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材对应的教育模式

教材对应的教育模式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模式应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教育模式,也应是理、工、农、医科教学的重要教育模式。实验模式对于自然科学教学十分必要,但实验模式绝不是唯一的教育模式。因内容变化、对象变化,教育模式理当发生相应的变化。以美国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编写的物理教材,简称《PSSC物理学》为代表。

第二节 教材对应的教育模式

现代物理学没有像现代数学那样存在着明显的几个学派,即: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但是,从物理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内容偏向来看,大致也可以分为四种教育模式:实验模式、学术模式、文化模式、系统模式。下面先用下表加以概括,然后逐一论述。

img5

一、实验模式

在基础物理教学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大多重视物理实验。我们举出两套较有影响的物理学教材为例。一套是前苏联物理学家Г·С·兰斯别尔格主编的《初等物理学》,另一套是英国纳菲尔德物理学基金会资助的英国中学物理革新教材《纳菲尔德物理学》。这两套基础物理教材的共同特点是把物理实验放在突出地位。

兰斯别尔格认为,物理学所特有的科学方法,就是实验法。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学的定律是借助于实验而得到的。他强调,必须使学生知道,合乎逻辑地表达出来的定义,只有依靠实验、通过量度,才能得到它的内容。作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大学物理教授,兰斯别尔格主编的《初等物理学》,成为中等学校的教材的一种典范。它的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观察实验丰富生动,习题深浅适度并有实际意义。这套物理教材的缺点是篇幅较多,有的内容较难。但仍不失为一本着重于“实验模式”的优秀教材。

《纳菲尔德物理学》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普通水平(1966年出版),一种是高级水平(1970年出版)。这套物理教材把物理实验放在更为特殊的地位。学生用的学习指导书只有实验、问题、讨论。教师用书很详细。这套书主张让学生在学习指导书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探索式的学习,以达到理解物理知识,发展研究能力的目的。

突出实验的教育模式,简称为实验模式(表为K1型)。它的特点是:实验中心,问题讨论。

实验模式的基本教育过程是:

观察—实验—问题—讨论

实验模式应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教育模式,也应是理、工、农、医科教学的重要教育模式。从认识论来看,实验模式应当包容感知模式、游戏模式、具体模式、形式模式、直觉模式等。因为,实验模式本身也有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要。

《中学物理实验》的作者在为该书撰写的“总论”中指出了物理实验的六大功能:

(1)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2)突破重点难点,理解物理概念;

(3)形成物理图像,认识物理过程;

(4)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探索精神;

(5)培养观察能力,掌握实验技能;

(6)养成良好习惯,学会科学方法。

并认为:没有演示和实验就等于没有自然科学的教学,离开了演示和实验的自然科学教学不可能是高质量的。

实验模式对于自然科学教学十分必要,但实验模式绝不是唯一的教育模式。因内容变化、对象变化,教育模式理当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应用实验模式中,遵从教育模式三原理,注意教育模式之间的变换、孕育、包容,这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术模式

以美国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编写的物理教材,简称《PSSC物理学》为代表。该书是充满科学主义色彩、以学术为中心的教材。

《PSSC物理学》以培养科学技术的尖子人才为目的。该书要求通过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方法,提倡应用发现法学习。《PSSC物理学》是集中了较多的物理学家、教师、仪器设计师、作家、美术家及其他专家,经过长时间编写和研制完成的。这套教材包括课本、实验教材、教具、教师参考书、教学影片、标准测试题。这套教材重视物理概念的逻辑发展,并按照现代物理学的成就,应用较新的观点去讲授基础物理学。每章附有大量习题,包括家庭作业题、实验性习题、课堂讨论题。习题的内容较多地取自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从整体看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PSSC物理学》从1960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已几经修订,平均每5年修订一次。这套物理教材很快为许多国家翻译,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这套教材对于课程现代化,培养尖端人才,有一定意义;但是,作为普通中学的基础教育,这套教材显然失之于繁难。

突出学术的教育模式,简称为学术模式(表为K2型)。它的特点是:学术中心,研究中学。

学术模式的基本教育过程是:

原理→结构→方法→能力

学术模式着重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根据认识论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出创造教育的模式有:直觉模式、结构模式、综合模式、体系模式。因此,成功的学术模式,应当包容上述四种模式。然而,从认识阶段看,上述四种模式分别对应于高中生阶段、大学生阶段、研究生阶段、专家阶段。在基础教育中,不可能以学术模式为主,即使要培养尖子人才,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只不过上述阶段可以相对提前而已。实践表明,学术模式不可能成为基础教育的主要模式。重点名牌学校为培养尖子人才,可以适度地使用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对于培养研究生,学术模式则应该受到充分重视。

《PSSC物理学》是科学主义、学术中心课程的代表,但绝不是说《PSSC物理学》只采用学术中心的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虽然可以偏重于学术模式,但必不可少地要应用实验模式等多种其他教育模式。

