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一)管理
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利,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
一般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要经过计划、组织、实施、调节和评价五个环节。班级管理也不外乎这几个环节。要求:一是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二是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三是要实施对班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二)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
2.班级管理者和对象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其工作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班级的班风、学风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可能会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班级管理者和能否真正成为班级全体同学的良师益友。
班主任对班级所实施的管理,是对班级组织的领导工作。班主任要在班级组织中发挥管理的作用,设计、组织、协调、控制班级组织内的一切活动,努力实现预定的班级组织目标。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在他的心目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
3.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和目的
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班级管理的目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以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锻炼学生能力,挖掘各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4.班级管理的功能
班级是个体学习发展的微观环境。班级所发挥的功能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班级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正面功能,限制以至消除其负面功能。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班级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化功能
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将一个“生物人”转化成为一个“社会人”,使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实现人的社会化。陶行知先生曾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教育的本质与人的社会化的要义,即“教人学做事和学做人”。班级管理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学生在班集体里通过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
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技能为基础促进人的社会化。班集体成员的积极互动,如适度的竞争与友好的协作、学习心得的及时交流、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互相参照,以及勤勉的学习风气的熏陶,可以对每个学生起到激励、启发作用。通过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学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各种能力会大大增强,从而为日后承担社会职业角色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奠定基础。
二是学习“做人”之道。学生通过班集体的共同活动及生活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学习“做人”之道。
集体活动是集体存在的基础,要使集体活动顺利进行,必须使参与活动者共同遵守一些规则,否则,活动就进行不下去。不服从集体规范的个体不能为集体所接纳。共同活动也促进了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的实践,学生可以逐步学习和掌握积极的待人接物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学习“做人”之道。班集体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有助于形成集体主义价值观。而在活动中取得的成功,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使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三是为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生通过班集体中规范化的组织机构,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公民品质,为做一个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班集体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的联合体,它是为了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一种机构,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社会组织,但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基本特点。为了达到共同目标和完成各种任务,班集体中设有自治机构,并规定了各个成员的角色、地位、职责、权限,为成员间的协作提供组织保证。正因为如此,班集体成员在共同活动中就形成了责任与权利、指挥与服从等社会关系。正是这种社会关系,养成人的组织纪律性和责任心。领导有方的班集体是通过不断变动的组织机构,把集体成员轮流地置于不同的角色地位,让每个成员都参与集体的管理,既学习当领导者,又学习当执行者;既善命令,又能服从,这样的班集体就成为学生体验社会角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成为公民教育的有效手段。
(2)选择功能
关于班级的选择功能存在不同的说法。实际上,青少年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在班级教育过程中,教师担负着职业指导的任务,要帮助学生选择今后的专业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迅速发展,青少年选择职业的门路日益加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迅速,有些地方在班级课程设置中增加了有一定职业倾向的课程,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活动,发挥各个学生的特长与才能,开辟个人通向不同职业的途径,为寻求不同职业目标创造条件。在班级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班主任,要全面深入分析每个学生的能力、爱好、特长、个性倾向。同时,在班级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变革和职业变动的适应能力。简言之,班级选择功能是在当前多元价值的条件下,为学生在多重社会角色和不同的职业结构中,选择较为合适的社会角色和职业。
(3)个性化功能
所谓个性化是把自己本身的存在看成个人的,并进而追求与人不同的独自方式去行动的方向。个性化方面的构成要素包括自我概念的发展,自尊心和成就动机的发展,行为、认识、智能、兴趣、思想情绪等所有方面的综合发展。
班级必须努力发现每个学生个性的潜在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条件,进而根据潜在的差异确定可能的塑造方向。班级的个性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形成和发展学生各具特色的能力。在班级中,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活动,给性格各异的学生提供了较多的选择机会,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个人在施展才能、实现自我的过程中需要他人的配合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这些都在班级群体中得以实现。
