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包办与护短

包办与护短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次,一对中年夫妇找到马卡连柯,请教如何教育他们上初中的独生儿子的问题。第二天下午,便绝望地服毒身亡。家长们要认真吸取这种教训,切不可重蹈他们的覆辙。时至今日,“养儿防老”一语已逐渐淡化乃至于异化,异化成为“养儿至老”。寄语当今的父母,“养儿至老”并非良策,“教儿自立”,让儿子靠双手养活自己才是良策。小张给她三岁的女儿翠翠买了一列电动火车玩具。接连几天都是这样。

缺乏理智的爱

前苏联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叫马卡连柯,他对家庭教育颇有研究,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

有一次,一对中年夫妇找到马卡连柯,请教如何教育他们上初中的独生儿子的问题。孩子的父亲满面愁容,详详细细地向马卡连柯介绍了他的家庭和他的儿子的情况。

“我们夫妇二人都是苏联共产党员,是社会活动家。我是工程师,她是教育家。我们的儿子过去很好,可现在我们没有办法对付他了。母亲要是骂他一顿,他就从家里跑掉了,东西也丢了。他现在根本不听我们的话,不服从我们的管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平时都在很用心地教育他,在生活上照顾他,关心他。我们家的条件也不错,他自己单独住着一间房子,玩具永远是要多少有多少。我们给他买鞋子、做衣服,使他享受到一切的欢乐。现在,他已经15岁了,要看电影,就看电影;要看戏,就看戏;要自行车,就买自行车……我们对他有求必应,设法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可他却不听从我们的管教。你看,我们都是正常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不良的遗传,我们在生活上也没有一点儿对不住他的地方。为什么我们的儿子会变得那么坏呢?”

是啊,像那位父亲说的那样,儿子的物质生活条件是非常的优裕,父母对他的生活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他为什么就不听从父母的管教呢?这真是让他的父母不明白。

马卡连柯听了那位父亲的述说,没有立即发表什么看法,而是又向那对夫妇提出了两个很有趣的问题。他先问那位母亲:“请问,您平时给儿子叠被子吗?经常叠吗?”

“经常叠。”母亲回答说。

“您的儿子已经15岁了,您没有想到过应该让他自己叠被子吗?”马卡连柯进一步问。

“没有。”

马卡连柯又试着向那父亲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您平时给儿子擦皮鞋吗。”

“擦呀。”父亲不假思索地说,“天天擦。从小到现在,都是我给他擦。”

听完夫妇二人的回答,马卡连柯幽默地对那对夫妇说:你们的饭都留给儿子吃。

成都市也有类似的一对父母:他们对自己的独子视若掌上明珠,有求必应,事事代办。但儿子深知自己的身价和地位,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沾染了许多坏习惯、坏毛病:抽烟、酗酒、打架、旷课。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了,想管教,妈妈却阻拦说:“树大自然直。我们就这么一个独苗苗,你别管!”

母亲的袒护、纵容,使儿子更加肆无忌惮。一次,因为儿子旷课,妈妈说了他两句,这下可惹恼了那已经被惯得不像样子的儿子。正在床上睡懒觉的儿子,翻身下床,指着妈妈的鼻子臭骂一顿。这还不解气,又疯狂地砸坏了家里的收音机和其他的家具,弄得家里一塌糊涂。

母亲在儿子身上花了那么大的心血,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实指望儿子长大成才。现在看来,她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化为泡影,她万念俱灰,不由得泪如雨注。第二天下午,便绝望地服毒身亡。

母亲自杀后,邻居找到正在外面玩耍的儿子,还怕他听说母亲自杀了会难过,谎称他母亲病了,要他回家看看。孰料,她那儿子却恶狠狠地说:“她病了?死了才好呢!我不回家!”他父亲又找他,说:“你母亲生你的气,喝毒药自杀了。你可闯了大祸呀!”儿子听了,不仅不着急,反而把眼睛一瞪,声嘶力竭地吼道:“你口罗嗦个啥?想死,你也去死,把你们一块埋了算啦!”

