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享教育资源

共享教育资源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温岭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教师进城等“阳光人事”改革,对教师进城进行流速、流量和流向的控制,进城教师逐年减少,较好地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加强了公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通过学校各方面的管理机制,让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跟本地学生一样,共享教育资源。温岭市把准问题要害,适时推出“百人支管,千人支教”,旨在推动教师资源的均衡,使教育资源呈正态化分布,让教育回归常态,不放弃一所学校。

教育公平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公平,指教育起点,就是教育时机、入学机会的均等;二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同城待遇,温岭市实施了“百人支管,千人支教”行动,启动了农村“领雁教师”培养工程。与此同时,温岭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教师进城等“阳光人事”改革,对教师进城进行流速、流量和流向的控制,进城教师逐年减少,较好地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为了缩小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差距,防止民办学校名师的外流,实施了民办学校的教师享受公办学校的待遇。加强了公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通过学校各方面的管理机制,让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跟本地学生一样,共享教育资源。

一、一所也不放弃

城市化带来大量的人口流动,农村教育也不可避免遭遇到优质师资和生源的外流,导致农村教育形成恶性循环,而择校的高收费和城市的高班额又让老百姓怨声载道。温岭市把准问题要害,适时推出“百人支管,千人支教”,旨在推动教师资源的均衡,使教育资源呈正态化分布,让教育回归常态,不放弃一所学校。

让更多的农村学校获得优质师资

温岭市教育局局长张江说,“新农村教育”旨在通过构建适应农村实际生活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从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迈进。根据《温岭市千人支教行动方案》,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将确保每年城区教师全职支教20人,城区外中心校教师全职支教100;管理人员支管10人,名师支教50人,骨干教师支教200人。用3年时间实现千人支教总目标,使农村学校的受援覆盖面达到100%

城区的优秀教师下乡支教,农村的优秀教师进城学艺,城区教师将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播到农村,农村教师通过学习掌握更优秀的教学方法,城区和农村教育实现了双向互动。

骆娉:我支教,我不悔

灰色的大衣,大红的围巾,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在有些阴冷的天气里,骆娉走进了记者的视野,也带来了一抹亮色。

20099月,骆娉走进泽国镇第三小学(简称泽国三小),开始了她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刚开始,我都不知道泽国三小在哪里呢”接到支教的通知后,骆娉开始向周围的人打听泽国三小,未料竟鲜有人知。于是,骆娉只好将泽国三小想象成了电影里常见的乡村小学的样子……“记得是去年8月,老公开着车把我送到泽国三小,一下车我就惊呆了。”启明楼、桃李楼、庭香楼……那一幢幢教学楼虽然有新有旧,但相依在一起,很是和谐。校园里还有全新的红色塑胶跑道,跑道的后面还有一块16亩的学生实验基地!

骆娉担任三(1)班、三(2)班的数学老师,每周14节课。有异于城区上班的便捷,骆娉每天6时就得起床,小心翼翼地不吵醒才19个月大的儿子,然后开上20多分钟的车到达泽国三小。“每天几乎都是踏着晨露、迎着曙光出发,下班回家的路上也只能欣赏片片晚霞了。”骆娉说。

由于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泽国三小的孩子和城区的孩子在学习基础上有一定差异,在教学上,骆娉努力调整以往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孩子们,每天中午和放学后都要去给部分学生“补差”,了解他们的学习起点和兴趣点,设计适合他们的课堂教学方案。

活泼、新颖的教学方式,和蔼、亲切的态度,让孩子们对学习数学更有兴趣了。在教师节那天,骆娉收到了孩子们精心准备的礼物。更多的孩子直接把祝福写在了贺卡上——“老师,我们喜欢你”

支教的头一个学期,除了带班,骆娉还开了《让和谐之音奏响数学课堂》和《低年级数学主题图使用的有效性思考》两次讲座,与三小老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话题,上了4节展示课,到江洋小学和五里泾小学两所完小送教《分数的初步认识》……

“其实,跟泽国三小的其他老师比,我算不了什么。”骆娉认真地说。泽国三小的教师大多不是牧屿本地人,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有的教师选择了住校,和亲人一个星期才能见一次,有个别刚生完孩子的教师不忍离开自己的孩子,甚至带着小娃娃一起住在学校……

“他们都给了我很多感动,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也让我下决心把支教工作做得更好。”支教生活的艰苦不言而喻,但骆娉总是微笑面对,“这一年的支教之路,一定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支教让我的人生更丰富。”

谢玮玮:支教是一座桥梁,连接城区和农村

课堂上,老师正在和学生们对话。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谁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学生?”两三个红扑扑的小脸蛋举起了稚嫩的手。

“那你们谁认为自己是差生?”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有两个孩子举手了。

“你们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差生呢?”