二是通过性质和内容各异的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塑造学生的性格,形成各具特点的个性品质。在班级中,学生由于所处的角色地位、活动内容以及交往的对象及范围不同,将形成各自特有的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伦理观,从而影响他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形成个人间的性格差异。良好的班级群体能通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与积极的人际交往,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
三是通过同班学生间的相互比较和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个人的独特个性。形成独特的个性,必须有一定发展水平的自我意识作基础,也就是说,他要意识到“我”和别人的不一样,明确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我该怎么办”。在班级中,学生通过与伙伴的相互比较,得到自我与他人的评价,通过了解别人的态度和意见,来加深或纠正自己的认识,逐渐从“群体”中分出“自己”,发展自我概念,形成独特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班级的这种功能是集体精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集体中教育艺术的秘诀之一。他认为,不通过别人的态度并与别人相处,一个人是无法培养自己的独特的品格的。实践证明,健康的集体舆论与拥有良好班风的班级,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自我概念和积极的个性品质,而班风不正、集体舆论恶化的班级,则会降低“自我”发展水平和养成消极的个性品质。
(4)保护功能
社会生活环境和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照管儿童是学校所提供的最有形的服务。目前,我国某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忽视班级保护功能的发挥,致使学生体质下降、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有增无减。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加强营养保健,增加户外活动,创设学习、文体休息等方面合理调节配置的环境,指导学生心理自我保健,提倡讲究个人卫生和仪表,从而使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5)调整功能
以往人们在探讨班级管理的时候,往往只限于班级对学生的作用,而忽略了班级对教师的作用。这也许与以往人们把教师看成是班级的管理者,处于群体之外,而并非是构成班级群体的成员有关。实际上,在班级中,班级生活的构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班级生活的主要部分。班级中缺乏了教师,也就不能称其为完整的班级。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既是班级中的管理者,同时也是班级的成员,处于班级群体关系之中的教师与处于班级群体关系之外的教师,其认识和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个体的行为往往受自我概念的调节。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三条途径:一是个体通过个人实践活动的结果;二是通过与他人的比照;三是自我反省。教师在班级中的管理方式或教学行为,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的结果、班级群体的状态对教师具有反馈的作用,教师据此修正调整自己的行为。另外,教师实践的对象——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的人,学生也以特写的方式在行为上、思想上作用于教师,使教师的行为或认识尽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也对教师的行为具有调整的作用。师生双方在行为、认识以及需要方面一致性的达成,有利于班级整体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教师角色的社会化,
二、班级管理的模式
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缺乏理论的指导,班级管理者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甚至可以说仍停留在传统的师徒经验传递的水平上,因为许多班主任老师从来没有进行过班主任上岗培训。还有,目前小学班级管理的操作上,部分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必要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学生对教师和班级管理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班集体的不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的不满意而引起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当前班级管理几种常见类型
1.“家长式”管理
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最关心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取得好分数。这种班主任认为只要想方设法把班级学生的成绩抓上去,特别是提高升学率,使家长、学校领导满意,这样自己的脸上也就有光彩。二是如何维护老师的权威。他们要求学生完全听命于,绝对服从和尊敬于自己。因此,他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有升学考试的学科成绩上,至于学生思想教育、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等,则马虎应付。
由于师生间的不平等,班主任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学生对班主任的某些不正确的做法,提出异议或要求纠正时,却被认为是不服从领导。因此,师生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或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交流。
2.“管理式”管理
班主任事必躬亲、事无巨细,时间和空间上都陷入具体杂务堆中,难以自拔,搞得精疲力竭,却很少有精力更新观念,进行长远思考。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丧失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3.“保姆式”管理
班主任以“慈母”般情感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备至,一切包办代替,关爱过分导致溺爱,小而言之,管学生穿着打扮;大而言之,管学生的前途命运。他们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像春蚕吐丝,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直到岁月染白了他们的鬓发。学生在教师精心呵护下,独立意识差,心理素质较差,这不利于他们人格、心理的成长。
4.“警察式”管理
教师在“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影响下,习惯采用“管、卡、压”等办法,对学生进行审问、盯梢、惩戒,给学生念“紧箍咒”或“画地为牢”,提出若干“不准”、“不要”,却很少提出“允许什么”、“提倡什么”。这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冷漠,班级缺乏活力、动力和凝聚力、向心力。
5.“封闭型”管理
把学生封闭在课堂、校内、家内的小圈子里,不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校内等社会活动,怕学生分散学生精力,怕学生受社会上坏风气的影响,怕学生变坏。学生不了解社会,思想僵化,不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提高辨别是非、抗腐蚀的能力。
