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脑与教子

人脑与教子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运行过程中主程序通过对子程序的调控而完成整个程序的运行工作。认识大脑工作的一般程序,给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启示:一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指导时,必须遵循人脑的一般规律,即嵌入驱动程序,然后嵌入主程序,再嵌入子程序。就好像电脑软件的程序一样,虽然满足人们需要的都是靠子程序,但所有子程序的运行都是在驱动程序的调控之下,没有驱动程序的统一协调,子程序是没有办法完成一个共同任务的。

我们知道,电脑由硬件和软件组成,只有硬件而没有软件的电脑如同一堆废铁,是没有用处的。硬件必须借助软件才能发挥作用。而软件的结构是非常科学的,大致可以分为驱动主程序和子程序。软件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规律,即先运行主程序,再运行子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主程序通过对子程序的调控而完成整个程序的运行工作。

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与电脑有相似之处。人们的日常行为是受主观支配的,当外界信息刺激了感官,通过传导神经传到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对外界刺激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而后由输出神经传递给效应器,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认识大脑工作的一般程序,给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启示:一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指导时,必须遵循人脑的一般规律,即嵌入驱动程序,然后嵌入主程序,再嵌入子程序。这里说的驱动程序指的是学习的动力,主程序指的是对事物正确的认知,子程序指的是知识和技能。二是作为受教育者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首先解决好学习动力问题。

本书的结构之所以分为端正认知、培养素质、实行互动,其逻辑假设也就在于此。从小处说,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如果学生们对上这堂课的意义都认识不清,那么其教学效果肯定不好;从大处说,我们教育孩子如果对教育孩子的方向都搞不明白,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教育孩子要把端正孩子的认知放在首位。这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础,不嵌入这个首要内容就好像电脑软件缺少主程序一样,是不能有效地运行学习、生活等子程序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好像大海中的冰山一样,意识仅仅是裸露在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人的意识就是这样,我们直观的感觉是处在意识层面,有的感觉似乎是处在前意识,还有一些是只有在催眠状态下才能感受到的意识——潜意识。然而,对我们的行为具有长期支配作用的是潜意识而不是意识。大家知道,我们一天当中明确感觉到的事物太多了,到第二天可能全忘记了,但是人的潜意识里的东西却是不容易改变的。比如我们晚上做梦时梦境中浮现出来的情景,都是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留下深深印记的场景,这种场景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浮现,当时我们处理这种场景的态度,会在以后遇到类似的场景时产生条件反射。如一次被蛇咬,就会十年怕井绳,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怕蛇。

正由于潜意识不易改变的特性,教育者应该把自己的知识和理念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潜意识中去,因为只有达到了这一层面,受教育者才能运用自如。就好像电脑软件的程序一样,虽然满足人们需要的都是靠子程序,但所有子程序的运行都是在驱动程序的调控之下,没有驱动程序的统一协调,子程序是没有办法完成一个共同任务的。因此,我们教育孩子必须在提高其认知水平上下工夫,并且使这种认知深入到潜意识层面,使其认识到学习对其自身的重要性,从而达到热爱学习、乐于学习。

我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从200211月到20067月,我在外地工作,此时正是我女儿上中学的阶段。如果那时出现教育上的偏差,对于孩子升高中,乃至以后发展的影响将是非常不利的。庆幸的是,这几年我的“缺席”不仅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成绩反而一路攀升,从刚入学时的班级20多名,跃升到年级前几名,到中招考试时跃升为全班第一名、全市第七名。这样的成绩并非凭空得来,而是女儿一直以来勤奋好学的结果,当然,也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精心培育。女儿之所以勤奋刻苦并乐在其中,是由于从小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要当一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这个理想深深扎根于她的潜意识中,成为她前进和奋斗的不竭动力。当然,孩子理想的树立与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对我而言,常常抽时间与孩子探讨人生,引导孩子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一讲起大道理,也许有人会联想到在学校老师给同学们讲课那种方式,如果这样想就错了。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角色期待每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都有一个与之相应的角色,这个角色的行为方式是有一定规范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角色期待。比如教师的行为规范就是在课堂上解疑释惑、传授知识,而做父母的角色期待是体贴孩子、理解孩子、关爱孩子,成为孩子情感上的依靠。如果角色定位较准,教育效果就好,否则孩子就听不进去,甚至还会出现逆反心理。

做妈妈的都知道什么时候喂孩子最好,在孩子不哭不闹的时候喂奶效果不好,在孩子哭了很长时间之后喂奶也不好,当孩子一哭立马就喂效果特好。这里面隐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影响一个人最有效的方法是满足他的需求。在经济生活中,有需求才会有市场,针对需求去组织生产,才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当孩子有了需求之后,再给他讲道理,此时孩子最容易接受。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探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兴趣将不断加强,三岁之后就开始向爸爸妈妈发问,比如水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为什么爸爸今天不高兴,等等。孩子出于对这个世界的好奇,遇到什么困惑都要问个究竟,这恰好就是我们家长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此时家长以事说理,通过典型的事例揭示出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孩子最易于接受,并会铭记于心。

在我女儿上初中的时候,她参加暑期夏令营,有机会到上海观光旅游。上海有许多风格各异、造型美观的建筑物,女儿很有兴趣地拍下了许多照片,回到家里后让我们一起看,并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兴趣。我们顺势引导:“将来当一个建筑设计师怎么样?”女儿当即回答:“好哇!”从此以后,要当一名建筑设计师成为她的梦想。在高中二年级分科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实验班。

名师出高徒。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师者对于学生应先知先觉,带领学生一起探索人生而不是包办代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