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岸带自然概况

海岸带自然概况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杭州湾以南的大部分海岸为山地海岸或沙质海岸,岸线蜿蜒曲折,多港湾,除个别地段有中山地貌外,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地貌,沿岸海域中,岛屿错落,突出的有台湾岛和海南岛两个“大陆岛”。海岸带处于海陆交替的气候突变带,容易遭受灾害性天气侵袭。沿海内侧暴雨多于内陆。洪涝与旱灾交替发生,是沿海地带自然灾害的又一特点。
海岸带自然概况_中国沿海防护林

我国东南部临接辽阔的海域。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长达18340km。沿海分布着大小岛屿6500多个,岛屿岸线长达11159km。我国海岸线的轮廓主要受地质构造所控制,其显著特点是呈半圆形的弧状,有辽东、山东、雷州3个突出的半岛,台湾和海南两个大岛。

我国海岸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山地海岸和平原海岸两大类。山地海岸即为基岩质海岸,山脉或丘陵直迫岸边,经过海浪长时期的强烈冲刷,崖壁陡立或崩落。平原海岸又可分为沙质海岸和泥质海岸。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杭州湾以南的大部分海岸为山地海岸或沙质海岸,岸线蜿蜒曲折,多港湾,除个别地段有中山地貌外,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地貌,沿岸海域中,岛屿错落,突出的有台湾岛和海南岛两个“大陆岛”。杭州湾以北,除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外,绝大部分为平原泥质海岸,岸线平直,地形平坦。

沿岸入海河流有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闽江、珠江等大小河流5000多条,河流输送大量的泥沙,形成了广大的冲积海积平原。如辽河三角洲平原、黄河三角洲平原、黄淮海海积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我国濒临的海域总面积达47323.65亿,海陆交接处有丰富的海涂资源,位于理论基准线以上的面积约200.1亿,理论基准线至水深15m的面积约1200.6亿,合计达1400.7亿,海涂资源比较丰富。

沿海地区由于位于海陆交界处,具有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交替并“急剧过渡”的气候特点。受海陆临界下垫面热力与动力物理性“突变”的影响,台风、暴雨、风暴潮、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我国沿海(不包括南沙群岛)跨越北纬18°~41°的1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有很大的差异。日照时数,北部沿海可以达到2800h,而南部为2000h;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从北部的3500℃往南逐渐递增至9000℃;年平均降水量从渤海湾的700mm至长江口以南地区递增至1000mm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超过2000mm;无霜期从北至南,从160多天增加到300多天,甚至达350天以上。

我国沿海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气候区:

(一)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本区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及江苏北部沿海地区。其气候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易涝;秋季冷暖交替,多晴少雨;冬季寒冷,少云多雾。四季分明。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旱、涝、风沙、干热风、冰雹、低温和海雾,有的年份也有台风袭击。

本区年平均气温为9~14℃,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3~-2℃,极端最低气温-30~-20℃,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4~28℃,无霜期180~240天,年积温为3200~4500℃。

(二)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气候区

本区包括江苏大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大部(雷州半岛除外)和广西沿海地区。其气候特点是,温度适中,季风明显。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台风、暴雨、风暴潮、赤潮、洪涝、风沙、干旱,并受寒潮和低温阴雨的危害,也是我国台风登陆最多、大风日数最多的地区。

本区年平均气温在14~22℃,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2~14℃,极端最低气温-19~1.8℃,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29℃,无霜期240~360天,年积温4500~8000℃。

(三)热带季风气候区

本区包括海南和广东的雷州半岛。其气候特点是:温度较高,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很少出现霜冻。年平均气温为22~26℃,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4~21℃,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0℃,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29℃,年积温为8000~9000℃。

总的来说,我国沿海地区均属海陆交替的季风气候区,其光照充裕,水热条件较好,适宜建设沿海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但由于我国沿海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不但南、北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大,而且在同一纬度,由于不同的地貌及其距离海岸的远近不相同,其气候条件亦有较大的差异。

海岸带处于海陆交替的气候突变带,容易遭受灾害性天气侵袭。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暴雨、冰雹、寒潮、干旱等。