上述班级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首先是班级管理学生缺乏自主性参与。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消极、应付状态,故而没有自觉、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其次,班级管理价值取向不明。班级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管理活动来优化班级的育人环境,提高育人活动的效率,保证班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班级育人目标的实现。育是目的,管是手段、途径。再者,班级管理的重点不突出。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不仅对学生个人成长,而且对班级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班级管理应该逐步实现从教师管理学生,到学生管理学生,最后到学生自我管理的转变。班主任的管理是教育学生管理方法,管是为了不管,让学生自管。因此班级管理的重点是使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第四,班级管理的方法过严、过细、过死,班主任做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管不如不管,这种不当的和多余的管理往往带来无效管理,甚至负管理的结果。
(二)构建新型管理模式
1.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常规管理促进班级发展。常规管理包括思想常规管理、学习常规管理、纪律常规管理、活动交往常规管理、环境卫生常规管理。管理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的作用,可以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健康有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刚接手的班级,更要有一套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该班级制定的管理制度和班级规范组成。
班主任要以《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实施。
2.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达到自我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
管理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毕竟,学生的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要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去完成的。进行班级民主管理,有助于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进行班级民主管理,有利于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有助于充分调动全部班级同学参与民主管理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实行班级民主管理,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有助于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班级主人翁精神;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如选取和监督班干部,实行值日值周制度,实行班级重要活动公开及全体表决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管理总结活动等。
【案例1-1-1】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五年级,我们班有一男生,自由散漫,经常迟到,自习课说话,上课时有其他老师听课还在说话。我找到他谈话时,列举了他这些错误,我问他:“你的这些都是怎么回事呀?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他低下头说:“老师,是我的品质不好。”听了他的话我很惊讶,但我感觉到这个孩子很真实,不遮掩自己的错误。我对他说:“你又错了,老师从来就没认为你品质不好,你的品质也不是不好,你的品质没问题,是你的自制力太差了,也太不懂事了,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行为,不知道给任课老师面子。”我的话没说完,他就说:“老师我知道了,我一定会改。”从此以后,他真的像换了一个人,每次我在看他时,也是用鼓励的目光,或者时常表扬他。现在他在纪律上表现很好,成绩也突飞猛进。所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
3.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这是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
平行管理是复杂性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计算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交叉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贯彻平行管理的要求是:①要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践证明,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可以激励和推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断进取;反之,一个不好的集体则会使学生松散疲沓,甚至相互影响,沾染各种恶习。因此,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就要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②要善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班集体一旦形成,它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面向集体,通过集体,影响和教育个别学生。这就是说,管理者应当充分利用集体的目标、集体的各项要求、集体的舆论等,使之成为教育因素,激励学生向上。③要加强个别教育。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强调教育集体并不否定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个别教育的好坏,也会影响集体的巩固和发展。个别教育,不是仅仅指对后进生的教育,对尖子学生也应施以个别教育,促进班集体的管理和发展。
4.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基于目标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在本章第三节还会详细介绍。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建设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
(一)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组织建设要做的主要工作是:班级组织的设计,指导班级建设,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制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种:成文的制度,实施常规管理;非成文的制度,即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即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
(三)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四)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是班级群体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观事物而实现的相互配合的动作系统。班主任和教师应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达到应有的成效。
此外,还有班级自我管理、常规管理、心理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内容。
[问题讨论]
有一个五年级的班级,是学校有名的乱班,打架成风,一些学生动辄舞棍弄棒,乱打一气,课堂纪律混乱,上课怪叫起哄、爬桌子、翻窗户,成了一些学生的嗜好,曾有一青年教师上课时被学生乱哄气哭了,发誓再也不上这个班的课。曾刚是班上一个著名的“调皮大王”,打架时,只要他一挥手,其他人就会蜂拥而上。而曾刚家长对他唯一的办法就是痛打,但曾刚也有优点,就是爱劳动,有组织能力。班级同学之间不团结,正气不能抬头,有少数同学希望好好学习,对班里的现象不满,但敢怒不敢言,怕受那些捣蛋的同学的报复,班级干部软弱无力。班级学习成绩差,是同年级中平均成绩最差的班级。
如果你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上这个班的语文课,你应如何着手进行工作,改变这个班的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