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青少年生活方式及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生活方式就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其实质是人的生活格局与行为选择。而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导致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其核心是通过体育手段来增进健康、保持人的身心愉悦,提高其生活质量。倡导科学、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探寻辽宁地区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被测对象
具体测试对象分布如表2-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跨理论模型构建、心理学、统计学等相关书籍和著作若干部。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中2000—2011年有关生活方式的相关文献100多篇,以“体育生活方式”“理论模式构建”为关键词,检索了《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2000—2011年相关硕士论文若干篇,对检索所获得的文章进行摘要浏览,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获取了近十年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献,借鉴了其中一些对本书有指导性作用的研究成果(详见本章参考文献)。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的具体情况如表2-2所示。
三、结果与分析
(一)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观念的调查分析
体育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及理性思考而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的抽象概括。在现代体育发展中,它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对辽宁省不同性别、地域、学校性质的青少年体育观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3-1。其中,变量V1为“对体育的喜欢程度”,变量V5为“只要隔几天不锻炼身体,就特别想运动”,它们共同反映的是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变量V2为“体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量V4为“体育锻炼对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帮助”,它们共同反映的是青少年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对体育的喜好和重视程度要明显高于女生;城区学生较乡镇学生更喜欢体育,但在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方面,则无明显差异;体育特色学校学生在对体育的喜好程度上明显高于一般学校,但在认识度上,则无明显差异。研究发现,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观念普遍停留在对体育的感性认识上,即喜爱体育,但是缺乏对体育活动的理性思考,即青少年缺乏对体育重要性的深层次认识,而恰恰就是这种深层次的理性认知才是决定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表3-1 不同性别、地域、学校性质的辽宁省青少年体育观念评分比较(±s)
注:∗∗为P<0.01;∗∗∗为P<0.001。
(二)辽宁省青少年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工作(学习)活动、基本生理活动需要(睡眠、吃饭、穿衣、洗漱、如厕等)、闲暇活动(消费购物、社会交往、文化娱乐等)和其他生活活动(锻炼、喝酒、抽烟、就医等)。对辽宁省青少年生活方式的调查主要从学生校内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和校外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两方面进行。从表3-2可知,学生在校内课余时间主要选择的行为是休息、体育活动和完成作业三项内容。这三项内容恰恰反映了目前学生校内生活的实际需求,即满足休息的生理需求、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需求和完成作业的社会需求。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课间10分钟,进行积极的休息属于正常的行为方式,但是很多学生选择参加体育活动和抓紧时间完成作业两项内容。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很高,常规设置的体育活动未能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课间不能积极地休息、放松,仍然需要抓紧时间完成作业。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辽宁省青少年校内生活方式还有待于改善和提高。
表3-2 辽宁省青少年校内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N=4628)
时间是反映生活方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辽宁省青少年校外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及生活方式进行调查,表3-3所示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周一至周五,还是在周末或假期,课余生活主要仍以功课为主,校外学习时间较长,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多,特别是在周一至周五,课余体育活动时间非常少,睡眠时间基本合理,有55.2%的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能够保证8小时,基本能够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从现有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较重,直接影响课余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安排。
表3-3 辽宁省青少年校外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N=4628)
续表3-3
(三)辽宁省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
1.辽宁省青少年参加校内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
体育锻炼是反映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青少年体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辽宁省青少年校内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从锻炼时间、锻炼态度、锻炼项目、锻炼形式、接受指导情况、坚持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体育课外,每天在校参加其他体育锻炼时间在0.5小时到1小时之间的占26.1%,0.5小时以内的占35.0%,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14.2%。对学生上个学期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的次数进行调查,22.6%的学生从不参加,25.0%的学生仅参加过1次,38.0%的学生参加过2~3次,参加4次或4次以上的占12.6%。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的次数很少。
对辽宁省青少年进行校内体育锻炼的态度进行调查,表3-4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参与早操、课间操和大课间活动是比较认真的,但有部分同学不太认真,或者敷衍了事。经过进一步调查,探讨造成学生态度不认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体育锻炼内容单调、机械重复,没有吸引力;二是学生被迫参加,目的是完成任务;三是认为运动量太小,没有锻炼价值。从中不难看出,青少年进行校内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仍然为内容、形式和动机等问题。
表3-4 辽宁省青少年进行校内体育锻炼的态度(N=4628)
2.辽宁省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
对辽宁省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的参与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7.0%的学生经常参加,34.1%的学生偶尔参加,25.8%的学生很少或从不参加。通过对经常和偶尔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1.1%)进行深入调查,在校外采用的身体锻炼方法主要来自体育课里教师传授的仅占21.2%,27.1%的学生在小区附近进行体育锻炼时从来没有接受过教师的指导,11.6%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没有家长的陪伴,31.1%的学生是与好朋友、同学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在锻炼的时间方面,10.2%的学生选择在早上,13.8%的学生选择在上午,11.0%的学生选择在傍晚,14.8%的学生选择在吃完晚饭后。在校外坚持体育锻炼的时间方面,17.2%的学生不到半年,15.2%的学生半年多,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