(一)台风

台风是我国海岸带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据中央气象台资料统计,1949~1998年这50年中,台风登陆平均每年9.3次,其中12级及以上(相当于分级后的台风)每年3.1次,最大风速达60m/s。登陆时间,7~9月约占全年的80%,正值农业生产季节。台风的风速一般超过40m/s。最大风速超过60m/s,如广东的7908号台风的风速达60.4m/s (可能尚未记录到真正最大风速),其次是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最大风速也在50m/s以上。从浙江省杭州湾往北,台风次数和强度逐渐减少减弱。

沿海各县(市、区)的平均宽度为46km,与台风的明显危害距离(50km)基本一致。台风对沿海地区的破坏性很大,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如1985年9号和10号台风,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登陆,经济损失严重,仅烟台市损失就达5亿多元;1986年7、9、13和16号台风,使广东工农业受灾损失20亿元。

(二)暴雨

我国海岸带内侧,因冷寒、气旋低涡、台风和地形等因素形成多暴雨区。每年进入雨季,便会出现暴雨日数,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内侧暴雨多于内陆。海南岛、广东和北部湾沿岸是海岸带年暴雨日数最多的地区,均在10天以上,华东沿岸6~8天。暴雨引起土壤冲刷、水土流失,严重的可造成洪水泛滥,产生巨大灾害。洪涝与旱灾交替发生,是沿海地带自然灾害的又一特点。

(三)寒潮、强冷空气

这是影响海岸带的主要寒害。寒潮和冷空气入侵后,引起天气变化。一般降温的幅度在6~13℃,在南方降温幅度较小,北方辽宁渤海沿岸曾达22~24℃,黄海沿岸为20℃,持续天数最长8~9天。低温阴雨,降雪或霜冻一般发生在12月至次年3月。遇有寒潮或强冷空气侵袭时,常伴有大风,一般6~8级,阵风9~10级,偶有11 级以上大风。

(四)风沙

沿海地带不仅暴风多,而且常风也多,风速也大于内陆,而且越靠近海洋,风速越大,海岸地带风力一般比内陆大一二级。据各地气象资料统计,沿海地带年平均风速5~7m/s。8级及其以上的大风日数,除福建北、广东西、广西、辽东湾东部沿海外,一般多在40天以上,6级以上大风日数则更多。6级风风速为10.8~13.8m/s,而风速达到5m/s时,就可吹动细沙;当风速达到6~8m/s时,可使细沙沙粒跳跃式飞速前进。同时,风对干燥的沙层吹动较容易,对湿润的沙层则先吹干表面后才能使沙粒移动。而海陆风的规律是,白天由海洋吹向大陆,而夜间则由陆地吹向海洋。白天沙层表面干燥,而夜间则较湿润。加上台风也是吹向大陆,因此各地海边流沙无例外地是向陆地入侵。我国大陆沙质海岸的长度为11410km,在漫长的沙质海岸地区有着严重的风沙危害。虽经60多年来大力固沙造林,但受害农田面积仍有270万,占沿海地区耕地面积的35%。流沙埋压房舍村庄的情况,至今仍有发生。

(五)干旱

海岸带受季风的影响,雨量分布不均,干湿季明显,常出现春旱,南方沿海在夏、秋台风出现次数少的年份也会发生旱情。在干季,无雨日数的多少各省市(区)有差异,海南岛西南部的东方县干季无雨日达102天,给农林业带来很大困难。

(六)雷暴、冰雹和龙卷风

这些灾害性天气在海岸内侧多有发生,一般影响范围较小,持续时间短,造成局部严重灾害。雷暴,南方发生于3月初,止于10月中旬;北方始于4月下旬,止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冰雹,发生月份多在4~8月。龙卷风主要发生在6~7月。

(七)海雾

在辽宁、山东等省沿海春夏秋季节常有发生,是在海面生成的雾漂向沿海陆地,带有一定的盐分,对植物有害,尤其对叶面多毛的豆类及杨树、榆树等危害较重,有时造成大豆、芸豆等作物成片死亡。

