来说明后面这个句子的内容,“是”是“记得”内容,“穿着”是伴随状态。
正:I came in to have a look.1 I remembered that the guards at the gate were Swiss soldiers in yellow uniforms.2
1.分析完动词的层次之后,我们将核心动词“进”翻译为came,其次重要的动词“看”翻译为to have a look,这是一个非谓语动词,最不重要的动词“去”翻译为in。
2.分析完动词的层次之后,我们将核心动词“记得”翻译为动词remembered,其次重要的动词“是”翻译为宾语从句中的动词were,最不重要的动词“穿着”翻译为介词in。
总体来看,由于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汉译英,所以在这里我们说了许多新的内容,其中“谓语动词的层次性”最重要,同学们需要认真把握。
第二种:增减范围词和对象词。
e.g.: The first day was crossed out, and the last thought which went through my mind at the end of this important day was: After all—I do not belong here; I am just loaned.
误:第一天已经被划掉了,在这个重要的日子结束的时候,穿越于我的脑海最后的想法就是:毕竟我不属于这里,我是被贷款来的。
首先从通顺程度来判断这个句子就可以知道,这个句子存在很大的问题。读者并不能明白什么是“穿越于我的脑海最后的想法”,或者什么是“我是被贷款来的”。所以可以认定,本句翻译错误,且不符合中文的要求。
The first day was crossed out, /and the last thought/ which went through my mind/ at the end of this important day was: /After all — /I do not belong here; /I am just loaned.
断句之后的分析:这个句子选自于《音乐之声》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女主角玛利亚到别人家去当保姆,首先给自己做了一个日历,上面总共有250多天,每过一天就划去一天,所以在翻译第一句的时候需要增加一个单词来说明“第一天”是从什么地方划掉了。后面出现了一个定语从句,而且在冒号后面还有一个被动语态,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些问题。并且还要注意断句的问题,在哪里使用逗号的问题。
Tips:
英译汉时究竟在哪里断句比较合适?这是我们从第一天学习英译汉时就提出的问题,在学完了这么多句子之后,同学们多少有了一些体会,也基本知道在应该哪里断句了。实际上,断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根据经验来说一般断句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在原有标点处一定要断句;
其次,在从句处一定要断句;
然后,在非谓语动词处一定要断句;
接下来,在介词短语处一定要断句;
最后,主语过长一定要断句,而且要单独翻译。
以上断句的顺序是按照主要和次要的先后顺序来判断的,希望同学们牢记在心,每每遇到一个英译汉的句子都要认真断句,然后再分析翻译。
第一天已经从日历上1划去了,在这个重要的日子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想法就是2:毕竟,我不属于这里,我只是一个过客3。
1.在这里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要增一个“范围词”,因为“第一天”是从“日历”上划去的,当然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是不知道前后文的话,也是可以不增词的。
2.the last thought which went through my mind是用the last thought来做主语的,而中文善于用人或是人的身体器官做主语,而英文善于用物来做主语,所以我们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还是变成了“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想法”。
3.I am just loaned是一个被动语态,翻译为“过客”,感情色彩较浓,没有遵循作者原有的意思,所以还是不恰当,等到第三遍重读的时候再处理这个问题。
正:第一天已经从日历上划去了,在这个重要的日子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想法就是:毕竟,我不属于这里,我只是别人雇佣来的1。
1.I am just loaned处理为“别人雇佣来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而且非常恰当。
本句主要的特点就是要处理好被动语态的译法和定语从句的译法,还要特别注意增词的问题。
例如:我国先秦的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
误:Our China's thinkers in Pre-Qin Dynasty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that QinRenShanLing, GuoZhiBaoYe.
这句话是一个主谓明确的句子,不需要判断动词,也不需要断句,但是词汇比较难,这是个大问题,“先秦”和后面的那句古文怎么翻译都是问题。根据上面的译文来看,译者没有翻译出古文,甚至把这句话翻译成了汉语拼音,所以有很大错误。
我国先秦的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
分析:本句不存在断句的问题,句中的“提出”就是核心谓语。
Our China's thinkers in Pre-Qin Days1 over 2,000 years ago2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that loving people and treating neighbors kindly are most valuable to a country3.
1.“先秦”这个单词翻译为Pre-Qin Dynasty有一定的问题,因为中国在“秦”之前是没有朝代的,随意用dynasty显得不是很妥当,但是在这里用days来表示“时代”则是比较恰当的。
2.over 2,000 years ago这个词组属于增词问题。因为作为译者,要把中文的内容翻译为英文,但西方人很少有人知道“先秦”是在什么时候,所以我们在这里增一个范围词更为妥当。
3.本句当中最难翻译的就是这句古文,古文的翻译不能直接用中文拼音表示,因为西方人不懂拼音。我们在这里要用解释的方法来阐述这个短语,“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意思是“热爱自己的人民和对待自己的邻居很好,这些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我们翻译为loving people and treating neighbors kindly are most valuable to a country。
正:Our Chinese thinkers in Pre-Qin Days over 2,000 years ago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that loving people and treating neighbors kindly are most valuable to a country.
