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最需要什么

孩子最需要什么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什么好就强迫孩子干,我们认为什么不好就不让孩子干,很少考虑孩子喜欢干什么、孩子需要我们帮助什么,以至于把亲子关系搞到势不两立的地步。有两个人乘火车去北京,没买上车票就临时上车了,上车以后发现没有座位,两人的情绪反差较大。

古时候有一个皇帝问群臣:“你们说说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情最重要?”众臣都想讨好皇帝,便说:“当然是皇帝最重要,国家的事情最重要。”对这个回答皇帝不以为然,于是便到民间私访。一天他带着侍从下榻一个客栈,半夜间忽然听到有急促的敲门声。客栈的老翁迅速开门迎接,打开房门,只见来者浑身是血,像是在外面杀了人似的。皇帝看在眼里不作反应,只是看这位老翁如何去处置这位不速之客。但见老翁不慌不忙,既没有感到惊慌失措也没有更多地追问,只是带着客人打开房门利索地安排好住处。整个夜里风平浪静。第二天天还未亮,那位客人悄悄离去。早上,皇帝问老翁:“我看见昨天晚上来了一位像是犯了罪的人投宿,你怎么还留他住宿?”老翁若无其事地说:你有所不知,那人深夜来投宿肯定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如果我拒绝他一定会遭遇不测。与其火上浇油,不如顺其自然。要帮人就要帮最需要帮助的人,帮现在最急迫的人。从中这位皇帝有所感悟,困扰他多年的问题此时似乎有了答案:当下的事情最重要,最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这里暂且不说老翁做得对与错。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普遍认为肉是好东西,肉是好吃的,但肉联厂职工不一定天天都要吃。我们自己也不见得每餐必须有肉,搭配些蔬菜感觉更可口。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平时很少吃到肉,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刚开始还觉得挺好吃的,但随着走亲访友的次数多了,吃肉便吃腻了,甚至到后来看到肉就倒胃口。

在教子方面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我们认为什么好就强迫孩子干,我们认为什么不好就不让孩子干,很少考虑孩子喜欢干什么、孩子需要我们帮助什么,以至于把亲子关系搞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一株幼苗成长需要阳光、水、适宜的温度以及土壤里各种化学元素。孩子的成长也同样需要不同的养分,这种养分包括尊重、鼓励、肯定、表扬、确认、激励、奖励等。如何把这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既感到有用又不烦,好吃又不腻,需要把握一些技巧。

有些家长把劲儿用反了,孩子想要的偏不给,孩子不要的强行给予。诸如批评、藐视、讽刺、挖苦、打骂、侮辱、惩罚等,这些都是孩子非常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可是我们有许多家长只会给这些,而不会用尊重、鼓励、肯定、表扬、确认、激励、奖励等正面工具。试想,作为成年人你喜欢正面的激励还是负面的惩罚?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可一放在孩子身上我们就犯糊涂了。这既是家庭教育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又是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这种状况如不纠正,家庭教育就不会有大的改观,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的环境就不会有所好转。同时,学校教育也要更新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为本,把教育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那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只能是事倍功半。

有两个人乘火车去北京,没买上车票就临时上车了,上车以后发现没有座位,两人的情绪反差较大。其中一位年轻人在车厢中间待不住,一会儿到车厢里看一看,回来后直埋怨:“今天真倒霉,还是没座儿!”另一位中年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两眼向着车窗外,有时还自言自语地说:“哎,这个地方挺美的!”几个小时以后,两人就要下车了,年轻人憋了一肚子气,而中年人仍然保持着愉快的心情。年轻人问他:“你怎么一点儿也不累?”中年人笑答:“累不累主要看心境,我一路上只顾观光,哪有时间去生气。我们去北京是看景致,而沿途的景致不是也很值得一看吗?我们为什么只想着目的地而忽视旅途的风景呢?!”

是啊,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何必天天只想着一个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达到的目标呢?人生目标实现了固然很美好,但谁又能说沿途的风景不值得欣赏呢!

树大有根,事出有因。看到孩子身上出现了自己不想看到的行为,不要急于开“处方”。华佗看病,高明之处就在于同病之中找出不同的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开出不同的药方,这叫对症下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