这个从生下来就被父母供奉着的“小皇帝”,竟是这样的绝情,对待生养他的父母竟是这样的凶残,连畜牲都不如,实在是令人发指。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爱应该是有理智的,有节制的。如果失去了理智,没有节制,使父母之爱任意泛滥,超过了有益的限度,这就变成了溺爱。其结果,既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家长们要认真吸取这种教训,切不可重蹈他们的覆辙。

养儿至老

我国素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在旧社会,男人即使穷得“丁当响”,也要东借西贷,讨老婆、养儿子。除了传宗接代的意识外,更直接的动机是为了自己在失去劳动能力后,能有所倚靠。这一点合乎伦理道德和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惟其如此,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婚姻法》里,才把“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作为条款之一。

时至今日,“养儿防老”一语已逐渐淡化乃至于异化,异化成为“养儿至老”。据我所知,有些收入颇丰的家长一下子拿出几万元,以其独生子的名义存入银行,作为儿子终生的“养老基金”。还有一些家长为襁褓中的娃娃也办起了“养老保险”。

何以会出现“养儿至老”的情况?仔细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因素:1.家长本人赚了大钱,自己已不存在“防老”的问题,于是就往远处想,替儿子也解决“防老”问题。2.家长眼看现实,估测未来。“铁饭碗”、“包下来”的日子已成过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儿子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站得稳脚跟,实在难以预卜。为万全之计,还是设法提供其终生的生活保障。3.家长看到亲戚朋友、邻居街坊为子女操办此事,于是便随波逐流,跟着效仿。

对于“养儿至老”的做法,我实在不敢苟同。诚然,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爱子,但爱子有一个适度的问题。超过了这个“度”,则“爱之实足以害之”。很难想像,一个用不着从事劳动便可悠哉游哉、恣意玩乐的人会去拼搏创业。此辈“毋须动手,一切都有,高额消费,超前享受”,结果只能“坐吃山空”。退一步说,这一座“山”即使吃不空,儿子不会自谋生活,只会靠“剪息票”维生,这样的日子又是多么空虚无聊,有啥过头呢?

有个富人32岁生了一个独养儿子。富有的父亲对儿子百般宠爱,从来不让儿子吃一丁点的苦。岁月荏苒,儿子正逢弱冠,仍然游手好闲,吃喝玩乐。年过半百的父亲特地请一个瞎子到他家算算命。瞎子先声明“直言莫怪”,随即说:“按命相书上推算下来,你做父亲的还有30年阳寿,令郎还有33年阳寿。你是80岁归天,令郎是52岁去世。80岁可谓‘寿终正寝,天年已足’,是个福人了。52岁嘛,‘人过五十,不为夭折’,也算不错了。”瞎子言毕,儿子随即顿足捶胸,嚎啕大哭,悲恸至极。父亲从未见此情状,以为儿子倒还有一片孝心,便劝阻其收泪节哀。谁知儿子却竖起两个指头说:“我不是哭你,我是哭你死了之后,我还要活两年。这两年靠谁来养我、侍奉我呢?”

这则笑话看似滑稽,却蕴涵着哲理,说明为父者绝不可能代儿子走完他自己该走的人生之路。寄语当今的父母,“养儿至老”并非良策,“教儿自立”,让儿子靠双手养活自己才是良策。一己之见,未必精当。还望明智的家长三思。

代替孩子玩玩具

小张给她三岁的女儿翠翠买了一列电动火车玩具。这玩具太高级了,花了好几十元钱呢,可不能随便让翠翠这个“败家子”几下就给糟踏了,她想。回家后,她自己小心翼翼地把火车装好,安上电池,火车开动了。“哦、哦、开火车口罗,开火车口罗!”女儿好不高兴。说着,她就要伸手去摸,看看能不能把它抓住。

“你别摸它,让开点儿!”小张大声吼着。

第二天,翠翠又搬下玩具盒,准备自己来玩火车。

“你别动,我来拿!”

翠翠要自个儿玩,自个儿开,妈妈又说:“你别动,我来开!”