“我成绩不好。”“我考试不及格。”两个孩子羞愧地说。

“大家觉得他们两个是差生吗?”

“不是”其他孩子异口同声,“他虽然成绩差,但平时很爱帮助别人的!”“他们参加活动很积极!” ……

“那现在你们还觉得自己是差生吗?”老师再次问。“不是了……”两个孩子的眼中闪着泪花。

这就是太平小学的支教教师谢玮玮第一次跟新河小学的孩子们见面时的情景,“我很清楚地记得那两个孩子的眼睛,闪烁着希冀。”她说。

让谢玮玮开心的是,这个学期的期末,这两个自认是差生的孩子,一个成绩有了大幅度提升,获得了“银星奖”,另一个也有了明显进步。

支教生活是辛苦的。新河小学离城区比较远,家在市区的她每天迎着朝霞出门,伴着夕阳回家。支教生活是忙碌的。在新河小学,谢玮玮和另一个老师一起带班教语文,还要开讲座、带一个6人组成的教师团队,有时还要到片小开公开课。谢玮玮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把太平小学语文组的教学理念带到了新河小学。“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干工作。”

让谢玮玮感到温暖的是,新河小学的同事们都对她很好,孩子们非常喜欢她,家长们也十分信任她。

刚开始三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老师请产假了,谢玮玮接手了这个班,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几个月后,原来的语文老师产假回来,学校安排谢玮玮和她一起带班。结果,不知道怎么的,消息被孩子们传成了“谢老师要回去了”、“谢老师不教我们语文了”,几个家长还急得跑到了新河小学校长应正荣的办公室,要求校长“留下谢老师”。

谢玮玮难以忘记,每天她早早来到新河小学,总会看到应正荣校长早已站在了校门口迎接孩子们;她难以忘记,新河小学语文组年纪最大的卢老师,为了研究新教材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甚至还上网查阅资料……

“支教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支教教师是一座桥梁,一座连接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片小的教育互动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可以增进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及教育管理的流通和沟通。”谢玮玮微笑着说。

林慧卿:我“对调”,我学习

和骆娉、谢玮玮不同,林慧卿是从新河镇长屿小学“对调”到太平小学的教师,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

“刚到太平小学,真的觉得压力很大,连吃饭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在想——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下一堂课呢?”即便已经有了15年的教龄,林慧卿仍然明显感觉到了肩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

城区的孩子,知识面相对比农村的孩子要开阔,思维更活跃。教学对象的不同也让林慧卿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比如,一堂生词课,农村的孩子相对来说能够认识这个词,然后组词就可以了,但城区的孩子接受能力比较强,还能够安排继续学习造句。”

林慧卿要求自己“把课上得更生动些,内容更丰富些,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些”,也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此,太平小学开展的语文教研课、讲座等活动,她几乎每次必到,也经常向名师、骨干教师们请教,不放过每个学习的机会。

虽然只在太平小学待了一个学期,林慧卿却感受到了真切的温暖。“这里的领导、同事对我都很关心,孩子们很可爱,家长对我也很信任,我就像到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样。”

这一个学期中,让林慧卿感受最深的,还有太平小学细致的管理工作。出于防备甲型N1H1流感的需要,太平小学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支体温计,每天孩子到校后,还会由正、副班主任一起对他们测量体温;每天放学后,班主任还要在已经打扫干净的地上喷洒一些杀菌消毒药水。

“回去以后,我一定会把我所学到知识,运用到我的教学上去!把城区学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也带到我们长屿小学去。”林慧卿信心满满。

(《温岭日报》2010212 黄慧慧 梁伟伟)

