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父母王”王同
王同,明朝河南郏县(今项城)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出任海州知州,在任期间为海州人民做了很多实事。
当时海州连年受灾,百姓外出逃荒很多,到王同上任时已大半逃亡。王同上奏朝廷,力陈百姓不堪赋敛、徭役之苦,要求减轻赋税,招抚流亡,开垦荒地。经朝廷批准,减少税粮,免去各种摊派,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蔷薇河是海州人的母亲河,但这条海州经济命脉到明朝中期却年久淤塞,不能连接其他河流,致使许多商人盐船只能涉海冒险,既花钱多,又不安全,严重影响着海州经济发展。
今蔷薇河
王同来到海州的第二年,发现了这个关系民生的问题,于是提议疏通这条海州人民的母亲河,让商人和旅客都方便。正要动工时,却遇到了荒年,百姓庄稼歉收,王同便提出以工代赈的方法,王同的意见得到当时官员和百姓的大力支持。
于是,王同用罚款得来的两千两银子疏浚蔷薇河,同时告诉百姓,只要出工,便可免费提供食宿,饥民闻之,纷纷前来上工,每天有几千人兴修水利,不到两个月蔷薇河疏浚工程告成,海州地区呈现出“盐利载兴,诸货可致,久湮之迹以再兴,已废之郡以复振”的景象。可以说,明朝中期海州出现的短暂繁荣,正是王同兴修水利、关心民生疾苦、大施仁政的结果。
王同不仅重视民生疾苦,还重视民风教化。经济的凋敝必然带来文化的衰败,王同来到海州后,竟然查阅不到一本像样的书,可见那时候海州的文化事业衰败到何种程度。王同痛惜之余,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拿出自己的积蓄到南方购买图书,一共买了70套共760册,每册作标记为“海州儒学的官书”,并且专门做了放书的橱子摆在海州城中的明伦堂,让更多的百姓可以随时借阅,增长知识,从而让更多人民可以从书中“知善恶,明是非,晓义理”。这一做法对当时海州地区的民风教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这真是一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大事。
王同自己购买图书,作为海州儒学藏书,为发展海州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是位不怕丢官误仕,敢于为民请命,兴利除弊,无愧于海州史上一位勤政廉政、德绩俱佳的名官和清官。在他离任海州时,百姓编写了《奏绩实政》一帙,以作纪念,同时称他为“河南父母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