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进行怎样的教育才能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呢?方法其实并不难,如果婴儿已感到了你的关心和爱抚,这就说明你已经在教育他了。这种教育训练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孩子渴了要给他喝水,孩子饿了要给他喂奶,孩子尿布湿了要马上更换……家长要随时随地解除孩子的不愉快,以最敏锐的感觉去感知孩子的需要。父母成功的开始就是可以准确地知道孩子的需要,这也是家长跟孩子建立起来的第一条成功的桥梁,它会为日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
从儿子四个月时起,在吃母乳前,我都会先给他点蜜柑,后来又添加香蕉泥、苹果泥、胡萝卜泥、青菜粥等等。一段时间之后,开始给他喂汤,吃煮熟的鸡蛋、马铃薯等。大多数孩子爱吃谷类食物,这是他们的最好食物。不过,我的儿子却不爱吃。我认为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所以只给他吃喜欢的食物。但是在他两周岁之前,我绝不让他吃肉。
德国有句古老的格言,意思是“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食物同人的性格有很深的关系。曾经有人主张“菜食疗法”,他们说选择不同的食物,就能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要是让孩子多吃一些胡萝卜,他的牙齿和皮肤就会变得更健康;让孩子吃菜豆就可以发展他的美术兴趣;多吃马铃薯可以提高他的推理能力;多吃青豆则容易让性格变得轻率;多吃洋白菜和花菜会让孩子思想简单。家长懂得这些后,可以让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孩子多吃菜豆;让讨厌数学的孩子多吃马铃薯胜格不稳重的孩子禁吃青豆,粗暴的孩子禁吃洋白菜。
卡尔刚出生的半个月时间里,我跟妻子坚持定时给孩子喂奶和水,让他的生物时钟形成规律。直到他能吃饭后,正常的两餐之间仍然只许他喝水不给吃别的东西,这样可以让孩子的胃得到良好的休息,避免血液总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脑部。要是让儿子的所有精力只用于消化食物,大脑就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进食过多除了妨碍孩子的智力发展外,还会使他容易得肠胃方面的疾病,不利于他的身体健康。有人说“胃的好坏可以决定一个人是成为乐天派还是厌世者。”不健康的胃会让孩子感到郁闷和不愉快,胃不好的孩子肯定感受不到健康孩子的幸福。所以我严禁卡尔过多地吃点心和零食,即便是为了给儿子增加营养,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吃。
很多人以为教育孩子就是教他们读书、识字、学习知识。事实上,这些仅仅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一个孩子从初生的婴儿渐渐长大成人,这个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教育的范畴。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仍旧有许多父母包括许多教育专家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比方说孩子吃东西这件事情,人们总以为吃得越多就越有益于健康。其实真相并非如此。
吃得太多,必然有碍大脑的发展,还会使孩子从小大脑就充满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概念。因为对于婴儿来说,最令他难受的除了生病之外就是饥饿。如果婴儿一饿就给他大量的食物,让他吃得过饱,就会使他认为吃东西、填饱肚子是排除难受之感的惟一途径。在他长大之后,这种“吃”就会转化为过于依赖物质的概念。
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要求父母限制孩子所需的食物,而只是想提醒那些疼爱孩子的父母凡事都要有个限度,包括吃东西。
一次,我看见妻子正在喂卡尔牛奶,便走了过去。
“怎么回事?刚才不是已经喂了吗?”我问道。
“是的,可是我看他在哭,于是想让他再喝点儿牛奶。”妻子说道。
“不能这样,卡尔刚才就已经饱了,”我从妻子手中夺过奶瓶,“他没有再吃任何东西的必要,至少他现在还不需要”。
由于突然失去了美味,卡尔“哇哇”大哭起来。
“你这是在干什么嘛!”妻子不悦地说。
就在这时,卡尔的外祖母走了过来。
“上帝呀!你怎么能这样对待这个可怜的孩子。”她大声地抱怨起来,“婴儿肯定是要喝牛奶的,为什么禁止他喝。这孩子自从生下来就那么不幸,为什么还要如此对待他呢?哦,可怜的孩子!”
“我没有禁止他喝牛奶,只是认为他现在没有喝的必要。”我解释道。
“你总是说要把卡尔培养成才,可是不让他吃饭,他怎么能成才呢?你成天大谈教育,我看那些都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卡尔的外祖母生气地说。
针对卡尔外祖母的不理解,我当时并没有再继续解释下去。因为对于这样一位富有爱心的妇女,我怎么能与她争辩呢?
这件事情过去之后,我态度认真地向妻子讲明了道理,告诉她疼爱孩子并非是一味地呵护他,一味地顺从他,我们应该以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妻子向来都是很明白事理的,在懂得了其中道理之后,她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分地顺从孩子了。
或许有人会说我的这种做法实在太过分,但不管怎么样,我认为自己的做法都是没有错的。因为培养优秀的孩子正是要从生活中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做起。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任何一点,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微乎其微的东西。
吃东西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家庭教育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只要父母用心体会,细心发掘,就会发现,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日常点滴生活中,有许多的细节值得捕捉、值得利用。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虽无声却饱含智慧这些细节或许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注意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培养、塑造、要求,从细节上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