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遇事要勇敢尝试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挑战和选择,若是遇事不能勇敢尝试,那么孩子就无法把握住良好的机遇,也不可能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勇敢是战胜困难的信心,是挑战自我的勇气,孩子一旦有了勇敢的品质,在遇到问题时,就能端正自我,选择光明正确的道路。然而现在许多孩子是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没有经历过风雨和挫折,人格品质往往十分的脆弱。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很可能就会被困难所打倒,变得沮丧颓废,灰心丧气,失去生活的斗志。有关数据表明,勇敢这种优良的品质,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被许多父母所忽视了,他们给孩子灌输的都是忍让退避的生存法则,许多孩子在这种模式的教育下,变得冷漠和胆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父母应该从现在开始教育孩子遇事要敢于尝试,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蒙蒙是一个7岁的小男孩,他已经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在学校深受老师的喜爱,可是他的胆子却特别小,遇到事情时缺乏勇敢的精神。现在马上就要升入二年级的他却依然怕黑,不敢独处。父母为了锻炼蒙蒙的独立能力,特意为他安排了一个房间,可是他却从来不独自睡觉,总是赖在父母的卧室里要求父母陪他睡。
有一天晚上,妈妈好不容易把蒙蒙哄睡着了,便准备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哪知她刚起身,蒙蒙就睁开了眼睛,看到妈妈离去的背影,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妈妈只好又回头哄他睡觉,并承诺会陪着他。
不仅如此,蒙蒙在学校里也很胆小,每次上体育课,当别的小朋友在尽情玩耍时,他经常都会在旁边发呆,总是害怕受伤。在课堂上,老师叫蒙蒙起来发言,蒙蒙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行,我害怕。”蒙蒙的这种表现让父母和老师很担心,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帮助蒙蒙,让他能够遇事时勇敢起来。
孩子胆怯不仅和性格有关系,还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许多父母溺爱孩子,给予孩子太多的保护和关注,不准他们单独外出,不准他们接触同龄玩伴,不准他们做哪怕有一丁点儿危险性质的动作,只允许他们守在自己的身边,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中。一旦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父母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的行为,会导致孩子缺乏锻炼和自主的机会,使孩子丧失基本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性格就会变得依赖、懒散,在遇到事情时也会格外地谨小慎微、担心害怕,不敢勇于承担、大胆尝试。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肩负起比老一辈更大的压力和责任,若是没有遇事勇敢尝试的精神,那么在未来的竞争中,只能成为一个失败者。这样的孩子,难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也难以承担家庭的责任。所以父母应该根据以下几点,帮助孩子摆脱胆小的困扰。
1.鼓励孩子,让他勇敢起来
勇敢是具有责任心的先决条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只有学会勇敢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父母平时就应该给孩子灌输这种观点,让孩子变得勇敢自强,有能力去保护别人。当孩子做出一些有勇气的行为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2.让孩子了解他恐惧的事物
孩子之所以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很大原因是他们对那个事物不了解,充满了陌生感。一般人遇到不熟悉的事物时,总是会比较小心谨慎,这是正常的现象。但随着对事物本身的深入了解,那么一切又会变得轻松起来,那种恐惧和害怕的感觉也会随之消失。所以当孩子惧怕某种事物时,父母应该想办法让孩子去了解那个事物,等孩子把那个事物的原理搞明白了,就不会感觉到害怕了。
3.从小事锻炼孩子的胆量
许多孩子害怕一个人独处、怕黑、怕和陌生人说话……父母常常会忽略这些小事,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日后缺乏勇敢的精神。父母千万不要纵容孩子的胆小,有时候这些胆小的行为会对孩子日后身心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当孩子面对害怕的事物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摆脱这种恐惧,从小事开始锻炼孩子的胆量,让孩子一步步克服恐惧的心理。
4.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孩子敢于尝试的品质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出来的,现在的父母对孩子都过于宠爱,凡事包办,这样使孩子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父母应该时常提醒自己,对孩子的事不要干涉太多,孩子的事尽量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有时候孩子在经历磨难时吃点亏、受点伤是在所难免的,父母千万不要太过心疼孩子,否则孩子永远不会长大。
让孩子吃点苦头,其实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而过度溺爱,则是对孩子个性的谋杀。当孩子想要探索外部世界时,父母不要强行阻挠,应该引导孩子向正确的道路摸索,这样不仅使孩子得到了锻炼,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兴趣。所以,请父母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