这个句子主谓明确,动词突出。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注意增词,古文的翻译以及词汇的问题。
例如:1998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海洋年,中国政府愿借此机会介绍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误:1998 was defined as the International Ocean Year by the UN,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affairs.
本句话错误的重点在于句与句之间没有合适的连接,因为中文是意合的语言,所以不需要连词;而英文是形合语言,句与句之间需要连词。在本句当中,还有像“联合国”和“中国政府”之类的专业名词,译者在处理的时候都没有翻译正确。
1998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海洋年,/中国政府愿借此机会介绍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句只有一个逗号,所以根据两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and来连接。第一个句中有一个隐形被动语态“是……确定的”,第二个句子中有三个动词,分别是“愿”、“借此”和“介绍”,根据前后关系,我们可以认为“愿意”是核心动词,可以把这个单词当作是“动词的过渡”,不需要用强势动词“介绍”。
正:1998 was designated1 as the International Ocean Year by the United Nations2, and3 the Chinese Government4 would like to5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make an introduction of6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affairs to this world7.
1.“确定”这个单词有很多种翻译方法,但是我们在这里可以用designate,这个单词用来表示“指定和确定”。“指定赞助商”就可以翻译为designated sponsors。
2.“联合国”的正确译法是the United Nations,而且这个译法在笔译当中一般不用缩写。笔译中即使是专有名词,我们也喜欢用全称,而不是缩写。
3.and这个单词的使用很重要,因为显示了两个句子之间的连接,且表示并列关系。
4.“中国政府”的正确表达法是the Chinese Government,这三个单词一个都不能少,这也是最准确的表达法。
5.用“愿”这个单词来过渡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因为这个字确实是一个弱势动词,而且我们常常用wish to和would like to来翻译。
6.我们在这里没有把“介绍”直接翻译为introduce,而是翻译为make an introduction of,这也是一种“动词的过渡”,用弱势动词make来过渡,把强势动词introduce变成抽象名词。
7.to this world属于增词的问题,因为我们在做介绍的时候,面对的一般都是外国人或是世界各地的人,所以在这里增加to this world很恰当,这属于增对象词。
总体来说,这个句子难度不大,属于两个主谓结构句子的合并,而且这两个句子主谓也很明确。但是要分清第一个句子中的“隐形被动语态”和第二个句子中动词的过渡及增对象词的问题。
第三种:增减范畴词。
说到范畴词,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很陌生,但是这种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很常见,甚至说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使用。
例如:我有五百元钱。
I have five hundred yuan.
分析:这是一个太简单的句子,甚至连小学生都会翻译。但是我们要学会观察细节,因为笔译就是一个细活,需要我们观察每个单词的变化。在上面的中文里有一个“钱”字翻译成英文之后没有了,也可以说是省略了。其实“钱”这个字在整个这句话中就是一个范畴词。“钱”包括有很多种,可能是“美元”、“日元”和“人民币”等,前面的“五百元”就是这个范畴当中的一个。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把“钱”这个范畴词省略了,这也就是汉译英的减词。
范畴词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中文里,而且种类繁多,很难判断,请注意看下面的例句。
例如:中国有12亿多人口,陆地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误:China's population is 1.2 billion, land natural resources per capita are lower than world average level.
这个句子的翻译没有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所以翻译不通顺。同时,“中国有12亿多人口”中的“有”翻译也有错误,后面的“陆地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属于顺序翻译,没有考虑英文的习惯,所以也翻译错误。
分析:这个句子是由两个小句子构成,主谓明确,所以两句之间应该用and来连接,以此来体现英文的形合。两个小句子的谓语也很明确,前面一个句子是“有”,后面一个句子是“低于”。
正:China has a population of1 more than 1.2 billion, and2 its3 land natural resources per capita are lower than world average4.
1.has a population of是表达人口数量最准确的词组,比上文的翻译要更加地道。
2.为了体现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用and来表示其并列的关系。
3.its这个单词看上去很简单,但是体现了英文中使用代词的原则,中文善于省略代词,而英文在每个名词前都需要有代词或是冠词。所以在汉译英时,我们一定不要忘了代词的存在。
4.原文中用的是“世界平均水平”,“水平”这个单词就是一个范畴词,因为“水平”包括很多种,其中一种是“世界平均”的,而且average这个单词可以用来表示“平均水平”。这也是汉译英时的减词,将范畴词省略了。
总的来看,这个句子要注意两个分句之间的连接和范畴词的翻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