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眷恋的母校

我眷恋的母校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的赣中是赣榆县的最高学府,环境优美、雅静,是读书育人的好地方。到了初三,我的各门功课始终保持在前三名,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高中学习。然而,随着1959年的到来,三年困难时期也降临到赣中。1960年12月,经陆天明和顾蕴玉两位老师的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们班是赣中的首届高中毕业班,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寄予厚望。我深深地眷恋着我的母校——赣中。

我眷恋的母校

赵玉坤

img159

1955年7月,我在柘汪小学高小毕业。班主任陈学纲老师带着我们30多名学生从柘汪步行去青口,参加赣榆县初级中学招生考试。当我们走到海头过河时,被雨后暴涨的河水挡住了去路。当时河面没有桥,且河深水急,这下可把我们师生难住了。如果当日赶不到青口,就不能参加第二天的招生考试。过河吧,陈老师又担心学生出危险。陈老师毫不犹豫地下河试深浅,然后就趟着水一个一个地把我们送上对岸。这一天,我们又饥又累,步行了70多华里,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县城。

录取通知书发下来了,我被赣中录取了,村里人高兴地对我说:“你考上秀才啦!”是啊,我考上了,想起在海头过河的那一幕,是多么不容易啊!

当时的赣中是赣榆县的最高学府,环境优美、雅静,是读书育人的好地方。一个农村孩子,能进这样的学校读书,我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幸福。

那时,学校宿舍区在城南青口河边。同学们白天在本部(北校)上课,晚自习后排队集体回南校就寝,早晨起床洗漱后排队跑步回北校上早自习。学习和生活很有规律,大有上军校的味道。学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非常强调素质教育,老师们既教书,又育人,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班还组成若干小组分批到居民家教文盲识字。学校开展的扫盲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学校不仅关注教学质量,也关心照顾同学们的生活。冬天,学校专门包了茶炉,为同学们烧洗脸洗脚水。食堂专门为生病的同学做病号饭,校医务室为同学们防病治病办实事。我小时候曾染上眼疾,眼睛经常红肿流泪,上初一时医务室老师把我的眼睛治好了,解除了我多年的痛苦。

学校的温暖和老师们的关怀,使我更加刻苦读书,积极上进,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到了初三,我的各门功课始终保持在前三名,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高中学习。

1958年9月,赣榆初中升格为赣榆县中学,赣榆县有了自己的高中。然而,随着1959年的到来,三年困难时期也降临到赣中。校领导和全体师生没有向困难低头,勤工俭学的热潮在学校兴起。班主任陆天明老师率领我们高中班,走出课堂,到窑厂旁边摔砖坯。学生们还参与了挖水塘、抬土、整修小河等活动,师生们用自己的汗水美化了校园。

1960年,饥荒也袭击着学校。我们忍受着饥饿,去几十里外的海滩上挖海菜充饥。我们还在学校的空地上种植蔬菜,补充食物。生活上的困难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同学们更加抓紧时间,勤奋读书,不因各种困难而在学习上掉队。1960年12月,经陆天明和顾蕴玉两位老师的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0年9月,我们进入高考前的冲刺阶段。我们班是赣中的首届高中毕业班,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寄予厚望。作为班长,我一方面积极配合班主任陆天明老师抓好常规工作,另一方面有计划地抓好自己的考前复习。

我永远忘不了激励我报考北京高校的那两件事:一是在看纪录片时,清华大学以自行研制的小车向国庆献礼,一位国家领导人乘坐这辆小汽车行驶在清华园里;二是学校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高二(1)班打着“到北京去!”的标语,扛着红旗,雄赳赳、气昂昂地参加演出。

1961年7月,我们班有11位同学进入大学深造,升学率为25%,在三年困难时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我也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当我带着录取通知书踏上新的征程时,母校对我6年的培养教育的情景,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我深深地眷恋着我的母校——赣中。

(赵玉坤1961年毕业于赣榆县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