要成功地应用学术模式,仍需要重视应用教育模式三原理,注意恰当变换、自然孕育、合理包容其他教育模式。

三、文化模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G·霍尔顿等编写的《哈佛物理设计》,简称为《HPP物理学》;后又改称为《物理课程设计》,简称《PPC物理学》,是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以文化为中心的课程。

《PPC物理学》的特点是:把物理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来讲述,包括相当丰富的物理学史,重视阐明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注意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注意物理学与其他科学,例如,数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文学等学科的联系。这套物理学人文主义倾向十分明显。G·霍尔顿曾在1952年编写过一本《物理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导论》,作为非主修理科的文科大学生的物理教程,该书重点放在科学中的发现、推理及概念形成的本性,着重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进行阐释。这本导论的基本思想,正是《PPC物理学》的主要特点。如果说《PSSC物理学》着重逻辑性的探索,体现科学主义精神的话;那么,《PPC物理学》则着重历史性的探讨,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前者体现出的教育模式是学术模式,后者体现出的教育模式则可称为文化模式。

突出文化的教育模式,简称为文化模式(表为K3型)。它的特点是:文化中心,历史地学。

文化模式的基本教育过程是:

背景→思想→阅读→实验→指导

G·霍尔顿在《物理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导论》中指出,就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本身的价值而论,把它们纳入物理学的导论课程有三个目的:

(1)提供赋予某一特定观念以意义和重要性的适宜背景;

(2)了解科学建立者们的原始资料、动机及研究方法,阐明隐藏在纯粹抽象背后人类的胜利;

(3)把科学作为对知识的伟大探求的一个侧面展示给读者。

G·霍尔顿还强调:学生学完这类课程之后,将会知道主要定律和重要概念体系的演变;作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将理解判定科学思想正误的标准和促进科学繁荣昌盛的条件,以及使他们的教师留恋于科学职业的那种喜悦心情。在《PPC物理学》中,通过一套课本和手册,还有一套学生读物,并且还编有教师参考书、程序教学指导书、补充读物、幻灯片、电影片、实验用具等,来达到上述目的。

1985年在美国参加“第十七届国际科学史大会”时,曾与G·霍尔顿交谈,有人问G·霍尔顿教授,《PPC物理学》是否是想突出物理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突出物理学的思想性。G·霍尔顿教授作了肯定的回答。

文化模式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作为物理教学,当然离不开使用实验模式。作为基础物理教材,以及文科大学生的课程,它不着重于学术模式,这是合理的。对自然科学课程采用人文主义的精神讲述,这是新颖的,有特色的。虽然,在突出自然科学的历史演变时,他们宣称绝非有意给实际材料涂上人文主义的色彩。所以,我们不称这种教育模式为人文模式,而称之为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丰富了教育模式,它使我们认识到,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统一起来的必要。在使用文化模式时,同样应遵从教育模式三原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了文化模式的功能。

四、系统模式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1986年)(1992年再版时改为《系统科学与教育》)以及《大教育论》(1990年)中作者的提倡应用系统科学研究教育。同时,还在《牛顿力学的横向研究》(1987年)和《牛顿力学与星际航行》(1991年)中,试图体现出应用系统科学改造物理学的教学。作者在指导大学物理系研究生的硕士论文时,具体地探讨了以系统模式为特点的物理学的纲要,准备继续努力,编写出《系统模式物理学》,简称《SMP物理学》。《SMP物理学》应当包容实验模式、学术模式、文化模式的长处,既体现科学主义内容,又体现人文主义的精神。《SMP物理学》应是以系统科学为中心的课程。

《SMP物理学》的特点是:应用系统科学三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指导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改变20世纪物理教材的五大相对独立的“板块模式”。20世纪上半叶,大学普通物理教材的基本结构是:(1)力学;(2)声学;(3)热学;(4)电学;(5)光学。这五个部分的顺序,不同的教材略有差异。

20世纪下半叶,大学普通物理教材的基本结构是:(1)力学;(2)热学;(3)电学;(4)光学;(5)原子物理学。多数物理教材是按此结构与顺序。毫无疑问,大学普通物理的教材结构,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中学基础教育和物理学的教材结构。《SMP物理学》要突破这种“板块结构”,建立以系统、信息、控制、有序、演化等为特色的“有机结构”,加强原有五大“板块”的内在有机联系。

回顾20世纪普通物理教材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教材建设。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至上”,在这种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编写的教材,便是“重视理论,学术中心”,它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即“学术模式”;另一种是“技术至上”,在这种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编写的教材,便是“重视应用,技术中心”,它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即“实验模式”。

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本位”,在这种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编写的教材,便是“发展个性,素质中心”,它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即“人格模式”。由于物理学的固有特点,体现“人格模式”的物理学教材极少。以“物”为中心的物理学,有没有可能演化为以“人”为中心的物理学呢?这是有可能的。在21世纪,“见物不见人”的物理学,有可能发展为“见物又见人”的物理学。另一种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社会本位”。在它的指导下编写的教材,便是“面向社会,文化中心”。它所采用的教育模式的,即“文化模式”。有人预测:在21世纪,从世界范围看,大学普通物理教材以及中学基础物理教材,仍将会有偏向于上述四种模式的教材。所提倡的“系统模式”则是上述四种教育模式的“有机综合模式”,它体现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

