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中学走出的清华学子刘士余
刘士余,1979年高中毕业于灌云县四队中学。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是灌云这片依山傍水的热土走出去的“金融巨子”。刘士余,1961年11月出生于灌云县鲁河乡一个农民家庭。他的乡亲们和他少年时代的朋友回忆起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乡,都是异口同声的赞叹,赞叹他的好学,赞叹他打小就有出息。乡下人有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刘士余从小到大几乎没让父母操过什么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刘家的劳动力在生产队里天天努力“挣工分”,可还是经常食不果腹。刘士余兄弟姊妹多,家中负担重,父母没有条件让他吃好穿好,父母没什么文化,也没有在学习上对他进行指导,家里人常说,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而刘士余总是说,他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家乡父老乡亲的养育,更离不开善良质朴的父母的影响。
小士余从小就爱学习。老师回忆说,1971年前后,学校上课也不是太正常,读读“毛主席语录”什么的,和刘士余差不多大的孩子经常在外抓鱼摸虾,整天处于“放散牛”状态。刘士余虽然言语不多,但只要他开始学习,就能做到全神贯注,他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千方百计要弄个究竟。在他小学时村里有时放电影,那时放电影可是一件稀罕事,村民奔走相告,早早在场地守候。小士余也一再催促大人去占位置,可是父母忙着干活,哪有时间去呢?于是,刘士余就成了家里的“解说员”,他把自己看的电影剧情绘声绘色地讲给父母听,从头到尾竟然一点也没有记错,甚至连台词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父母夸他是“活”电影。
幼年的贫困和家庭谋生的艰辛,使得这位从小聪颖过人、立志成才的农家子弟,默默领略到了人生的真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大大地激发了他日后改变自己、发奋求学、报效国家、走向成功的思想火花。他先在吕场小学、兴三联中读书,老师们留的功课根本难不倒刘士余,学校遂决定让他直接跳级。在以后的四队中学学习期间,刘士余更是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门门功课优秀,在同学中鹤立鸡群。1979年夏——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三个年头,刘士余以全县理科状元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录取,而他的物理和数学入学成绩几乎都是满分。1983年,已经光荣入党的刘士余作为优秀毕业生留在了清华,继续攻读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
许多人或许对刘士余没有太多印象,他在媒体上“露面”的次数很少,公开的个人信息也比较简单。他1987年至1996年先后工作于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建设银行。1996年刘士余进入央行,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司助理巡视员、副司长,他经常奋战在一线考察调研,实地走访典型企业;1998年他升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二司副司长、司长,主管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监管;2002年,刚过不惑之年的刘士余,因为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出色表现,出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两年之后,刘士余调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虽然岗位职责不断调整,负责和分管的业务范围却逐步增多,尤其是在担任副行长期间,更多的职责压在肩头,但他始终未减少对中小银行体系发展的关注、研究和思考。刘士余对我国金融发展在理论探索、实务操作和监管方式等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与切身体会,尤其在金融业实务操作方面经验丰富。据熟悉刘士余的一位著名学者评价,刘士余是我国金融业监管层中典型的“实干派”。
2006年6月刘士余任央行副行长。他对我国整体金融体系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他升任人民银行副行长职位后,仍然很好地保留了一贯的工作作风,经常奔赴各地一线调研,具体了解实务,在亲身感受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针对性的发展和监管思路。刘士余对我国整体金融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的思考同样深刻。他的研究思考很多都是切中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透彻且建议准确。早在2005年,刘士余就针对我国金融发展历程的基本效果,以科学方法测算了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在《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动态演进及实证解说》一文中,修正了传统M2/GDP指标的缺陷,用新的测度口径研究了我国经济货币化进程,得出我国货币化水平畸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在货币化进程中出现严重的货币浅化现象。
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发展至今,培育了诸多优秀的金融领域从业人才。刘士余作为能够把控整个金融体系并能作出准确判断的大银行家,一直强调未来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中民营主导中小银行体系健全完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马丁·迈耶的《大银行家》一书认为,真正的银行家要对整个金融领域都了如指掌,并能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运行做出准确判断。按照这种标准,刘士余完全可被纳入“大银行家”之列。在未来我国中小银行腾飞的路途中,刘士余副行长一定能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