温岭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柯春富表示,千人支教主要包括城区教师下乡,以及中心学校教师到片小的支教。“优秀的支教教师下去以后,积极履行了传、帮、带的义务,帮助农村学校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相对的,我们也让农村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城区学校‘对调’。这样双管齐下,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千人支教,不仅仅是支教,其实是一种感染力,是一种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个学校的力量。”柯春富说,通过宣传和政策鼓励,2008年,城镇教师下乡支教达391人,2009年有367人。根据这两年的反馈,千人支教活动中的支教教师和农村学校都觉得受益匪浅。柯春富分析,一方面,通过开展不同教育对象的教学活动,城区的教师接触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提高了教学水平;而优秀的支教教师,以身作则,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多样的教学方式、良好的师德,影响并带动着农村学校的一批教师,从而促进了温岭市教育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让更多边缘地区的学生体验优质教育

35岁的郑文彬是原温岭第四中学老师。一帆风顺的事业,安逸平稳的生活,让他隐隐觉得自己成了“温水里的青蛙”,他冀望自己的人生能有所突破,当他看到浙江省第五批援疆干部选拔公告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200612月,经过选拔,郑文彬等4人成为台州市第五批援疆教师,郑文彬在新疆民丰县第二中学支教一年半。他也成为温岭市第一位援疆支教的人民教师。

第一眼看到学校很震惊

“谁愿意到‘民丰’来呢?……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是关着窗,第二天醒来,嘴里耳朵里也是沙。”

——《援疆日志——我的学校》

2005年,郑文彬就曾申请援疆,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200612月,第五批援疆干部轮换接替人员选拔开始了,他又去报了名,经体检合格,终于成了温岭市第一位援疆教师。

“今年38日一早飞乌鲁木齐,然后转机到和田,从和田到民丰县还有300多千米,车坐了3个多小时,一路上都是戈壁与荒漠,基本看不到绿色。310日下午,我们两个援疆老师赶往民丰二中。这天是星期六,学校特地把师生们从家里叫来和我们见面,这让我们很不安。见面后,我们被领着去参观学校。”郑文彬说。

第一印象让郑文彬终生难忘:“虽然我心里已有所准备,但是看到眼前的情景,我还是很震惊: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只有一排平房,操场坑坑洼洼,教室布满灰尘,破旧的办公桌椅,唯一标志着现代化的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也被灰尘所覆盖。学校书记塔依尔说,学校老师只有45名,缺编数在18人以上,老师们都是超负荷工作。现在他最着急的是找不到初中数学老师。我问能找到代课老师吗?“谁愿意到民丰来呢?到3月底4月初的时候风沙大呀,10以外看不着人,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是关着窗,第二天醒来,嘴里耳朵里也是沙。况且代课教师的工资是要学校自己解决的,你看学校这个样子怎么解决得了呢?,书记说。”

风沙里没有一个孩子请假

“看到他们喝凉水、吃冷馕、战荒漠的情景,让我的心震动,那是心灵深处的震动和感动。”

——《援疆日志——去荒漠种树》

到民丰二中后,除了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外,作为副校长的郑文彬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去荒漠中植树。

因为民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边缘,天山和昆仑山分列北南两侧,阻挡了来自北部的冷空气和来自南部的暖湿气流的汇合,气候非常干燥,全年浮尘天气在220天以上。因此植树造林在民丰是改善生存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最基础最有效的工作。每年的3月份,都是全县动员、全员参与植树。

321,郑文彬跟学校的塔书记一起乘车前往工地种树。学校的工地共41亩,一眼看去,整片地没有一点绿色。

“在工地上站了不到5分钟,嘴里、耳朵里、鼻孔里、衣服上、鞋子里就全是沙子了,风沙大的时候,眼睛也不敢睁开。荒漠中的太阳毒辣辣的,没有可以遮阳避风的地方,塔书记已经是连续9天工作在工地上了。因为23日县里要检查验收,学校的任务还有一半没有完成,塔书记就和我商量,让初二学生和任课老师都来植树。我有些犹豫,担心学生不愿意来,但是,电话打过去,所有的同学都来了。在大风里,孩子们一锹锹地铲土,风沙将他们变成了一个个沙雕一般,但是,没有一个孩子去避风,没有一个孩子来向我请假。这让我特别感动。孩子们觉得很平常,他们说,他们经常参加这样的劳动。再说,多种点树,就少点风沙。这样的活他们愿意干。”郑文彬说。