(八)水土流失

我国沿海地区南北之间土壤差异很大,海岸南北跨越3个气候带,地貌类型复杂,水文条件差异大,因此在海岸带形成了很多土壤类型,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特性,对森林的分布和生长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砖红壤

砖红壤是热带地带性土壤。在大陆海岸主要分布于广东雷州半岛以南和广西南部海拔在250m以下的丘陵、台地和平原,海南岛则分布在海拔400~450m以下的丘陵台地。成土母质以花岗岩、玄武岩、沙岩、页岩风化物和浅海沉积物为主,其中广东以花岗岩和玄武岩为主,广西则多沙页岩。一般土层深厚,全剖面呈暗棕红色,呈强酸性至酸性反应,pH4.5~6。原生植被主要为热带季雨林,由于人为破坏,目前多为次生季雨林和灌木草地。

(二)燥红土

燥红土也称红褐土。为干热的热带稀树草原下发育而成的土壤,主要分布于海南岛西南部的昌江、东方、乐东和三亚等县市海拔40m以下的台地和阶地,以海拔10~20m的阶地面积最大。受干热风的影响,年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的2~3倍,表土灰棕色,粒状或团粒状结构,心土为红褐色,团状或块状结构,酸性至中性反应,pH5.5~7.5。植被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或热带稀树灌丛草原,灌木以有刺种类为主,草本多旱生性禾本科植物。

(三)赤红壤

赤红壤为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在海岸带分布以广东的粤东和珠江口的两个岸段面积较大。一般在海拔700m以下的丘陵台地,在水平分布上界于砖红壤和红壤之间。成土母质有花岗岩、沙页岩、凝灰岩和变质岩等,其中以花岗岩赤红壤分布最广。土层比较深厚,表层呈灰褐色,质地一般较轻,有机质含量尚多,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4.0~6.0。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现存自然植被多为马尾松、岗松、芒萁等。

(四)红壤

红壤为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分布在浙江、福建、广西、广东阳江县以北海岸带的低山、高丘陵。成土母质由花岗岩、沙页岩、变质岩、凝灰岩等各种岩石风化物发育而成。红壤的土层较薄,但植被保存尚好,地表枯枝落叶较多,表土呈灰棕色,心土为红色或红棕色。一般呈酸性反应,pH4.5~6.5。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以马尾松、桃金娘、岗松、茅草等为主要植被,疏林、灌丛和草地占相当面积。

(五)黄壤

黄壤是我国南方山地土壤,与红壤和赤红壤呈垂直分布。在海岸带广泛分布于浙江、福建和广东的沿海山地上,成土母质为花岗岩、沙页岩、凝灰岩等风化残积物。土层较深厚,质地多为壤土或粘壤土,表土呈灰棕色,心底土为黄色。有机质含量随植被类型而异。土壤呈酸性反应,pH5.0~6.0。原生植被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六)黄棕壤

黄棕壤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在海岸带范围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大金山、小金山和乌龟山,面积只有0.3。成土母岩以流纹质凝灰岩和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在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弱富铁铝化和黏化作用的特点。表土灰褐色,中壤土,心土黄棕色重壤土,底土棕黄色重壤土。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pH5.2~6.0。自然植被保存较好,森林覆盖率高,土层厚度40~80cm。

(七)棕壤

又称棕色森林土。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也见于河北秦皇岛和江苏云台山。成土母岩比较复杂,多种多样,受其影响而形成的土壤,性质差异较大。土层厚薄不一,心土下常有铁锰结核出现。土色为棕色,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pH5.8~7.5。植被为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多为松、栎混交林,现在辽东、河北、山东主要是栎林及其次生植被,江苏云台山大部分为赤松林。

(八)褐土

褐土分布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和东营市山前平原。成土母质为洪积物或黄土性物质,富含石灰质,土层深厚,土色呈褐色或棕褐色,表土多为中壤土,心土较表土黏重、紧实,色泽稍暗,剖面出现碳酸钙的沉积物,即假菌丝体和胶膜;底土中有胶膜和铁锰结核,或少量假菌丝体,也偶见锈纹锈斑或少量微型沙姜。全剖面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6.5~8.0。剖面中具有黏化层和钙积层是其重要特点。这类土壤多用作种植小麦或玉米,宜营造农田防护林。