接连几天都是这样。玩火车的权力被妈妈夺走了,翠翠和她的小朋友只有在旁边观看的份儿。于是,渐渐地翠翠不再对火车有什么兴趣了,小张家的那列“火车”也很少再开动了。

像这种买了高级玩具又不让孩子自己玩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多的。然而,这无形中挫伤了孩子的玩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培养。我们前面讲过,大脑的发育和思维活动都有待于动作的协调。而儿童玩玩具,正是训练他们动作协调的重要途径。同时,正是由于手、眼以及其他多种动作的相互协调,儿童逐渐发现了自身的动作与外界物体之间的某种联系。例如,摇一下铃铛会发出声音,按一下键钮会使火车开动或停止,等等。这样,久而久之,这种动作与动作、动作与物体之间的联系便开始在儿童身上形成了。于是,慢慢地,儿童便开始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动作来处理不同的对象,应付新的情景。这便是儿童智慧的起点。可见,儿童通过玩玩具,能够把自身与外界环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也就认识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因此,如果你想要让你的孩子尽快得到知识,发展智力,如果你想要激发和保持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你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玩具,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操作,自己发现,并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千万别为了怕孩子摔坏玩具而剥夺他们自己玩的权力。

这里又涉及到如何给孩子购买玩具的问题,这也是值得专题讨论的。但我们可以肯定一点,给孩子买玩具并不是越高级、越昂贵越好。讲究档次,这只是成人的观念。孩子是不知道什么高档低档的。你若不信,去观察一下二三岁的小孩,就会发现,一根竹竿、一个旧橡皮猴、一只旧铃鼓等,同样会使孩子爱不释手。在他们心目中,何“寒酸”之有!

过度保护孩子

自觉性是出自内心的意愿,不是为了奖品或是外来的催促,即使遭遇困难,也不会退缩畏惧,依然坚定努力地持续下去,这样才是主动自觉的行为。否则,一遇到困难,即打退堂鼓,或者一心依赖他人,这就与主动自觉大相径庭了。

自立心——从基本意义而言,即是自律心——包含了主动自觉以及坚强独立两个要素。相反的,受到他人催促才会采取行动,凡事总想依赖他人,则称为依存心。

由此看来,主动自觉的孩子,自立心特别强烈。而想培养孩子主动自觉的精神,则非先行养成孩子的自立心不可。

那么,又该如何养成孩子的自立心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情,父母就放手让他去做!让孩子在思考、选择以及实行的过程当中,一点一滴的体会自己的力量,变得独立而坚强。但是,一开始的时候,应先考虑孩子的能力,不能完全放手不管。

刚出生的婴儿,一切依赖大人的照顾,否则,便不能够生存,因而不可能有什么自立心。然而当婴儿顺利地成长到一岁左右,自立心即开始萌芽。例如,当母亲喂食的时候,会伸手抢过母亲手中的汤匙,宁愿自己来吃;散步的时候,也会挣脱父母的双手,试着自己走路,或者故意与父母走相反的方向……

当孩子的自立心产生时,其他的各种能力也不断地在增加,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但有许多父母丝毫没有发觉这种变化,仍然以照顾婴儿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就会妨碍孩子自立心的发展了。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会愈来愈多,加上生活水准不断提高,许多家务事都由一些电器代劳,使得父母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但也因此造成父母过度的保护及干涉孩子的生活。

一所学校组织学生去参加夏令营,一位学生的父亲怕孩子受不了,竟然请了假,骑着车远远地跟在学校队伍的后面。到了晚上,老师查铺时发现床底下有个人,叫出来一看,原来是那个学生的父亲。这位父亲说,孩子第一次出远门,不放心,怕他晚上睡觉从床上掉下来。简直弄得老师哭笑不得。

在父母这种过度保护方式下,现在有许多孩子上小学三四年级了还穿不好衣服,系不上鞋带。这种父母对于孩子,只能是妨碍他们的自立与成长。

同样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有的能自己坐车到很远的地方,有的却不敢,也不知道该怎么去,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许多是由于父母过度照顾造成的。父母不应轻易地藐视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还小,不足以应付这种事”。事实上,孩子的潜能往往出乎父母的意料之外!当孩子想做什么时,就让他去尝试吧!想要训练孩子自己出远门,可以叫他独自去拜访远方的亲戚,父母先送他到车站,让他自己上车,然后再和亲戚联系好,请亲戚到目的地接他。如此反复地训练,孩子很快就敢自己出远门了。