博客帮维族女生上大学

“家里原有200多头羊,为供布再那甫上大学已经卖掉了许多,去年,布再那甫大二结束时,家里再也拿不出更多的钱了。”

——《援疆日志——昆仑山下的乡村》

到民丰不久,我听说叶亦克乡阿依塔克村有个名叫布再那甫的维族女学生,因家境贫困,欲中断在山东济南大学的学习。我和到民丰调研的和田地区教育局周局长一同前往这个距离县城70千米位于昆仑山脚下的乡村。

布再那甫一家6口,为了让她上大学,家里卖掉了大部分的羊,还欠学校学费2600元。大二结束后,父母有了让她辍学的想法。村书记为她能继续学业竭尽全力,跑县上要、自己掏,多方呼吁。

为了帮助布再那甫,郑文彬寄给她800元钱,并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这个维族女生的困境。博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布再那甫就收到捐款四五千元,这里面有郑文彬的朋友捐的,也有素不相识的网友捐的,宁波市民王雪英一次就寄来2600元。

布再那甫高兴地说以后几年的学费,我都不用发愁了。”

写博客有许多意外收获

“新疆是本永远都读不完、看不够的书。不到新疆,不能收获意外的惊喜;不到新疆,不能感悟淳朴的含义……”

——《援疆日志——新疆,最美的地方》

“民丰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年降水量只有30毫米,非常干燥。我到民丰第一个月,鼻子一直充血,手、脸上皮肤皲裂。除了干,就是沙。当地有一首顺口溜:和田人民真艰苦,一天要吃三两土,白天不足夜里补。刚到民丰不久,有天凌晨2时,我觉得有点热,就把阳台上的窗户打开了。6点钟左右,我被嘴里的沙子呛醒了,一看,外面路灯下昏黄一片,下沙了。忙把窗子关上,但房间里已成了沙漠,被子上,地板上,家具上,到处铺满了细沙。我忙了两个小时,才打扫干净。”郑文彬笑着摇摇头。

除了条件恶劣,对于援疆干部来说,孤独是最可怕的。民丰县城很小,没有大的商场,没有像样的书店。“天一黑就开始强烈地想家,想家人,想温岭的嵌糕、咸菜、海鲜、小笼包子……”为了让自己过得充实,郑文彬开始写博客,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受。

“写博客,除了有效地排解了心理上的孤独外,还有意外的收获,就是有许多人看了我的博客后,关注我们援疆干部,关注新疆贫困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帮助。”

(黄晓慧,昆仑山下桃李情,钱江晚报,2007825

和郑文彬一样的志愿工作者,还有千千万万。中国的边疆新疆、地震重灾区四川青川都能看到温岭教师的影子,他们用先进的理念浇灌着这一片贫瘠的土地,用炽热的爱心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支教人的崇高理想。他们为中国的老区、山乡和边疆的发展默默奉献着……

二、一名也不例外

温岭市实验学校依托国有民办的灵活办学体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已成为温岭市基础教育的品牌学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而且为温岭基础教育的多元发展与质量保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让民办学校的老师享受公办待遇

根据国家七部委对“国有民办”学校统一进行清理规范的要求,学校必须改制。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改公,要么改民。再加上绩效工资的实施,学校何去何从?如何才能让学校的发展再加速,如何让学校更好地回馈社会,这是教育局领导和以江伯法校长为核心的实验学校班子反复思考的核心。

改公,优点在于学校变成了政府全额拨款单位,不需为办学经费忧愁,全体教职工实行绩效工资,教师的待遇公办,教师队伍的心理状态相对稳定。但是,实验学校原来无学区生,若改为公办,就必须划学区招生,而当前太平街道已有三所规模较大的初中公办学校,已完全能容纳太平街道的学生入学。若实验学校改为公办,实验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闲置率将会更高,所需教师的编制数将逐年减少,教师的去向,学校的管理难度将会加大,从而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验学校也就脱离了实验的“轨道”。

改民,教师的心理负担较重,自己身为一个公办教师,在民办学校工作,能否享受公办教师的一切待遇,退休后是否与其他公办教师一样,忧虑的问题重重,搞不好,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将会受到冲击。学校的经费将是自收自支,经费运转压力较重。但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文件精神义务教育学生择校要择民办学校,只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的生源能保障,搞得好,既能满足群众的择校要求,又能为温岭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再作新贡献,太平街道的初中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综合以上仔细分析,慎重考虑,市教育局决定将温岭市实验学校办学体制改为民办。

