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一、了解班主任角色的历史演变
班主任是对我国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的总称。
(一)班级授课制促使班级管理者产生
在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生活是三位一体同时进行的,没有专职的教师和专门的学生,原始形态下的儿童教育和管理主要是人们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由父母或部落中的长者凭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实施的。
在古代社会(大致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处在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之下,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大都通过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直接模仿而进行,尽管中外各国都出现了学校教育,但是,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普遍采用的都是个别教学形式,施教者往往是依靠所传承的教育经验在对学生的个别教学中进行教育和管理,还没有形成探寻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自觉意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过程还没有成为自觉的理论研究对象。
从历史上看,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之后,而班级授课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效率低下的个别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16世纪西欧的一些教会学校和工人培训出现了集体教学的尝试,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论证和赫尔巴特、凯洛夫等教育家的不断补充完善,逐步形成了班级授课制,至19世纪中期,已发展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组织一旦建立起来,要能够正常运转,组织管理者是必须具备的。
(二)我国班主任的历史演变
我国于1862年,由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先采用了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形式,后经过20世纪初的废科举、兴学堂,才在全国逐渐推广并沿用至今,成为我国目前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当班级授课制在20世纪初的中国被广泛推广采用的时候,出现了专门管理班级的专职人员,班主任制也随之孕育而生。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就规定,小学各学级设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这种由一个教师负责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为学级担任制,负责一个学级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称为级任教师。到了民国时期,1932年在中学规定实行级任制,1938年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每个班级或每个年级设一名班导师或级导师,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为级任导师,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班主任。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当时办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等学校里的每个班级中率先设立了班主任,并最早使用了“班主任”这一名称。
全国解放后,继承老解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并借鉴前苏联的教育经验(前苏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了班主任,卫国战争之后,正式颁布《班主任服务规程》,确立了班主任制度),在中小学里一律设置了班主任。这在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均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从此,班主任制就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里正式确定下来,并在后来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1963年和1978年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就曾指出:“学校应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选派政治觉悟较高和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1988年8月,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改进和加强中小学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中小学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任务、职责、条件、待遇和奖励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领导管理等都作了明确扼要的阐述和规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和实施,使班主任工作更加有章可循,职责分明,使班主任工作又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6年6月4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2006年9月7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决定启动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决定“从2006年12月起,建立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
2009年8月,针对新时期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从班主任的职业发展、参与管理、待遇保障、表彰奖励等多个方面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对班主任工作的尊重和认可,对广大班主任教师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二、认清当代班主任担当的角色
随着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和丰富,班主任在学校中担当的角色也越来越多。班主任应正确、深刻而又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树立“多角色意识”,加强自身修养与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在此,结合一些班主任的多年经验,谈一谈班主任应担当的角色。
(一)知心朋友
班主任热爱、关心和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全面地、出色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生之心,才会倾注满腔热情。一个班主任如果不爱自己的教育对象,自然不能很好地忠于职守。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动力的功能,当人的情感在高涨的情况下,可以满腔热情、全力以赴去达到预定的目标。有了爱生之心,班主任才会经常观察和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并掌握打开每个学生心灵的钥匙,才能与学生成为挚友,才有真正的教育。
为此,班主任要满怀着对未来的责任感和激情,满怀着对学生的爱,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要客观地、不带偏见地了解学生,看待所发生的每件事。班主任不能“居高临下”,摆出“教育者”的“架势”,说话总带着一种职业的“指令腔”,“要这样,不要那样”等。如果全班有50名同学,那班主任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50+1”的关系,而不应该是“50∶1”的关系。班主任既不能将自己凌驾于班级学生之上,也不能同他们对立起来,而应该将自己置身在班级集体之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群策群力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有些老师太习惯“威严”地对待学生了,找学生谈话,很少让学生坐着,学生常常处于挨审或被盘查的地位,师生之间并没有平等的发言权。谈话中学生不许插话,更不能申辩、顶嘴,这样的班主任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也管理不好班级。反之,如果班主任豁达大度,爱并宽容学生,允许学生说错话、做错事,在给学生认识错误、弥补过失方面留有充分的余地,在学生需要的地方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无话不谈,把老师真正当作知心朋友。
(二)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对于精通专业、学识渊博的教师格外尊敬。班主任要争取成为学科的佼佼者,主要的是能担当起学生治学与成才的向导和顾问的角色。班主任应教会学生学海泛舟,养成独立自学的良好习惯及智力品质,使他们学会分析、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争取优良成绩。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当班级的、小组的以及个人活动的辅导员,起参谋、顾问、指导作用。
(三)严格的管理者
班主任承担着监督、检查,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规范的职责。执行纪律、规范要靠深入细致而又经常的正面教育,重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断提高学生遵守纪律、规范的自觉水平。要更多地靠道德教育的方法、民主的方法,落实纪律、规范,形成传统、风范,而不是简单管束、消极限制,更不能搞情感凌辱和简单粗暴的“棍棒”纪律。
(四)父母的代理人
班主任扮演着使学生既感到亲切、温暖、关怀又严格要求的角色。家长送孩子上学就将管理教育孩子的责任部分地移交给老师,学生也把对父母的期望寄托转移到老师身上。学生常把老师看成家长,对老师甚至比对父母还尊敬。优秀班主任都应像父母那样疼爱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营养、发育和卫生健康。但这绝不是姑息纵容和溺爱,而应是理智的爱,是对学生负责的爱。
(五)心理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单指没有疾病,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正常的社会适应。”这一新的解释,提高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且对教师的角色也增加了新的期待,也就是教师要扮演学生的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
班主任应像心理医生那样和蔼可亲,细致入微地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应像心理医生那样奉行“非指导性原则”。在跟学生谈心时班主任应摆脱“教育者”角色,深切关心地倾听、平等交谈,为学生提供情绪、思想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分析,调动他们自身内在的力量自我疏导、自教、自律、自强。为此,班主任必须熟悉心理学,学会综合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心理障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在后面还会专门提到如何对班级进行心理管理。
(六)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艺术家