当孩子主动提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回答:“你还不行呀!”或者:“不可以,太危险了!”而应该持“试试看”的态度,放手让孩子一试。既然孩子愿意自己做事情,即使失败了,也可以作为下次的参考。让孩子反复尝试错误,对孩子是有利的。当孩子退缩时,父母应在一旁打气和鼓励,孩子求助时,尽力给予协助,若是孩子不曾开口求助,父母不要主动帮忙,只需暗中观察即可。

有的父母会说:“本来我们是赞成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以培养孩子的自立心,结果却被孩子说成为‘爸妈都不关心我,别的同学的爸妈都会帮助自己的孩子’。”当孩子这么说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孩子之所以会产生上述想法,乃是因为父母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如果出现问题,父母将随时帮助”的缘故。培养孩子的自立心,需要父母的鼓励,以及适当的建议。当孩子求助于父母时,父母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加以帮助才行。

太过或者不及,都不能培养自立的孩子,父母不能过度保护孩子,但是也不能放手不管。父母在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的同时,应随时准备着一双温暖的手,迎接不管成功或失败的孩子!

代替孩子定爱好

如何看待子女的兴趣、爱好、才能?是包办代替还是量材选择?有的父母是以自己的愿望来代替孩子的兴趣。

小男孩洋洋特别喜欢打乒乓球,而对踢足球不感兴趣。但他的足球迷的父亲却经常教训他:“小球没有出息,去练大球。”

并常常强迫儿子和他一起去足球场练球,弄得孩子总是非常不开心。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女儿爱学手风琴,母亲却非要她放弃手风琴学钢琴;儿子喜欢文科,父母却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借口,为他选择理科……一个人做不愿做的事情是痛苦的,对此,成年人应该感受最深。同样,孩子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强迫他们去做不愿做的事情,也会使他难受万分。

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父母的愿望一致固然好。但如果子女的兴趣、爱好不符合父母的愿望,那么,作为家长也应努力为孩子创造一块自由驰骋的天地,让他们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才能。不能越俎代庖,强人就己,这样,不仅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还会使孩子的智慧幼芽刚一出土就遭到损伤。

当然,父母这样“难为”孩子,是望子成龙心切,是善意的。但是,那种“善意”有可能带来“恶果”,因为,这等于抑制孩子的长处,扬孩子的短处,有时可能弄得孩子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都没有了兴趣。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再说,父母认为没有出息的爱好也并不是一定就没有出息。“条条道路通罗马”,成功的路有千万条,因此,在孩子的爱好方面,父母还是顺其自然,任其发展的好。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后代,不仅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还应该延续自己的事业,或者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让孩子变为现实,而孩子们却不这么看,他们觉得自己应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两代人之间发生了冲突。其实,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不仅给了孩子生命,也给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权利。当孩子为自己将来做出选择时,即使他们的选择是不合大人意的,也应该先肯定他们的这种独立意识,然后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分析最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是好事,非常可贵。小荷才露尖尖角,千万不要连根拔起。兴趣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每个人都愿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这能把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父母坚决反对,不理解孩子的选择,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勉强顺从,消极应付或公开对抗。此时,激情和创造力都会受到抑制,客观上会影响他们事业的成功。对待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家长不妨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善于发现子女的兴趣、爱好、才能。孩子一般都是有好奇心的,而好奇心往往是兴趣、爱好和才能的先导。许多孩子天才的闪光就蕴藏在他们的好奇心之中。

十四岁的罗马尼亚体操运动员科马内依在第二十一届奥运会上七次得满分,成为最年轻的体操全能冠军。人们在向她表示祝贺的同时,不禁向她的教练和父母表示敬意。科马内依的父亲是汽车司机,母亲是普通工人。当她6岁时,父母便发现她天真活泼、精力旺盛,显露出体操天赋。她把马路边的石头台阶当做平衡木,一遍又一遍地来回走;在广场上,她像男孩子一样练侧手翻;还在沙发上练倒立。后来,体操教练发现了她,要她进入体操队,她的父母坚决支持。经过长期的磨练,她终于成为出类拔萃的体操运动员。