(九)潮土(草甸土)

潮土分布于滨海平原,亦在溪流的谷地,山前和山口也有少量分布。成土母质来源多样,有些是海相和河海相沉积物,有些是冲积物和洪积物。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有沙土、壤土和黏土,但较均匀,地下水位一般在1~3m。土壤pH4.3~7.8,呈酸性至微碱性。潮土是比较肥沃的土壤,为沿海经济作物的主要分布地区。

(十)风沙土

海岸带的风沙土是由潮汐、波浪和风力的作用,把近岸浅海沙质沉积物推上海岸堆积而成。风沙土一般外面临海,内接海成平原或阶地。由沙丘、沙堤、流动沙和沙地交错组成。土层深厚,全剖面以0.05~1mm沙粒为主,多为松沙土,透水性强,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旱,土温变幅大,养分含量低。近海的流动风沙土沙粒灰白色,松散,有层次,呈碱性反应,pH8以上。距海较远逐渐为半固定或固定风沙土,沙粒灰白色至黄棕色,渐显层次,呈酸性至中性反应,pH5.5~7.2。

(十一)滨海盐土

滨海盐土是在水深5m以内浅海沉积物上发育成的土壤。分布于各省的潮间带及其前缘,在基岩海岸则面积很小。由于长期和间歇性海水淹浸,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过程明显。含盐量随海水盐土类型及各岸段环境而不同,变幅较大,为0.09%~5%,盐分以氯化钠为主。土体未发生分化,多呈蓝灰色,具有明显的沉积特点。

我国海岸带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地质地貌变化大,土壤类型多样。植被不仅随着纬度变化而呈地带性分布,而且随着地形升降、土壤类型的不同,出现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差异。由于海岸带人类生产活动、开发较早,原生植被早已破坏殆尽,仅在极少数低山、丘陵的村旁保存着小片次生天然林,作为反映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现存大面积植被都是人工植被。按各植被类型的特点简述如下。

(一)针叶林

1.常绿针叶林

(1)油松(Pinustabuliformis)林,为辽东半岛和辽西、华北等地的一种代表性针叶林类型。现存以中幼林为主,生长良好。林下植物因地而异,分别有胡枝子、荆条、紫穗槐、榛子、绣线菊等。

(2)黑松(Pinus thunbergii)林,分布于辽宁大连地区至浙闽一带。原产日本,因黑松抗干旱、耐瘠薄,又能抗海风的侵袭,现存面积较大,多为单层纯林。

(3)赤松(Pinus densiflora)林,也是华北地区针叶林代表类型。曾大面积分布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至江苏云台山,由于受松干蚧壳虫危害,生长缓慢,现仅存零星片状分布。逐渐被黑松、日本落叶松和阔叶树刺槐、麻栎、栓皮栎、槲树等所代替。

(4)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我国东南部湿润亚热带山地丘陵分布最广、资源最多的典型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海岸带北自江苏南部,经浙江、福建至广西和雷州半岛北部。马尾松适生于酸性土壤、耐瘠薄、耐干旱,为亚热带荒山荒地的优良先锋树种。林下植物按不同地区,分别有胡枝子、椎木、桃金娘、岗松、铁芒萁等灌木或草本,并有少量枫香、木荷、白栎等乔木生长。

(5)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多为人工纯林,北自江苏宁镇山脉,南至广东中部,生长于山地丘陵的湿润、深厚土壤,静风的山沟,偶有混生的马尾松、枫香、木荷、青冈、栎、栲、赤杨等树种。林下常见的灌木有椎木、柃属、胡枝子、紫金牛属、山胡椒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铁芒萁、卷柏、狗脊、乌毛蕨、淡竹叶等。

(6)其他常绿针叶林尚有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见于浙江以北地区山地丘陵。长江以南普遍引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尤以珠江三角洲一带面积最大。火炬松(Pinus taeda)也广泛栽种。热带分布的南亚松(Pinus latteri)也在海南岛儋县和广西防城光坡、企沙有小面积分布。