学校的改制要依法,学校改制的前提要确保学校的稳定,能更好地持续发展。而学校的改制,对教师的冲击很大,因为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对学校来说,改制能否顺利,关系到学校能否平稳过渡,能否持续发展,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能否稳定。因此在改制的过程中,首先要维护好教师的切身利益。

教育局要求学校在改制前期了解教师对改制的态度,顾虑哪些问题,有什么要求等。学校专门召开行政人员及全体教工大会解读学校改制的精神。教育局还曾组织相关人员到杭州调研取经,多次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最后由市政府办公室发文将市实验学校办学体制改为民办,改制文件中充分考虑了教师的要求,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为了彻底消除教师对改制的顾虑,文件中对学校办学经费的保障,确保了学校经费的正常运转(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教职工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尤其是对教师切身利益的保护,确保了教师的稳定。

(温岭市实验学校 朱国军)

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为多样教育的需求是最根本的教育需求。温岭市实验学校的改制完成,使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满足了社会对温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符合了温岭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温岭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中一个亮点。温岭市实验学校顺利地改制完成,主要来自于教育局对学校民主工作的重视和慎重。改制前细致的工作,使教师的顾虑消除,思想稳定,突破了学校改制的难点,为学校改制后的平稳过渡作好了铺垫。温岭市政府办公室的温政办发〔201029号文件《温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和完善市实验学校办学体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是学校改制的强有力保障。

三、一个也不能少

温岭民营经济发达,是浙江省外来民工数量最多的县市区之一,伴随而来的外来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牵涉面广。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不单单是教育的问题,更是农村孩子融入城市的问题。温岭市有外来民工50多万人,在温岭市就读的外来民工子女3万多人。外来民工子女就学的原则是以流入地政府解决为主,以公立学校为主。随着外来民工子女的不断增加和公立学校收费政策的调整,要求全市义务学校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对符合在温岭借读条件的民工子女全部予以接纳,且免除借读费,让更多的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同城教育。对于后30%学生,要求一个也不放弃。

让更多的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同城教育

有一位外来民工子女曾这样说道同学们都看不起我们,他们有钱,我没钱。他们是本地人,我们是外地人。”这些孩子竟自卑地讲出令人如此心酸的话,有些甚至还出现了心理问题,连他们的父母都束手无策。这些民工子女因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与本地学生家庭贫富差距较大,且家庭环境差异明显,所以在文化和心理上与本地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进而产生了隔阂。

高桥小学邻近新河南鉴,周边遍布各种制帽、汽车坐垫生产工厂,是外地民工高集居地,使该校的外地借读生较多。这一部分学生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学习效果,也关系着将来整个社会的发展。怎样才能使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如何使这些“流动的花朵”享受同城待遇的呢?

“妈妈,我想去上学”

2009年,刚刚满七岁的韩蒙蒙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了。来自安徽的7岁小女孩韩蒙蒙,活泼开朗,是刚刚随着父母来到温岭的。韩蒙蒙的妈妈在新河一家制帽厂缝花边,爸爸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干重活,只能偶尔打打零工,一家三口就住在高桥小学附近的南鉴村。随着新学期的到来,韩妈妈发现原来好动的女儿变得沉默寡言,经常望着窗外发呆。女儿的变化令母亲感到不安:“蒙蒙,最近咋啦,什么事情不开心吗?”但女儿的一句话却使妈妈感到揪心:“妈妈,我想去上学!你为什么还不送我去学校啊?”其实母亲何尝不想送女儿去读书,可是作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能像本地人一样去公办小学读书吗?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女儿还在老家时,他们夫妻俩便向老乡打听入学的情况了。老乡告诉他入学可以,但是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这对平时生活就不富裕的小家庭来说就成了一笔沉重的负担。看着不再言语的母亲,听着父亲一次次的叹息,懂事的蒙蒙再也不提上学的事了。

过了几天,爸爸却为蒙蒙带来了好消息:“蒙蒙,你可以去上学了,就在家附近的高桥小学。”他告诉蒙蒙本以为外地人在本地上学会很困难,没想到,不仅很快就报上了名,连借读费也免交了。

