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保尔”王甦菁

当代“保尔”王甦菁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甦菁在10岁那年知道了电脑。在王甦菁17岁时即1993年,妈妈东拼西凑,终于为王甦菁买来一台286电脑。王甦菁决定挑战自己,向着硕士研究生努力。王甦菁在吉林大学的考场里,引起巡视考场的副校长的注意。王甦菁最终得以在吉林大学攻读硕士。2012年9月,王甦菁进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后,师从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这是王甦菁的又一次腾飞。

当代“保尔”王甦菁

2013年1月15日,王甦菁入选“中国网事·感动2012”年度网络人物。

img162

望着背景板上“我们的英雄”的字样,王甦菁摇了摇头:“不能叫我英雄,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幸运儿。”

这个“幸运儿”的判断或许令人费解——出生时的缺氧给王甦菁留下脑瘫后遗症,他不仅双腿不能直立、双手不能持物,甚至连说话发音亦不甚清楚——这样的命运似乎难以与“幸运”勾连。

但王甦菁比健全人做得还要出色——他不仅获得吉林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其科研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认可,跻身于2011年国际生物特征识别大会博士研究生论坛在全球邀请的10位有培养前途的博士之列。2012年底,与航空英模罗阳、美丽教师张丽莉等一起入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13年底,入选“北京榜样”……

赢得了这些赞誉后,王甦菁却很淡然:“可能很多人觉得我特别有毅力,特别不容易,但其实搞学术、搞科研是我的兴趣,我只是在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

王甦菁对科研的热情甚至会让他的师弟师妹们“怕”他:“如果我觉得他们只是来混的,只是为了混个好学历、混个好工作,并不是真正对科研有兴趣,那我会发火,会觉得他们辜负了自己的健康,辜负了科研。”

“我一出生就被抢救,家人为我取名为‘甦’,意为死而复生。”王甦菁的儿时记忆,充满着苦涩难咽的药片、辗转各大医院的奔波,以及难以计数的抓物练习。

为了帮助他进行持续性康复训练,王甦菁的爸爸妈妈每天4点多起床,用上班前的时间,扶着他一步一步地挪动。由于他的右手不受大脑指挥,左手也很难握笔,爸爸妈妈就找来玉米粒、象棋子,锻炼他手指的灵活性——他把一粒一粒玉米、一枚一枚象棋装入小碗,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

王甦菁在10岁那年知道了电脑。他告诉妈妈陈晓玲,他想要一台电脑。陈晓玲也一直记得她的承诺。在王甦菁17岁时即1993年,妈妈东拼西凑,终于为王甦菁买来一台286电脑。王甦菁开始如醉如痴地摆弄电脑。短短一年时间,他就自学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全部课程。

电大毕业后,王甦菁进入灌云高级中学管理机房。“这份工作非常稳定,也适合我的身体,方方面面给予我很多照顾,但我总是感觉生活缺少一种挑战。”王甦菁决定挑战自己,向着硕士研究生努力。

幸运的是,邹家华帮他联系到几所高校,愿意破例为王甦菁单设考场。王甦菁在吉林大学的考场里,引起巡视考场的副校长的注意。尽管王甦菁的最终分数离录取线有几分之差,但校方顾念其写字慢的实际情况,破格录取了他。王甦菁最终得以在吉林大学攻读硕士。此后,他又顺利地考取吉林大学的博士。

王甦菁用他的学术成绩证明,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2年9月,王甦菁进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后,师从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在现任导师傅小兰和吉大硕、博导师周春光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截至目前,王甦菁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7篇系SCI文章。他将微表情作为研究方向,试图以他所擅长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自动微表情的识别。

这是王甦菁的又一次腾飞。“2012年,我终于实现了生活的全部自理,不再依靠父母的照顾,这是我生活上的巨大成就,在事业上,我也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这方小领域里做得更好,甚至最好。”

(王甦菁1995年毕业于灌云县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