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洋务运动求富强梦
追求自强的洋务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和太平天国起义后,日趋衰落的清王朝犹如一座将倾的大厦,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沉睡的中国,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和北洋与南洋两位通商大臣,这是洋务运动的先声。然后以派员采购外洋船炮并自行仿造为开端,随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机器局、船政局、枪炮厂等军事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在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1894年7月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建于1872年的轮船招商局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海军、北洋海军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最早启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一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第一次主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运动,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刺激作用。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对中国迈入现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首先,洋务运动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了人们视野。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有效影响。“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它使中国人迈出了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脚步。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使中国破天荒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从而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从此真正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洋务运动改变了人们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洋务派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1861年设立同文馆,学习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此后,洋务派又先后创办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如1866年左宗堂在闽局附设“求是堂艺局”,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天津水师学堂等。这些学校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又先后向外国派出留学生,去汲取西方科技之营养,以期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出贡献。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发挥了巨大作用。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飞机设计师冯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严复等都是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中国第一条独立修筑的铁路——京张铁路,就是由留美学生詹天佑设计修筑的。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引进西方科技的实践也培养出大批新型知识分子。近代科学家华蘅芳、化学家徐寿就是在办洋务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洋务运动让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第三,洋务运动诞生了中国近代海军。1874年,日本进攻中国台湾,对清政府刺激很大,使其认识到日本将“为中永久大患”。洋务派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李鸿章是“海防议”最坚决的支持者,他除了支持总理衙门和丁汝昌关于建立新式海军和配备海防近代化枪炮武器外,还建议将沿江、沿海各省陆军“认真选汰,一律改为洋枪炮队”,清政府最终采纳了这些建议,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又决定每年拨银400万两作为海防经费,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
1875年,经总理衙门核准,计划在10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水师,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其中北洋海军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精良。清朝的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
第四,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洋务运动中,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学生出国留学,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英国签订条约的清朝官员不谙外情、不懂外文,不懂国际公法,更谈不上谈判经验。在洋务运动中,政府深感外交人才极度缺乏,便在“同文馆”中设英文、法文、俄文三个班,随后又增加了算学、天文、外国历史、地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等课程,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培养了中国的第一批外语和交人才,从同文馆毕业的学生中有28人后来做了驻外公使一级的外交。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使清政府外交有了起色。总各国事务衙门从1868年开始,陆续与西方列强进行修约谈判,由于事先了充分准备,研究了对策,使西方列强的侵略阴谋没有得逞。
此外,洋务运动中大量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洋务运动自强梦想的破灭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不想改变封建制度,单纯学习技术,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这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西方也并不希望中国强大,不愿将真正的技术传入中国。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