这些外来民工子女享受的“市民待遇”,源于新河镇高桥小学较早实行的“教育平等”政策。高桥小学的潘宇星校长说,我们学校会将本学区的外来民工子女全部接收,“让他们融入这座城市,首先从学校开始。”2008年至今,高桥小学坚持无条件接受民工子女入学并取消了全部借读费用。而且为了保障部分困难民工子女的营养,学校还有专门的营养餐提供给这些学生,大概是每个学生每学期100元。”潘校长说,学校先后实施了免杂费、免课本作业本、免借读费等政策,努力确保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这个学期开学,全校1500多位学生中,有将近60%的学生是外来民工子女。让外来务工子女共享“平等教育”,给享有美丽的高桥小学锦上添花,也成为高小吸引外来民工子女的一块“金字招牌”。

“老师,我爱您”

在王老师班有一个叫陈颖的外来民工子女,她的父母都是来新河打工的四川人。陈颖在家中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父母忙着上班,只有11岁的陈颖就担负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工作:接送、每天的就餐、学习辅导等等,这本因是父母的工作,却落在了她的肩上。但是因父母的工作压力大,再加上陈颖又是家中的老大,她就成了父母的出气筒,有时候明明是弟弟妹妹的错,父母也会把错都归咎到她没有带好弟妹上,将她暴打一顿。久而久之,陈颖竟流露出活着好累,不想再活下去的念头。这件事被王老师发现后,她利用课余时间与她聊天谈心,为她排忧解难,像父母朋友一样的关心她;活动时,又积极推选她参加,突出表现个人,并及时家访,将情况反映给陈颖的父母。终于一学期后,陈颖变了,又成了那个开朗的女孩,她在作文中这样写道:“王老师,谢谢您。是您,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让我发现生活是那么的美好。我爱您,您就像我的妈妈一样”王老师那悬在半空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班主任是新生入学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六年小学生活接触最多的老师。班主任的职责就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们向班主任提出了“五心教育法'一是道德的基点——责任心,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二是纠正行为偏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一剂良药——宽容心;三是用公平心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受爱;四是让班主任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法宝一爱心;最后一个是细心,它可是发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思想变动的不可缺的小助手。

“我成为‘礼仪之星’啦”

周帅帅一直是学校闻名的“小邋遢”。早上一进校门,就被值周的老师抓了个现行:“周帅,你的红领巾和校徽又去哪儿啦?”“老师放心,我带着呢。”只见他从沾满了污迹的书包里拿出了一条皱巴巴的、非常有“味道”的红领巾:“老师,你看”一边说着一边还不忘了用袖口擦拭着不停滴下来的鼻涕。做早操时,又是周帅的声音最响亮:“让开让开,周大爷来啦”轮到他值日啦,只见他大扫帚一挥,教室里马上响起了同学们被灰尘呛到的咳嗽声。大课间活动时,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来告状了:“周帅又撞到了我班的学生”一条条的“罪状”,使周帅成了老师们心中难以管教的“后进生”。

学校中何止周帅这一名“小邋遢”呢?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差、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来说,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正是处于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行为习惯与人的性格命运的密切联系。于是我校将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学校工作重点,将学校德育特色制定为“礼仪教育”。在开学初,我校就成立一个个礼仪特色中队:“孔融”中队、“小草”中队、“微笑”中队等等,每个班级都有本中队的礼仪口号、礼仪小故事、礼仪宣传员,每两周制订一条细则,如:走好路、扫好地、说好话等,每月每班还评定一名“礼仪之星”。学校还召开了“礼仪特色学校”启动仪式,全校师生在“文明伴我行礼仪促成长”的横幅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高桥小学《古诗词经典诵读十六句》、《小小当家》校本教材相继出炉——一个个项目的完成,使高桥小学真正成为了一个浸润着“礼仪”特色的儒雅校园。

渐渐地,老师们发现周帅变了,红领巾不再随意地乱甩了、扫地时懂得先洒水了、碰到老师会说“老师早上好”、“大花脸”也干净了,在10月份的“礼仪之星”评选时,同学们一致推选周帅为本班的“礼仪之星”。陈老师说,接过奖状的时候,周帅流下了高兴的泪水。

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曾在学校黑板上写下“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潘宇星校长一直说的,也是我们高桥人一直在做的。我们一直努力让每一个外来务工子女跟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让他们和其他的花朵一样在高桥小学这一个大花园里共同绽放!