班主任的工作开展,实际上就是在与不同的人群打交道,就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是协调多方关系的外交家。
首先,班主任要协调班级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最小管理单位,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与学校的管理目标一致的,班主任只有深刻理解学校决策层的意图,并与学校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卓有成效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第二,班主任要正确处理好班级学生的关系。班主任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和学生的目光平视,将自己置身在班级集体之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提高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
第三,班主任是联络其他任课教师的纽带。由于学科性质不一样,教学要求、授课方式、教学风格便不一致,课堂管理方式也不一样,班主任与各课老师之间便容易产生摩擦,甚至发生冲突,这就需要班主任做好协调工作。应该定期召开班级任课教师联席会,经常主动征求任课教师对班级管理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们对班级情况的反映,并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配合,同心协力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第四,班主任还要协调好同社会各界,同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起好纽带和桥梁作用。班级管理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各位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这就需要班主任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去协调和家长的关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拍。班主任还要协调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班主任教育理念应该是一个大教育观念,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只有把班集体融入社会大环境中,让学生在了解、讨论、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思想中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特点,并给予积极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只有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广阔天地里摔打滚爬中成长,使思想得到不断的锤炼,才能改变空洞苍白的说教,使学生真正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七)维权代言人
班主任承担着保护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神圣责任。班主任要树立监督、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自觉意识。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学法、知法,进行守法教育。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主动地向社会上一切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和事作斗争,充当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代言人的角色。
(八)学生的楷模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社会公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传递者,更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体现者。学生的社会性学习,首先是通过模仿教师进行的。班主任跟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应当做在前头,班主任就是学习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道德修养的模范、开拓进取的模范。
三、了解当代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肩负着具体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沟通师生、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职责与任务。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需要付出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的工作。班主任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导师的作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部2009年8月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对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资料2-1-1】
第三章职责与任务
2.第八条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第九条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4.第十条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5.第十一条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6.第十二条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从以上规定,我们可以得知,班级管理的基本职责与任务主要围绕在四个方面:一是班级组织建设,二是班级日常管理,三是班级活动管理,四是班级教育力量管理。这在后面的章节有更详细的介绍。在这里,我们简单地把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具体分解如下,仅供参考。
(1)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要把学校教育目标落实到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养和形成,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2)要注重公平,面向班集体每一个学生。班主任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相应的教育方案,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要特别注意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4)要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建立和谐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做学生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5)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成才的希望,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不断提高进步的目标;要善于发现和激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始终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6)要建立、完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日常管理规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从小事、细微处着手,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增进学生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7)要积极进行班集体文化建设。要指导班集体通过开展班会、团队会、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班风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8)要指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开发社区、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道德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9)要是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要积极主动地与其他课程任课教师、少先队、团委、政教处沟通,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积极建立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加强与社会、社区的联系,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也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营造良好社会育人环境。
(10)要大胆创新工作方式。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动态管理模式和综合考评制度,建立并填好学生成长档案和记录袋。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班级管理和建设的有效模式。
【资料2-1-2】
班主任的一日常规工作
1.每天早上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如有缺席,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或进行家庭访问,搞清原因,同时检查学生着装仪表情况是否符合学校要求,及时进行教育。
2.督促学生认真参加广播操和升旗仪式。
3.检查班级清洁卫生情况,了解值日生工作。
4.观察班级公物保管状况,发现损坏及时调查、教育和处理。
5.检查课代表收交作业情况。
6.每天观察班级出席和上课情况,掌握班级学风的进展和变化。
7.检查学生眼保健操以及学生课间文明休息的状况。
8.注意和处理好班级偶发事件。
9.随时发现班中的先进事迹或不良现象,及时进行表扬或批评教育。
10.认真上好校班会课。督促学生认真收听学校教育广播。
11.关心学生用餐情况,督促学生遵守用餐规定,注意保持环境整洁。
12.离开教室时,检查班级卫生情况以及四关工作。(水、电、门、窗)
【资料2-1-3】
班主任一学期常规工作
1.开学时制订工作计划,学期结束写好工作总结或经验介绍。
2.做好班级学生情况分析,保证家访率100%。
3.排好座位,安排好每天值日生。
4.竞选好班级干部,积极向学校推荐优秀学生。
5.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6.抓好学生卫生习惯,保护视力。
7.组建好班干部队伍;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每两周进行一次班干部会议。
8.与任课教师加强沟通,做好学生成长材料收集工作,写好成长记录袋。
9.做好每天的清扫工作、保洁工作及教室卫生工作。
10.每周组织好主题班会课,力争形式多样并作好记录。
11.配合每阶段中心工作,出好每一期的黑板报。
12.积极配合大队部,开展多方面活动,学校举办的活动,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
13.经常与家长联系,并作好记录。
14.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不让任何一位同学掉队,善于发现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表扬,帮助其树立信心。
15.准时参加每次的班主任会议及每次班主任培训活动。
16.学期结束写好学生评语。
[问题讨论]
面对新课改,班主任应如何转换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