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孙中山民主共和梦
一场革命不可避免
在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后的西方国家把中国远远抛在后面。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丧失作为独立国家的完整主权,领土完整也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局势越来越危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一个巨大转折。紧接着,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八国联军武装占领中国首都北京达一年之久。居民门口要分别悬挂占领军的国旗。这一连串冷酷的事实把一个异常尖锐的问题摆在中国人面前:中国是不是要灭亡了?它像可怕的噩梦那样,沉重地压在每个爱国者的心头。
在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清政府变本加厉地对外屈服。在签订《辛丑条约》后,向外国大举借债,竭力保护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严厉镇压民众爱国行动。国家命运不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而是任人摆布和宰割。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陈天华一语道破:“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难道说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么?”
不仅如此,清政府对民众经济上的榨取也大大加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对外赔款共达白银六亿八千万两(还不包括利息在内),而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已完全破产。而到宣统三年(1911年),财政收入猛增到三亿两。在当时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自然不是生产发展的产物,而只是对民众敲骨吸髓盘剥的结果。贪官污吏又乘机巧立名目,层层加码。原本已极端贫穷、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老百姓更加活不下去了。
反动统治势力越是在他们统治地位不稳、日益孤立时,就越把权力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1908年8月,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旗号下,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它开宗明义:“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一切颁行法律、召集开闭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率海陆军、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司法等大权,全在君主一人手中。特别是用人、军事、外交等权,议院不得干预。
孙中山先生早在1904年就指出:“满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到辛亥革命前夜,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和愤怒已十分普遍,已经不再对清政府抱有希望。辛亥革命的发生到这时已不可避免。1911年5月,长沙税务司伟克非在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
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清政府把自己同外国侵略者紧紧地拴在一起,成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推翻清政府就成了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先后组织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
辛亥革命的领袖们认识到要救国必须革命。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1905年8月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明确地把“创立民国”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它在第二年冬颁布的《革命方略》更是响亮地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剧烈变动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在这之前,中国人做过多种尝试: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根基,但他自己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由清朝统治者中一部分人推行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失败已经证明它破产;希望由无权的光绪皇帝来实行的戊戌变法,虽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启蒙作用,但在封建顽固势力迅速反扑下也破灭了;下层民众自发的义和团运动,旗帜上写的还是“扶清灭洋”,虽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但同样没能给中国指出新的出路。中国同盟会纲领上的“创立民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观念,犹如石破天惊之论,逐步深入人心。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
从1895年至1911年的十几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10次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亦发动多次起义,先驱者用头颅和热血在全国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武昌起义浮雕
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1912年1月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孙中山先生从1912年1月1日就职到4月3日离任之前,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颁布了上百项有利于社会改革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并制定了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虽未真正实行,但作为一面资产阶级民主的旗帜,它囊括了近代民主思想的精华,使民主主义成为正统,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用革命的方式掀翻了皇帝宝座,动摇了中国人对于封建专制——皇权统治的崇拜。
首都博物馆所藏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封面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帝国主义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形成了一股竞办实业的浪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最初的政治条件。
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在亚洲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
更为重要的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然后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00年前,“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同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又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辛亥革命跨出了历史的一大步,但这一步仍是有限的。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加上在当时中国不成熟的社会条件下,缺乏一个能够提出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并依靠全国最大多数民众、由具有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因此,辛亥革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结束。
孙中山最早提出“振兴中华”梦想
孙中山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运动,这次运动始终与一个历史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毛泽东曾指出,辛亥革命造就了伟大的孙中山,使他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孙中山先生不愧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面对近代中国千头万绪的社会矛盾,他提纲挈领地提出三个基本问题: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也就是他所说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且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1883年改号逸仙,此后在广州、香港读书和游历欧美时常使用此名。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被人习称为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从6岁开始干农活,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独特的性格。10岁入村塾读书。1878年,年仅12岁的孙中山随其母远航檀香山开始了新生活。1879年9月,孙中山到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1883年7月,孙中山回国,在翠亨村一面干农活,一面自修中西学问。1883年11月,孙中山在香港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拔萃书室读书,随后又到中央书院。1886年夏季毕业后进入南华医校读书,后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1892年7月,26岁的孙中山以优秀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6月,孙中山到达天津,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把中国建设成为近代化强国。
当甲午海战的浓烈硝烟尚未散尽之时,当大清帝国的君臣忙于割地赔款之际,另一件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发生了,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先生发起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在起草的《兴中会章程》的第一条中明确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振兴中华”的口号深深地打动了几代中国人的心,激励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振兴中华”成为“中国梦”的历史发端和文化引擎。
1895年1月,孙中山回国策动武装起义。2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1905年7月,孙中山抵达东京。8月20日,在东京成立同盟会。1905年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十六字宗旨归纳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中。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他在两广和云南境内组织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宣传革命,筹措经费。1910年11月,决定在广州再组织一次起义。孙中山不辞辛苦奔走加拿大等地,不停地为国内武装起义筹款。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回到上海,并于1911年12月29日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宣誓就职。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实行民主改革,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发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确认了人民本位。为感谢各省代表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他在致各省都督电中称:“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把大总统等同于人民的仆人,体现了人民至上的革命精神。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他精心设计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提出中国应追上世界的发展,应该“驾乎欧美之上”,并谆谆告诫中国应该统一。这些都成为中国人的奋斗目标。
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坚持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孙中山到广州,联合西南军阀势力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发起“护法”战争。1921年,孙中山到广州组织政府,积极筹备北伐。1922年,陈炯明叛乱,孙中山脱险后到上海。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回到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任海陆军大元帅,再次准备北伐。1924年1月,他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1924年秋,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邀请孙中山进京商谈时局问题。于是,孙中山离开广州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不幸逝世。
由于历史条件的拘囿和阻遏,孙中山生前未能见到“振兴中华”这一宏大愿景变成现实,但他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胸襟和视野,提出“振兴中华”,并寄望国人“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从而在思想上实现了中国梦的启蒙和发轫,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壮阔大幕。
胡锦涛同志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兴中会成立迄今已近120年。120年来“振兴中华”一直是回荡在华夏大地上的最强音,成为砥砺中华民族战胜外侮内患、抗击重重劫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推翻了满清王朝,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没有能找到民族复兴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人民经过不懈奋斗,才逐步使这个梦想逐渐成为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