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第一才子”吴承恩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他是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的家乡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东海以西一个叫界首河的地方,即现在的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后来,因为水灾,吴承恩一家随祖父迁居淮安河下镇。淮安古名楚州,因为明代中叶后,淮水多次泛滥,所以楚州人给自己的家乡改名作淮安,希望淮水安定,大家能过上好日子。吴承恩不到18岁就经常和父亲一起抗洪护堤。
吴承恩画像
童年时发水灾的惨痛记忆给吴承恩的印象太深刻了,洪水淹没了他家的薄田和房屋,使得原先还算小康的吴家一夜赤贫,吴承恩上不起学,只好跟随父亲识字、读书。他的舅父胡琏是当时的名士,偶尔也会指点吴承恩。吴承恩少时勤奋好学,读书过目不忘。
吴承恩还喜欢和好友沈坤、李春芳(1)闲侃。吴承恩好奇地指着镇淮台上的水神雕像说:“天下水神多为牛形,为何我们淮水的水神是猴形呢?”好友们和乡亲们都说不出原因,还提醒吴承恩不要乱说话,以免亵渎神灵。但吴承恩平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明白决不罢休。当时淮安府叶尚书家有藏书楼,吴承恩一有问题就去那里寻找答案。经过一番辛苦,吴承恩找到了答案:据唐代李公佐的《古岳渎经》记载,原来淮河水神叫“无支祈”,本是一只水猿。它常在淮河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导淮,收服了它,让它永保淮水安然入海。据说“无支祈”还有许多神通广大的兄弟姐妹,叫齐天大圣、弥天大圣、通天大圣,都是些神通广大的灵猴。据说齐天大圣还曾经勇闯东海龙宫,暴打巡海夜叉,逼着老龙王下雨救旱灾。因此,幼年时候,以“无支祈”为代表的灵猴就以神通广大、救苦救难的形象深深植入吴承恩的脑海。每当水患严重、大家奋力治水时,吴承恩总是梦想着自己能像“无支祈”那样制服淮水,给家人安宁。
少年吴承恩不仅聪慧好学,而且疾恶如仇。当时,山阳县令在淮水水灾时不仅不帮助百姓治水,反而大收护堤费,逼得民不聊生。他家开的米行,大斗收进、小斗卖出,还掺泥沙石子,百姓无不咬牙切齿。因为吴承恩淮安第一才子的名声,山阳县令请他为新开的全兴米行写对联。县令知道吴承恩好读志怪小说,所以以《淮南子》(2)相诱。吴承恩不顾家人反对,欣然提笔:全兴大粮行,慈夙楚城扬。横批是:去首留尾。县令不明就里,非常高兴地把对联挂在粮行门口,百姓围观后都捧腹不已。山阳县令的师爷看后忙叫人撕去,县令不解。师爷解释说,“全兴”去首是“王八”,“慈夙”留尾是“心歹”,合起来不就是“王八大粮行,心歹楚城扬”吗?县令此时才看出来,但为时已晚。一群顽童已经齐声唱道:“王八大粮行,心歹楚城扬。”县令为此深恨吴承恩,经常找机会陷害他。
现坐落在淮安楚州区的吴承恩故居
在与贪官恶绅的斗争中,吴承恩结识了花果山大圣军(3)的淮海戏班的侠士孙大胜。通过孙大胜,吴承恩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花果山的猴王典故。孙大胜在一次解救秀女的行动中重伤不治,临终前他叮嘱吴承恩要用自己的才学为大圣军写写花果山的猴王齐天大圣,写写大圣军扶危济贫、抗击暴政的猴王精神。吴承恩含泪答应下来。从此以后,吴承恩就十分注意搜集关于花果山猴王的传说、书籍,立志要为大圣军写下这样一个故事。
吴承恩曾经三上花果山,他经常在水帘洞和大圣军的戏猴玩耍,跟随三藏禅院的僧兵练功,时而听当地百姓讲花果山山神齐天大圣闹龙宫、闹天宫的故事,在三藏禅院阅读淮海戏剧本《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天取经》等书。后来,满腹经纶的吴承恩屡试不第,还常遭贪官陷害。因为对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贪官索贿的厌恶,他决定不再求仕,回到花果山专心著书。
吴承恩带着少年时对水神“无支祈”的崇敬、青年时对花果山大圣军的怀念,以及自己半生漂泊的感悟,最终写出了这部震烁古今、万人敬仰的《西游记》。
【注释】
(1)嘉靖第一名状元,曾任吏部尚书。
(2)西汉时的一部论文集,内容庞杂,有很多鬼怪灵异的记录。
(3)当时活动在云台山地区的起义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