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所学校。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再到进入小学,按现行的教育制度,孩子7岁才具备入学资格,这7年时间,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和父母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喜欢吃什么,有什么爱好,家庭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和风格,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当中留下深深的珞印,孩子在不断地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方式。
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正在日益受到家长的关注。
面对0〜3岁的儿童,宏伟的教育计划如何实施,这是一门极具专业性、系统性的科学。许多家长和老师因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多动、紧张、胆小、退缩、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暴饮暴食等性格障碍而头疼,而当“感统训练”这个名词出现在我们视野里,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感统理论是早教的核心理念。研究发现,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有“问题”这是因为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需要进行心理训练加以矫正。通过一些特殊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使孩子在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得以改善和提高。
父母的教育观、环境、五大能力(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语言、情绪和社会行为)的均衡发展是影响早期教育的重要因素。大脑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发育速度很快,它的发育不仅需要适当的营养,还需要足够的环境刺激,有利于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打开“机会之窗”的良机,可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旦错过早教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机会之窗”已经关闭,再教育就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而家长所担负的责任,就是在时机尚在的时候,为孩子打开“机会之窗”。
首先,家长要有家庭是孩子第一学校的观念。有了这样一种理念,在行动上才好把握自己。既然是一所学校,就不能把眼光只盯在满足孩子吃、喝、拉、撒、睡上;既然是一所学校,就应该考虑教会孩子哪些方面的知识,养成哪些好的行为习惯;既然是一所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从调动教和学这两方面的积极性入手。
关于教给孩子哪些方面的知识,众说纷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苛求统一,现实中一般通过各个家庭和不同的幼儿园发挥作用。请注意,这也许就是孩子今后成什么才、能否成才的一个分水岭。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在这一阶段,应该让孩子以玩儿为主,在让孩子充分享受父母的关爱、充分亲近大自然的前提下,适当地让孩子学些知识。这一时期学知识并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让孩子通过学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喜欢上学习,从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的孩子在两岁半的时候,由我的家人教孩子背唐诗。别看孩子年龄小,大人念一遍,孩子跟着重复,一遍又一遍,重复四五遍之后,孩子竟能背诵出来。一两个月的时间,孩子竟能背诵将近三十首唐诗。每次背诵的时候,家里人都认真地听,听后给以诚恳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让孩子多看一些幼儿读物,对孩子来说,这些书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大家都知道,幼儿读物大多是由图画组成,正是这些图画才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因为此时孩子不识字,而对图画有较强的识记能力,尤其是一些夸张的图画,对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一时期,也可以让孩子适当地看一些动画片,通过观看动画片,开发孩子的想象力。玩具是孩子非常喜爱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购买一些,让孩子自由地玩儿,这有利于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比如积木,通过反复拆卸积木,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让孩子参加各类特长班的培训好不好?这个是许多家长共同关心的话题。我认为这一时期让孩子参加一些特长班是很有必要的:一则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则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三则可以发现孩子的天赋。关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后面我还要专门论述,在这里主要从大脑的结构谈起。医学科学研究发现,大脑除了左右脑有明确的分工以外,在左右脑的各个部位也有不同的分工,比如语言功能就是在左半脑的某个具体位置上。如果在幼儿时期适当地利用,就相当于在大脑这个存贮单元有了信息。其他单元如此工作,存贮的信息成为各单元之间联系的基础。所谓大脑灵活,实质上就是由于大脑存贮的信息多,各个信息单元之间联系快捷而已。这就像在一栋房子里面,各信息单元犹如彼此相对独立的房间,如果各个房间里都有一个传令兵,那么总控制端发出一个指令,一个个传令兵依次往下传,可以确保把这个指令传达到任何一个房间。相反,如果在这栋房子里只有一个房间里有传令兵,那么一条指令的传达就会变慢,甚至出现“断路”。学习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大脑是一片空白的,通过后天的学习,空白的大脑逐渐充实起来,从语言文字到数字图像,存储的信息越多,思维的灵活性就越强。因此,若条件许可,在确保孩子有足够时间玩耍的前提下,在充分征求孩子意愿而不是家长独断专行的氛围中,让孩子参加一些特长班是大有益处的。
所谓条件许可是指经济条件允许。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好,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再去苛求报特长班就不太现实了。
强将手下无弱兵,打铁还得自身硬。家长面对教育孩子这一全新的课题,必须要有不断学习教子知识的动力和责任感,同时,要付诸行动。古人讲:子不教,父之过。我坚信此话是一个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