其次,父母要善于引导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才能。一个孩子的才能的萌芽与顽皮的性格常常是混杂在一起而出现的,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时甚至要从孩子的一次恶作剧中看到他颖悟的因素,从而加以妥善的诱导,将其特有的兴趣、才能发挥出来。

牛顿小时候非常顽皮。一次,他把灯笼系在一个风筝线上放飞到了天空。人们见了,慌然失措,以为是慧星。有的骂他顽皮,有的赞他想的神奇,他的成就的萌芽,就萌发于这次顽皮之中。他的母亲要他去务农,舅父看出他是一块好料,力劝其母让他读书。于是,他19岁进剑桥大学,研究数学,才华勃发,27岁担 任剑桥 教授,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

第三,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才能。生活中,许多儿童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形成明显的兴趣、爱好,这就要靠我们去培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母亲十分爱好文学,她把莫泊桑引上了文学之路。后来福楼拜成了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更使他迅速成长起来。父母要利用孩子可塑性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地勤奋地学习。

第四,要善于保护子女的兴趣、爱好、才能。一是不能捧,有的父母,把孩子的一点特长当成摆设,经常到大庭广众中去炫耀,这样容易诱发孩子某些消极品质,滋长自高自大、求名求利等不良思想。因此,对有一定特长的孩子,更应注意德育。二是不能压。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力发展快,就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学习上逐渐加码,结果造成学习疲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当孩子在学校挨了批评

做父母的经常会听到孩子对自己说:“爸爸,今天上课我没说话,是我的同桌说话,老师却批评了我。”“上语 文课 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明明回答对了,老师却说我回答错了。”

“我们 老师总是偏向男生。”

而有些家长在听到孩子的诉说后往往很不理智。一次,有位家长十分气愤地对我讲,她这几天一直没有睡好觉,气得牙都肿了起来,越想越不是味。两个孩子打架这是难免的,可是,老师却训了我们孩子一顿,那个孩子也打了我们的孩子,一句也没批评他。这位家长提高了嗓门接着对我说:“您说这老师做得对吗?我真想到学校找老师评理去。”

每位家长最疼爱的莫过于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受到委曲时,一些父母难以承受,替自己的孩子“打抱不平”,表现出不为孩子出了气绝不罢休的气势。特别是受到老师的批评,往往更难以接受。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并没好处。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位在我们心目中很有权威,很受尊敬,很受喜欢的人,他所说的话,讲的道理,我们往往乐意接受,不费劲儿就能记在脑子里。相反,对于和自己有矛盾的人或是抱有成见的人讲话时,我们往往难以认真地听进去,对这种人的观点和意见难以接受,和这种人在一起,就会感到不自在、不愉快。孩子每天 都要和 老师在一起,学习的知识要靠老师传授给孩子。试想,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必然会加剧孩子与老师的矛盾,使孩子的不愉快心情进一步加重。孩子带着这种心情学习,自然没有什么好处。

其实,孩子的认识、观点、看法不一定都对,他们说的话有时带有片面性。即使孩子说的是正确的,如果父母总是支持孩子的立场,时间长了也会造成孩子遇事总是斤斤计较,强调个人利益。在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在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总是觉得心理不平衡:“怎么总见你玩这个玩具,我也要玩一玩。”“你都玩三次了,我才玩两次!”

“是你把我衣服弄脏的,你得给我去洗。”这样的孩子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游戏本身,而是个人利益的得失上。

当然,我并不是提倡教孩子忍耐,而是要培养孩子心胸宽广,在同学、朋友、老师面前不计较个人得失。要让孩子知道他自己的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如果老师真的批评错了,也要让孩子清楚,人都有可能一时出现判断上的失误,老师批评我们的出发点是帮助我们取得进步,老师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不要把这点小事放在心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