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泥质海岸防护林树种配置与优化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学原则。树种配置不仅涉及单个树种生态特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两个树种、多个树种生态特性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因此必须以生态学观点全面考虑它们的生态关系,即一方面不同树种彼此以对方作为生态原则,同时它们对外界环境发生联系,必须考虑两个或多个树种对环境要求的相同性和不同性,即对环境激烈争夺的特性,因为两个树种或多个树种生态要求一般差别很大。特别还要考虑两个树种、多个树种之间的关系,即常说的种间关系,这种关系既有斗争,又有协同相助,种间关系也相当复杂,有机械关系、生理生化关系,有利和有害的关系都要达到生态平衡,这种种间关系不仅要从静态角度考虑,更重要的,要从动态考虑,随时间推移,关系更加微妙和复杂或者趋于单纯。
(2)适地适时原则。正如树种选择原则所说,滨海盐渍化土壤类型较多,有“云彩地”、“插花地”之称,盐分组成变化不断,土壤性状不同,一块地要适应两个和多个树种,必须对造林地适应性和生产潜力评估正确。特别是地下水深度临界值,不同地点不一样,不同树种要求不一样,要综合全面考虑多个树种与土地条件的一致性,利用对地面、地下、地上空间、营养利用一致性和差异性。
(3)生物多样原则。所谓树种配置就要考虑树种多样性,既有乔木,乔木种类相当多,不能单一;又有灌木,灌木类型也很复杂,不仅考虑乔灌,还要考虑果树等经济树木,还有草本和农作物,树种配置是广泛概念,树木、灌木与草本与农作物配置都要合理考虑。
(4)生态防护土壤改良原则。不言而喻,树种配置一起就是充分发挥各个植物种类的生态效益,发挥生态防护作用,防风防沙,抵御海潮海啸、不良气候因素。根据泥质海岸带特点,树种配置模式一定要有利于降低地下水,改善土壤降低土壤盐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增加土壤肥力,除此原则之外,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景观效益等。
(一)混交林模式与优化
1991年11月在锦县建业乡南建业村修长2500m、宽8m、深1m的长条台田5条,相关单位选择4条台田轻度盐碱地类型,共20亩,布置混交林试验。于1992年4月栽植群众杨×紫穗槐、109柳×紫穗槐、绒毛白蜡×紫穗槐、白榆×紫穗槐混交林和群众杨、109柳、绒毛白蜡、白榆纯林,苗木2年生,株行距1m×2m,每台6个小区,共24个小区,拉丁方设计。试验地为轻盐碱类型,盐分及养分见表5-38、5-39。
表5-38 混交林土壤盐分状况
土层(cm)
+
全盐(g/kg)
pH
(毫克当量/100克土)
0~10
0
0.4983
0.3014
1.3144
0.425
0.4276
0.0892
1.200
8.9
10~30
0
0.6867
0.2000
0.6582
0.240
0.3454
0.0378
0.911
8.5
30~50
0.0799
0.5753
0.1606
1.9726
0.155
0.8141
0.0391
1.518
8.8
50~70
0.0799
0.3327
0.2000
0.8894
0.050
0.1891
0.0217
0.763
9.1
平均
0.0457
0.5268
0.2032
1.1935
0.188
0.4464
0.0409
1.083
8.8
表5-39 混交林土壤养分状况
林分
土层(cm)
有机质(%)
全N(%)
速N(1×106mg/kg)
全P(%)
速P(1
106mg/kg)
速K(mg/100g±)
pH
杨树混交林
0~10
1.13
0.0674
58.15
0.1197
1.36
23.6
9.25
10~30
1.30
0.0813
68.39
0.1275
2.44
16.6
8.75
30~50
1.10
0.0742
61.0
0.1267
1.02
13.6
8.85
50~70
1.34
0.0778
57.42
0.1318
1.11
28.8
9.35
平均
1.23
0.076
61.7
0.1273
1.50
20.23
9.02
杨树纯林
0~10
1.10
0.0619
37.67
0.0619
1.39
17.3
9.25
10~30
1.35
0.0742
56.69
0.0742
2.48
12.0
8.65
30~50
1.34
0.0566
49.38
0.0566
1.02
7.7
8.62
50~70
1.79
0.0488
25.24
0.0488
2.60
6.6
8.85
70~100
1.15
0.0672
49.38
0.0672
0.41
20.3
9.15
平均
1.35
0.0623
44.84
0.0623
1.48
13.1
8.89
白蜡混交林
0~10
1.28
0.0799
56.69
0.1203
1.61
22.7
9.05
10~30
1.38
0.0848
74.98
0.1330
1.73
18.7
8.65
30~50
1.12
0.0714
55.23
0.1160
1.86
15.4
8.75
50~70
1.10
0.0651
58.15
0.1211
0.86
20.8
9.05
70~100
1.29
0.0834
60.35
0.1339
1.36
27.8
9.12
平均
1.21
0.0773
61.45
0.126
1.459
21.59
8.93
白蜡纯林
0~10
1.05
0.0623
47.37
0.1034
1.63
14.9
9.00
10~30
1.30
0.0776
65.08
0.1103
2.16
14.1
8.65
30~50
1.09
0.0668
55.57