(温岭市高桥小学 林一)

近年来,温岭市深入实施让外来建设者子女与本地孩子“同在蓝天下,和谐共成长”的“蓝天工程”,已经惠及3万多名外来学子。通过创设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公办民工子弟学校、公办学校民工子弟班、公办学校混合编班等方式接纳就学,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此外,外来学生义务教育与本地学生一样享受减免杂费政策,享受浙江省定“贫困生资助扩面工程”与“爱心营养餐工程”,使外来务工子女在温岭“共享一片蓝天”,享受“同城待遇”。

不落下一个孩子

“唉!现在的老师难当,教书的这口饭真难吃”这是现在为师者口头常挂着的一句话。而农村的学生,他们生活、学习习惯差,家庭教育又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后进生的转变真是煞费教师的心思。新农村教育提出“均衡、个性”的基本理念,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下,我用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般的热情带领着班级,教育着学生,使一个曾被别人称为“人渣”的坏孩子,成为一个自信、活泼、开朗的孩子。

我现在执教的四(2)班,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担任他们的语文课和班主任。现在本人还清晰地记得,在一年级分班时的情景。有家长说:“读书一般都是(1)班好,(2)班不好,更何况现在(2)班有一个‘人渣’李小刚的捣蛋鬼。”当我无意听到这些话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看来接管这班孩子,调教好李小刚对我是一种挑战。

当完成好了一年级新生的报名注册后,我在第一时间就去找李小刚学前班的班主任,咨询他的情况。那位老师说起李小刚直摇头,千唉声,万叹气说:“李小刚在学前班时坏透了,生活、学习习惯极差,他自己不认真学习,还经常影响、欺负同学,这些是很像他爸爸的影子。”(他爸爸是当地一个不负正业的人,整天游游逛逛,和别人打打闹闹,如遇他的孩子和同学有些磕磕碰碰,他就来学校“大闹天宫”,还处处宠爱他的孩子。)“真倒霉,真倒霉,李小刚来到我的班级”我在心里埋怨着。

开学第一天,我早早来到教室,等候学生们的到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习惯了学前生活的孩子们,一时在小学很难适应。在开学的第一堂课,有学生举手要上厕所,李小刚提出要喝开水,还说肚子饿了。面对学生点点滴滴的不良习惯,我没有发火泄气,每一次都给予细致耐心的教导。让他们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们干不了,干不好的活儿,我总是以身作则带头去做。如本人亲自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帮学生塞裤子,剪指甲等。功夫不负有心人,开学一个月后,我虽瘦了七八斤,但看到班级的学生慢慢适应了小学的生活,班风有了好转,听到学生的一声声亲切的问好,什么累都忘了。