2.落叶针叶林

(1)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为稀有珍贵树种,闻名世界的活化石,在东南沿海大面积栽种,生长快,多作速生丰产林。

(2)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林。见于广东和福建的海岸带,尤以珠江三角洲为主。现在水松林多作平原水网地区固堤和农田林网栽种。

(二)阔叶林

1.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我国南温带地区的代表类型,可向南延伸至北亚热带。组成群落主要是冬季落叶的阔叶乔木树种,林下灌木也多是落叶的,只是向南的亚热带地区常绿种类逐渐增多。乔木主要是壳斗科的落叶树种,如栎、栗、水青冈等属。其次是桦木科、榆科、杨柳科、槭树科等。在海岸带常见的落叶阔叶林有:

(1)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分布于辽东至山东。常与辽东栎混生,在阳坡与杨、桦等树木混生。

(2)辽东栎(Ouercus liaotungensis)林。分布于辽东半岛北部至山东。

(3)短柄袍栎(Quercus glandulifera Bl)林。分布于山东半岛,常与麻栎、槲树混生。

(4)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分布于辽东半岛东南部至江苏北部。

(5)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分布于辽东半岛至山东、江浙一带。

上述的栎树常与各种松树组成松栎混交林,其他混交树种尚有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春榆〔Ulmus davidiana Planch.var.japonica (Rehd.)Nakai〕、紫椴(Tilia amurensis)、怀槐(Maackia amurensis)等。林下植物有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

2.常绿、落叶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林属于落叶阔叶林向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为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以北亚热带丘陵低山的最为典型。上层主要落叶树种是栎属(Quercus L.)和水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Oerst.),其他常见有槭类(Acer L.)、枫香(Liquidambar L.)、桦木(Betula)、鹅耳枥(Carpinus L.)、化香(Platycarya Sieb.et Zucc.)等属植物,常绿树则以栲属〔Castanopsis (D.Don)Spach〕、青冈属和栎属为主。其他常见尚有樟(Cinnamomum Trew)、润楠(Machilus Nees)、木荷(Schima Reinw.)等属树种。

3.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为中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沿海分布于长江以南至广东东部的山地丘陵,海拔可达1000m。组成成分主要是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杜英科等常绿阔叶树种。常见的建群种有栲、青冈、樟、润楠、木荷、杜英(Elaeocarpus L.)、蕈树(Altingia Noronha)、枫香、木莲(Manglietia Bl)等属植物。往往组成混交林,如浙江的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福建的小红栲(Castanopsiscarlesii)+木荷,广东的蕈树(Altingia chinensis)+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春花 (Rhaphiolepis indica)、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蕈树等。灌木层为柃木(Eurya Thunb.)、木姜子(Litsea Lam)、山胡椒(Lindera Thunb.)、冬青(Ilex L.)、紫金牛(Ardisia Sw.)、山矾(Symplocos Jacq.)、粗叶木(Lasianthus chinensis)等属植物。

常绿阔叶林在海岸带绝大部分已经破坏,现仅存小面积天然林或在村旁成半天然状态。如在浙江的湫水山、太白山、翁尖山,广东的梧桐山、七娘山、古兜山,400~600m低山丘陵,以藜蒴(Castanopsisfissa)、大头茶、蕈树、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假苹婆(Sterculialanceolata)、黄杞(Engelhardtiaroxburghiana)等树种占优势。

(三)红树林

红树林是南亚热带及热带沿岸的特殊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和福建沿海的河口湾两岸和淤泥港湾。自然分布的北界是福建的福鼎县。在浙江省南部进行过人工栽植红树林。全国分布以海南岛的红树林种类最丰富,生长发育最旺盛和群落类型最多。

(四)竹林

竹林是我国沿海一种重要植物资源,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海岸带北起黄河口,南至海南岛,多为人工栽种。

(五)灌丛

包括原生性类型和受人为因素或其他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灌丛,在海岸带自北向南分布。