突出系统科学的教育模式,简称为系统模式(表为K4型)。它的特点是:系统中心,联系地学。

系统模式的基本教育过程是:

实验→原理→问题→结构→应用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物理教学理当重视实验与应用。系统模式要包容实验模式。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研究,得出由低级到高级演化的八个教育模式:感知模式(A1),游戏模式(A2)、具体模式(A3)、形式模式(A4)、直觉模式(A5)、结构模式(A6)、综合模式(A7)、体系模式(A8)。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所学对象毫无所知,则教育应从A1开始;如果学生对所学对象有所感知,但缺乏兴趣,则教育应从A2开始;如果学生对所学对象有所感知又有所认识,则教育可从A3开始;如果学生对所学对象既有感知和初步认识,且还了解一些具体事例,则教育可从A4开始;如此类推。当然,选择较高级的教育模式时,同样要适当包容低级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还应自觉孕育更高级的教育模式。由此可见,系统模式并不是无条件地应用实验模式,对初学者,物理内容必须从实验讲起,而对较高程度的学生授课,当然不必事事都要从感知入手。

系统模式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同样要重视原理、问题、结构。这应当将学术模式和文化模式结合起来。这具体表现在,要将系统科学原理贯穿于教材之中,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正是深入地研究了牛顿力学定律、热力学三定律、相对论原理等之后,才进一步认识到系统科学三原理的普适性。牛顿第一定律与整体原理有对应性。马赫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给定物体的惯性依赖于宇宙中其他质量的存在和分布。由此可认识惯性定律与整体原理对应。牛顿第二定律与有序原理有对应性。因为动力学方程描述了力学系统的规律(有序)。牛顿第三定律与反馈原理有对应性,这是容易理解的。两者都可用符号表示为img6,其中的箭头,在力学系统中是指力;在一般系统中还可理解为信息。不难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与整体原理对应;热力学第二定律与有序原理对应;热力学第三定律与反馈原理对应。应用系统科学原理来认识物理学原理,将有可能更新物理教学的结构。例如,着重从控制论的观点来讲授力学、电学;着重从信息论的观点来讲授声学、光学;着重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讲授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和量子力学。这就可能形成一个不同于五个板块的新的物理教材结构。

系统科学三原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三大规律在具体学科中的深入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包容反馈原理;量变质变规律包容有序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容整体原理。同时,它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原理也大有好处。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有三大原理:

(1)阴阳互补原理;

(2)五行生克原理;

(3)天人合一原理。

这三个原理可以很好地成为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的古代原型的一种表述。

在经典物理学中,为了研究和改进热机总结出热力学三定律。大家知道,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简单地表述为:第一种永动机不可能;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简单地表述为:第二种永动机不可能;热力学第三定律可简单地表述为:达到绝对零度不可能。由此三个否定表述的原理,已建立起热力学的理论体系。它不仅成功地促进了热机的发展,而且也成为西医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古代科学中,为了研究人的“长生不老”,做了许多实验,形成了不同于西医的具有东方特色的保健医学体系:中医保健学。有人认为,这实际形成了保健学三定律。保健学第一定律可简单地表述为:第一种长生不老不可能。即要通过炼外丹、吃外丹达到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保健学第二定律可简单地表述为:第二种长生不老不可能。即要通过炼内丹、做气功达到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保健学第三定律可简单表述为:达到绝对不长不可能。即要通过不生长、不发育而达到不老、不死是不可能的。很明显,保健学三定律与热力学三定律极为相似,同样分别对应着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有人认为,物理学中不仅应当研究“机”,而且应当研究“人”。应当实质性地拓展物理学的内容。这就具体地表现出要在物理学中,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统一起来,形成既有物,又有人的物理学。

系统模式不仅要更新物理学的内容和结构,还应为物理教学的科学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系统科学与教育》、《大教育论》的作者从系统科学三原理出发,进行探索性演绎,得出了一系列更加具体化的原理。例如:

(1)从系统科学三原理出发,演绎出教育技术三原理:需要可行原理、经济有效原理、简单可靠原理;

(2)从系统科学三原理出发,演绎出教育美学三原理:情感转移原理、和谐奇异原理、多样统一原理;

(3)从系统科学三原理出发,演绎出教育经济三原理(微观经济):供需制约原理、价值变化原理、最大效用原理;

(4)从系统科学三原理出发,演绎出教育管理三原理:情感沟通原理、层次递进原理、组合优化原理;

(5)从系统科学三原理出发,演绎出教育心理三原理:同化顺应原理、阶段发展原理、结构转换原理等等。

这充分显示出,系统科学原理可以成为教育的科学基础。当然,也可成为物理教学的科学基础。这无论是对于物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还是对于实际操作,都有一定意义。

必须指出,系统模式仅仅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中的一种,它不能“包打天下”,而且,只有在遵从教育模式三原理的基础上来应用系统模式,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