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爱因斯坦:认识自己后再确定目标
爱因斯坦,德裔美国人,1921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5年,爱因斯坦中学毕业后,不幸落榜,他怀着懊丧的心情来到了阿劳州立中学复读。在阿劳州立中学时,爱因斯坦同其他的中学生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设想着自己的未来。爱因斯坦曾在一次计划中阐明了自己未来的成才目标。其主要内容是:“如果我有幸通过考试,我将到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学习。在那里我将用4年时间学习数学和物理。我设想自己将能成为一名自然科学方面的某些学科的教授,我的选择是其中的理论性学科。”“我制订这样的计划理由如下:首先,本人爱好抽象思维和数学思维,缺乏想象力和应对实际的才能。再者,我有自己的愿望,它们激发我做出同样的决定,加强了我的毅力。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一个人总喜欢从事一些他有能力干的事情。另外,科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一点使我很喜欢。”年仅16岁的爱因斯坦准确把握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身心特点,明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他的计划中确立了他未来所要追求的目标——成为一名理论学科的教授。
第二年,他获得了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入学资格。进入大学后,他学习心爱的物理学,但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进行独立思考。他对读书保持着广泛的兴趣。选修的课程什么都有,哲学、瑞士政治制度、歌德作品选读都在选择之列。主修课是物理学和数学。根据他自定的成才目标,他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论物理学上来,并对理论物理学的某些根本问题、前沿问题投入了最大的精力。他津津有味地自学物理学大师如麦克斯韦、赫兹、玻耳兹曼和基尔霍夫等人的著作。特别是弗普尔的《空间结构》和《麦克斯韦电学理论》这两部著作,深深地吸引着他。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