在南温带和北亚热带的丘陵低山,常见的有多种胡枝子(Lespedeza spp.)、多种绣线菊(Spiraea spp.)、花木蓝(Indigofera kirilowii)、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酸枣(Ziziphus jujuba)、荆条、荚蒾属(Viburnum L.)、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等组成单优或复合群落。还有栎类灌丛,主要树种为落叶的麻栎、袍栎、槲树、辽东栎等。经人工修剪或砍伐成萌生矮林,其中混生有胡枝子、榛子、隐子草 (Cleistogenes serotina)、苔草(Carex spp.)等灌木和草本。

柽柳(Tamarix chinensis)灌丛为一种盐生灌丛,分布于华北落叶阔叶林区的滨海泥滩,常沿海岸呈带状分布。伴生草本植物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翅碱蓬(Suaedaheteroptera)、獐毛(Aeluropus littoralis var.sinens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major)等。

中亚热带地区常见有黄檀(Dalbergia hupeana)、牡荆(Vitex negundo var.cannabiforia)、算盘子(Glochidion fortunei)、田菁(Sesbania cannabina)、美丽胡枝子 (Lespedeza formosa)等灌木分别组成复合群落。尚伴有草本植物。

在南亚热带和北热带,林木砍伐后,又经反复破坏次生植被,使环境变得更为干瘠,森林一时难以恢复,成为相对稳定的灌丛。最常见的种类是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银柴(Aporosa dioica)、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毛果算盘子(Glochidion eriocarpum)、山芝麻(Helicteres angustifolia)等,分别由多种组成复合群落。草本有白茅、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鸭嘴草(Ischaemum aristatum)、细毛鸭嘴草(I.ciliare)、蜈蚣草(Pteris vittata)等。

(六)滨海盐生植被

滨海盐生植被是生长在盐土上的特殊植被类型。由专性或兼性的盐生植物组成。植被组成种类主要有碱蓬(Suaedaglauca)、盐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盐角草(Salicorniaeuropaea)、獐茅(Angiospermae)、多种结缕草(Zoysia spp.)、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es)、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is)等。其中碱蓬和盐蒿是盐渍裸地上的先锋植物。

沼生盐生植被分布于河口、沿河流的潮土和低洼湿地。主要组成种类有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芦苇、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var.brevifolius)、卡开芦(Phragmites karka)、结缕草(Zoysia spp.)等植物。

(七)滨海沙生植被

滨海沙生植被是分布于沙质海岸的植被类型。由于土壤为石英沙粒,有机质含量低,植被比较稀疏。

在南温带地区主要草本群落的组成种类有砂钻苔草(Carex kobormugi)、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矮生苔草(Carex pumila)、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海边香豌豆(Lathyrus odoratus)、匍匐苦荬菜(Ixeris repen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等。沙生草本群落向内发展接灌木种类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酸枣等组成的群落。

北、中亚热带地区则有沙引草、砂钻苔草、矮生苔草、匍匐苦荬菜、绢毛飘拂草(Fimbristylis sericea)、单叶蔓荆、盐地鼠尾粟(Sporobolus virginicus)等。种类组成由南温带的向南亚热带的成分的变化。发展到单叶蔓荆群落后,逐渐出现柘刺(Cudrania tricuspidata)、酸枣等灌木种类。

在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沙滩前缘,由外向内有厚藤(Ipomoea pescaprae)、绢毛飘拂草、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蔓茎栓果菊(Launaea sarmentosa)、鬣刺(Spinifex littoreus)、茅根(Perotisindica)、单叶蔓荆、白茅等,向内逐渐为沙生刺灌丛所代替。

(八)木本栽培植被

经济林,包括各种丘陵山地的茶园、板栗、油桐等,平原的苹果、桃、梨等果园群落。还有热带、亚热带的橡胶林、椰子林、腰果林、油棕林等。

防护林,北方以黑松、刺槐为主,南方以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面积最大,近年试用湿地松、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琼崖海棠(Calophyllum inophyllum),北南方均在农田林网中分别用杨树和水杉、落羽杉、池杉、水松等。

用材林,在北方用各种松树、杨树、水杉、栎树等。南方以马尾松、湿地松、桉树、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等最普遍。

(九)草本栽培植被

农作物群落,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花生、甘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