好事需多磨。那个李小刚同学却还是无多大改变,令人头疼。上课爱做小动作,不专心,字写得歪歪斜斜,拼读音节读不准,欺侮同学,有时竟然同老师对着干。每一次批评教育后,他总是说我知道了,我错了。”可当老师前脚刚离开教室,他随后就惹事了。我真拿他有点没办法,于是我尽量在课间不回办公室,采取“手拉手”的战术,尽可能多地与他在一起。通过多次与他的接触,我发现这个孩子的口才不错,讲故事头头是道。我就利用这一点,经常找机会让他在同学面前讲故事,为此同学还送他一个“故事大王”的外号。这办法果然有效,有了优越感的李小刚,改变了以往的一些缺点,学习也认真了一些,来告他“状”的同学也少了。于是我渐渐地放手了,但暗地里始终关注着他的一点一滴。刚开始一段时间还好,慢慢地他的“老毛病”又复发了,扰得整个班级不得安宁。了解李小刚的同事跟我说李小刚有其父,必有其子,你就别费心思了,见好就收吧”同事的好心劝说,我也深深思索着教育好李小刚确实令人心烦,如放弃他今后会搅乱整个班级,更是会影响他的一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教育名言时常在我耳边萦绕。我一直在反思:“不,不能放弃,不能落下一个孩子。”本人拨通了在别人眼里是“地头蛇”的李小刚爸爸的电话,约定与他见面。我耐心地与他交流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却一概不知,只知自个儿一味玩高兴,自身陋习满身,爱说大话,讲话不诚实,根本不懂得怎样去教育孩子。但他爸爸根客套,对老师的工作还是比较支持。从这次见面后,我知道了李小刚的好多习惯是他爸爸的缩影,是家庭教育的恶果。后来我经常与他爸爸联系,教他一些简单育儿的方法,还时常表扬他管理孩子的方法有所得益。久而久之,李小刚的父亲对我的工作更支持了,说话更客套了。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为今后教育李小刚的问题上扫清了一大障碍。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得知李小刚在家三餐吃得不均匀,造成肠胃不适,经常要反胃。这一切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决定用爱去改变他,一次与他的爸爸联系后告知这一情况,让家长给他调理好就餐饮食,关心生活起居早餐一定要督促他吃饱,晚餐关心他要吃好,(中餐在学校里由本人亲自监督)如生病了要及时给予治疗,还要抽一定的时间陪着他,与他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李小刚的肠胃好多了,到二年级时再也没出现过呕吐了。这时,有些同事不禁要问:“张老师,你已付出了很多,李小刚该有感悟,该有所改变了。”真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啊!李小刚在我面前掩盖着他的不足,背着老师的他却还做各种坏动作。如背书、做作业总是缺斤少两。有时我严厉地批评他,而更多的是我给足了他的面子,“李小刚,你不像一个丟三落四的人,不会是一个大忙人吧”……我摸着他的头,时常笑着对他说。心中有愧的他,总会心领神会地补上落下的作业。

李小刚总是当面一套,背后又是另一番的表现。二年级的他还算安稳一点,到了三年级时,他又分心了。不知多少次的谈心,不知多少回的耐心教育。学校里的三项竞赛我们班还是因为李小刚而被扣分。李小刚今天这不行,明天那不对,唉!真气死我也!“别人管不了你,那就让你去管别人吧”我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想到了这一招。“如让这样的学生当小干部,其他的学生会不会有意见”我思索着。为此我特意设计了一次“我的班级我作主”的主题班会,让大家畅谈针对“班级做眼保健操时常被扣分”这一现象如何纠正,最后同学们一致同意轮流做值日小干部。这个效果很好,轮到李小刚值日时,从不扣分,这其实就是他管理别人挺行,自己却不遵守纪律的结果。可我偏在学生面前夸他有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强,老师也很想请李小刚当小帮手。这些话让李小刚听了眉开眼笑,心里痒痒的。紧接着我让他当班长的助手,并进行师徒结对开展相应的实习工作。上学期我让他当语文课代表。他回家高兴地告诉他妈妈说:“我今天升官发财了,我会好好珍惜这个工作的。”刚开始,他工作干得不怎么样,经常会遭到同学的埋怨。他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少了,一段时间想放弃该项工作。角色的转换,使他同时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以前的不对。在我反复鼓励下,他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现在他干得不错了,深受同学的喜爱和尊敬,从而他变得自信了,认识到别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完成,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学期他在《我想对您说》的作文中写到:……我想对您说:张老师,您就像我的知心朋友一样了解我的无奈。记得上次我没把本职工作做好,我想一定会被您批评的。可是,张老师您却没有批评我,只是和蔼可亲地说:“没关系,我们人人都会犯错,只要会改正就没事了”这句话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老师我想对您说:每当我送交作业时,看到您不辞辛劳地批改着我们的作业,连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也不错过,您辛苦了。老师我想对您说:我爱您……

看到了李小刚的进步,我对今后的工作更有信心了,我更想去改变更多的“李小刚”。现在时常有课任老师对我谈起:现在你们班的学习氛围很浓,特别是李小刚同学上课积极了,作业及时完成了,再也没听到他欺侮学生的信息了。他想变了一个人似的,很佩服你能改变这个李小刚。

(温岭市城南镇横山小学 张晨瑶)

不落下一个孩子,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追求。近几年,温岭市着力构建教育公平,努力推进教育民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促使老师不能只盯着几名尖子生,留出精力关注后3制学生的教育。在以爱心浓缩的教育世界里,这些相对后进的学生也享受着阳光雨露,从而确保了不同层面学生的阳光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