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巴顿:用苦难来滋养
巴顿,英国人,196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8年9月8日,巴顿在英国肯特郡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出生了。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父亲建议把巴顿送到寄宿学校,让他接受军训式的管理。巴顿于是到了这个被他称为“地狱”的寄宿学校。在这里,每天早晨哨子声一响,每个学生是必须起床的,而且没人给你烧茶递水,即便在最冷的冬天,也必须用凉水洗漱。此外,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被子自己叠,房间自己动手整理。这些生活自理的小事在他人看来可能理所当然,但对巴顿而言,却是莫大的考验。而学校提供的伙食,在他看来,与自己在家里的锦衣玉食相比,几乎是没有办法下咽的。所以,在这个学校待了第一个星期后,巴顿整个人就瘦了一圈。因此,不管巴顿怎样的不情愿,在每个周一的早晨,父亲还是会照样把他送到那个寄宿学校,只不过,细心的父亲会特意准备好巴顿爱吃的,然后偷偷塞进他的包里。父亲相信,总有一天,孩子会明白自己的苦心,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是不疼惜他,恰恰是因为爱他。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父亲的苦心终于小有成果,这一变化让巴顿自己也觉得奇怪。在早晨哨子声响起来的时候,自己能够立刻翻身起床了,用冰冷的水洗漱也是能够接受的事情了,每次吃饭时那些“难以下咽”的食物自己总能够抢到很多。更令人欣喜的是,他的体质也渐渐好起来了。最关键的是,此时的巴顿毅力大增,做事情变得专注而耐心。他发现曾经那么无聊的课本,现在认真读下去,居然是那么有趣,他被那些自然知识深深吸引了。
多年后,巴顿已经在科学界颇有名气了,说起自己的父亲,他也觉得这段经历确实让自己受益匪浅,很感谢父亲当初的“狠心”。他无不感慨地说:“这样的生活使我学会了忍耐和自我锻炼,培养了我坚强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