从表3-5可以看出,目前羽毛球、篮球、游泳、足球等竞技类项目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展得仍然较好,尤其是对羽毛球的参与度最高,证明其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这类项目受场地、器材、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而跑步、散步、滑板、轮滑、跳绳等休闲健身类项目也广受认同,说明这些休闲健身类项目在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中开展得也较好。另外,器械健身(9.7%)、健美操/舞蹈(8.0%)、爬山(6.8%)等锻炼形式也逐渐受到青少年学生们的喜爱,所占的比例也较大。
表3-5 辽宁省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项目(N=4628)
从辽宁省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来看,校外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不高,学校体育教学与校外体育锻炼的契合性不强,校外体育锻炼缺乏指导,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分散,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体育锻炼的项目比较丰富,青少年学生的选择机会较大,尤其是休闲健身类项目是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潜在的优势项目。
3.辽宁省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的社会支持
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支持,良好的外部条件是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体育课、班主任、家长、学校场地器材、学校相关体育活动开展和执行等情况作为社会支持内容,分析对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的影响。
第一,90.9%的学生认为在体育课里学到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对自己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来说比较有用,这表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作用是认同的,并且从学生的主观认识上看,学校体育课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了较好的支持。第二,从班主任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上看,77.2%的学生认为班主任比较关心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仅有7%不太关心,这说明班主任作为学校中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是比较支持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这又给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支持。第三,通过调查得知,家长最担忧学生的分别是不爱学习(48.4%)、迷恋网络(31.9%)、偏食(27.4%)、不爱锻炼(21.5%),体育锻炼是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不爱锻炼已成为家长所担忧的重要问题,这又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支持。第四,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调查结果显示,73.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场地、器材能够满足需要。第五,从学校相关体育活动开展和执行情况看,51.0%的学生认为上学期学校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次数不多,73.0%的学生反映上学期班级安排的课外体育活动很少被其他活动占用,63.6%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组织体质健康测试是比较严格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辽宁省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有着较好的社会支持。
4.辽宁省青少年体育消费情况的调查分析
体育消费是反映青少年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辽宁省青少年的体育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金额进行调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真实情况。91.9%的学生认为把钱花在体育上是值得的,这反映出辽宁省青少年对体育消费的态度比较端正。从表3-6可知,近半年来,32.2%的学生几乎没有进行体育消费,并且用于购买体育报刊、比赛门票、体育彩票等非直接活动性消费也占较大比例,用于购买体育器材、服装等消费占64.6%,此部分是消费内容的主体,而体育特长培训、场地费等直接活动性体育消费仅占9.1%,所占比例很小。
表3-6 最近半年辽宁省青少年体育消费调查(N=4628)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 论
①辽宁省青少年已基本建立起了积极正确的体育观念,但是对于体育的理解和认知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②辽宁省青少年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校内外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均是以功课为主,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较重,直接影响课余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安排。
③辽宁省大多数青少年参与校内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的次数很少,内容、形式和动机等问题仍是进行校内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
④辽宁省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不高,学校体育教学与校外体育锻炼的契合性不强,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分散,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但可选择的项目比较丰富,选择机会较大,尤其是休闲健身类项目是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潜在的优势项目。
⑤辽宁省青少年对体育消费的态度比较端正,购买体育器材、体育服装等是消费内容的主体,但体育特长培训、场地费等直接活动性体育消费所占比例很小。
(二)建 议
1.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首先,在课程观念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原则。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灌输式的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多样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习能力,真正掌握一两项较为擅长的运动技能,为实现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在体育课和大课间内容上,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迎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使其主动参与,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逐步实现由“兴趣参与”向“习惯参与”的转变。
2.健全各项机制,完善保障体系
一是制度保障,合理制定体育教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有计划、有监督、有奖惩,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二是物质保障,继续加大对边远农村的投资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三是快速高效地完成对迁移学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器材的配备;四是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3.更新观念,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
在观念上,要让社会、政府、学校、家庭都对体育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把体育教育看成提高中小学生身心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我国的中小学生才能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下,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