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记载,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在镇江金山寺巡察时,问起寺内一老方丈:“江上那么多船只来来往往是为了什么?”方丈随口作答:“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名利,是人的本性,正是由于人的这种本性,社会发展才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才是有效调动人们为社会做贡献的有效途径,人们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个人欲望得到了满足,社会在不断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得到了发展,人的这种正当需求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我们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和利用。”
治大国如烹小鲜。管理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其范围不同而道理相通。在管理一个孩子的时候,同样要遵循人类的一般规律,因势利导,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结束,某一个发展阶段受什么支配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般而言,0〜4岁受家长主导;4〜12岁受老师主导;2〜14岁受观念主导;14〜18岁受偶像主导;18〜25岁受自我主导;25〜30岁受群体主导;0〜45岁受事业主导;5〜65岁受健康主导;5〜85岁受子女主导。了解和适应这些规律对于教育子女非常有帮助。家长要巧妙地利用这些主导因素。分析和把握孩子在某一个特定阶段的主导因素,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主导因素的作用,对于适应孩子的心理需求有一定的益处。比如老师的主导因素,我们就要经常和老师沟通,发挥老师在中学阶段的作用,将自己的主张转化为老师的主张,将老师的主张转化为孩子的行动。
那么,孩子在成长阶段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追求快乐,喜欢玩耍。玩儿是人类的天性,因为玩儿是轻松愉快的事情,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孩提时代,对玩儿就更是情有独钟。根据心理学家们研究,小孩儿在0〜12岁,即小学毕业之前,对玩儿特别感兴趣。在0〜3岁,孩子受家长和玩具的主导,家长说什么孩子几乎言听计从,这时用玩具哄小孩是非常有效的,你想让孩子干什么给他(她)买个好玩具就是了。4〜6岁,幼儿园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家长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小伙伴对孩子的影响力也逐渐上升,其中主导孩子的还是老师。同时,玩儿还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儿童时期(0〜3岁)那种简单的玩耍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代之以幼儿园那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比如听歌曲、练舞蹈、做游戏,还有小伙伴在一起过家家、捉迷藏等。
(2)内心恐惧,逃避痛苦。逃避痛苦是人的又一本性,对于孩子来说表现得更为直观,为什么成年人面对不想做的事情还要硬着头皮坚持做呢?因为成年人有了较强的自控能力,即使不愿意干,但从大局来看,对将来有益处的事情还能继续做下去。但孩子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几乎完全是按自己的兴趣来取舍的,有兴趣的事就干,没兴趣的事就不干,孩子从事的活动需要兴趣的驱动。另外,由于孩子涉世不深,对世界充满了恐惧感,对黑夜、暴力、雷电,甚至父母愤怒的面孔都有一种惧怕的感觉。
(3)好奇心强,富于联想。孩子经常会问:“太阳为什么会从东边升起?月亮为什么时圆时缺?海水为什么是咸的?人为什么有黑人、白人?等等”。你如果解答了孩子的第一个提问,第二个提问便会跟着提出。比如你说其实不是太阳从东边升起,而是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孩子会接着问下去:那地球为什么会绕太阳转?如此下去,孩子一直能把你问得张口结舌。有的家长对孩子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做法不屑一顾,甚至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殊不知这样做扼杀了孩子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孩子,这一时期孩子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感兴趣,大脑也处于完全开放的阶段,富于想象,敢于联想,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会做家长的便利用孩子这一天性,循循善诱,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世界的兴趣,肯定孩子善于联想的勇气。长此以往,一个科学家的品质便形成了。
(4)感情脆弱,自制力差。一颗幼苗在初生时期是非常脆弱的,遇到一点风吹草动便可能夭折。孩子在未成年时期的生理和心理都比较脆弱,尤其是心理,承受打击的能力较差。一个轻蔑的举动、一句冷嘲热讽的话语都有可能把孩子击垮。同时,孩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比较差。
(5)渴望尊重,逆反心强。孩子在初中阶段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较之过去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孩子长大的一种标志性变化。家长要适应孩子这种变化,千万不能因为孩子不听话而产生失落感,不仅要从生理上关注孩子的成长,更要在心理上关注孩子的所思所想。
(6)认知片面,可塑性大。青少年在成长发育时期,对世界的了解不够全面,容易导致以偏概全。同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确定,容易出现朝三暮四的情况。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时给予包容,正确引导。
(7)兴趣广泛,心绪易变。孩子涉世不深,就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对世上一切都感到好奇,都有浓厚的兴趣。可以这样说,如果具备适宜的环境,孩子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成才。同时,孩子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愁眉不展,甚至暴跳如雷、泪流满面。尤其是少女之心,有人形容像六月的云彩,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喜怒哀乐的转换可能就在一刹那间。男孩也不例外,只不过是男孩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儿有泪不轻弹”因此,男孩尽管心里也时常起伏跌宕,但咬咬牙把泪水咽到肚子里不吭声。日本松下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设置一个发泄室,把自己的人像当靶子,让员工情绪不好时去拳打脚踢出出气,以此让员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为他赚钱,着实是一招妙棋。松下对待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对待孩子呢?!
(8)愿交朋友,自以为是。人是群居的高级动物,不能长期游离于群体之外而独立存在。孩子在幼儿时期已经有了群体意识,希望有小朋友做伴,这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但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好,经常限制孩子交友,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是有害的。孩子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希望得到成年人的确认和肯定,总想在成年人面前表现为“我已经长大了,我已经是大人了”等。并且他们遇事总想有自己的主张,希望自己做主。这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心理行为,但做家长的往往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干预孩子的私事。殊不知这是对孩子天性的抹杀,是对孩子潜能的藐视和压抑,是好心办了坏事。
了解孩子的上述特点,尽量顺应孩子的这些天性,而不是逆势而为,以此教育孩子就会得心应手,否则,就会感到孩子处处和自己作对。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可为什么有的人过得欢天喜地,有的人却闷闷不乐?我们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取景框”(固有的观念),选择了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美景,选择了黑暗,人的心境就是灰暗的。要想了解孩子就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