0.1013
1.33
11.23
8.69
50~70
0.99
0.0535
41.59
0.1017
1.30
13.04
9.03
70~100
1.20
0.0742
50.90
0.1143
1.61
23.08
9.14
平均
1.12
0.065
53.12
0.1040
1.60
13.09
8.82
1992年10月调查树木成活率,1995年调查树木保存率,1997年10月调查的树木生长结果列入表5-40。从表中看到,无论哪种类型混交,主要树木无论树高、胸径、地径及年生长量都优于纯林。主要原因由于混交了豆科固N树种紫穗槐,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和氮,增加了土壤肥力,降低了土壤含盐量,提高了林木生长力。紫穗槐固N活性测定见表5-41。
表5-40 紫穗槐伴生混交林树木生长定位观测
树种
类型
成活率(%)/保存率(%)
树高(m)
胸径(cm)
混交林比纯林(树高增长率%)
混交林比纯林(胸径增长率%)
群众杨
纯林
89.9/75.3
6.3
7.3
17.5
46.6
混交林
93.8/90.2
7.4
10.7
109柳
纯林
89.4/79.3
4.8
4.6
20.8
50.0
混交林
89.4/86.4
5.8
6.9
河南白榆
纯林
68/60
5.2
5.5
5.8
23.6
混交林
71/65
5.5
6.8
绒毛白蜡
纯林
81.4/77.8
6.8
6.4
5.5
18.4
混交林
72.5/66.4
7.1
7.6
表5-41 混交林中林分氮素状况及紫穗槐固氮特性
混交类型
林分
固氮酶活性(nMC2H2/g·h)
平均固氮量(kg/·a)
根瘤重(g/kg)
全N(g/kg)
速效N(mg/kg)
郁闭度
95~07
95~09
95~07
95~09
95~07
95~09
92~04
95~10
92~04
95~10
紫穗槐×群众杨
0.8
566.0
1300.3
0.6
0.2
5.3
0.9
0.76
0.85
61.7
71.7
群众杨纯林
0.7
—
—
—
—
—
—
0.62
0.64
44.8
56.0
紫穗槐×绒毛白蜡
0.6
1129.6
1398.1
1.0
0.3
5.3
1.2
0.77
0.89
61.5
78.0
绒毛白蜡纯林
0.6
—
—
—
—
—
—
0.65
0.71
53.1
61.0
另外,研究人员观察了在苏打盐渍土上栽植的沙棘、河南白榆混交林,现白榆树高已8m,胸径7.8cm,保存率80%。而1990年同年栽植的河南白榆纯林由于碱害及盐害保存率只有30%,树高只有5m,生产力很低。
1998年6月测定白榆沙棘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获得以下数据:
表5-42 土壤酶活性
混交类型
取土部位
过氧化氢酶(mg/g)
蛋白酶(mg/g)
磷酸酶酚(mg/g)
脲酶(mg/g)
白榆×沙棘
根际
7.979
0.1595
0.042
3.8761
非根际
6.004
0.0917
0.015
2.3185
根际土的酶活性大于非根际土,以上数据表明白榆混交了沙棘,使空气中的N固定到土壤中增加氮肥,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了树木根际的土壤酶活性,促进了树木生长,这就是白榆×沙棘混交林优于纯林的原因。
1997年春在辽宁建业乡平安后村修筑50亩台田上布置了辽宁杨、绒毛白蜡株混刺槐、紫穗槐,行混刺槐三种方式。1999年11月测定生长量,混交比纯林树高增长9.4%~38.9%,地径增长5.9%~45.8%。混交林地比纯林提高土壤过氧化酶10%、尿酶50%、磷酸酶100%。
1993年4月在建业乡何屯村苏打盐渍土上25块长条台田(200m×8m×1m),选地1.3,布置沙枣、刺槐、沙棘+小胡杨耐盐品系、绒毛白蜡、群众杨、旱柳等单行混交对比试验。于2005年8月调查表明,现有林分生长稳定,并改善了林地土壤(表5-43)。
表5-43 中盐土、苏打盐渍土上稳定生长的混交林分
地点
树种
混交林
树龄(a)
树高(m)
胸径(cm)
造林密度(m×m)
苏打盐渍土
沙枣绒毛白蜡+沙枣
12
4.1
14
1×2
绒毛白蜡
绒毛白蜡+沙枣
12
6.0
14
1×2
群众杨
群众杨+沙枣
12
6.9
10
1×2
小胡杨
小胡杨+沙枣+绒毛白蜡
12
6.2
13.5
1×2
刺槐
刺槐+小胡杨
12
6.8
12
1×2
白榆
白榆+沙棘
15
8
7.8
1×1
沙棘
15
3.8
6.2
1×1
建业中盐土
白榆无性系
群众杨+白榆无性系+绒毛白蜡
13
9.2
8.3
1×2
娘娘宫中盐土
辽宁杨
辽宁杨+刺槐
7
5.5
9
2×1
刺槐
7
4.5
8
2×1
(二)生态—经济型泥质海岸防护林模式
泥质海岸防护林体系是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利用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基础上,兼顾防护树种的防护效益与经济效益。在保证沿海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效益,因此建立起生态—经济型海防林模式。
根据河北省黄骅市试区的具体情况,结合河北省海岸带规划要求,该系统营建主题思想是:以现有地面为先导,大型排水系统、公路干线为骨架,作为海防林基干林带,勾绘出绿化带的轮廓。以枣树—灌木大小网络农田生态系统为中心,结合灌木林、经济林、村庄绿化等,组成多林种、多结构和多种防护效能的具有滨海地区绿化特点的海防林体系。
具体营建措施是,在现有排干和干线公路两侧,加宽修筑台条田,营建护路林、护岸林带,同时利用田间路和支、斗两侧隙地,进行平整土地。配置模式是基干林带即护岸林护路林以大型耐盐乔木或枣树为主,有抗虫白榆、刺槐等,枣树—灌木农田生态系统主栽树种是,金丝小枣和冬枣,灌木有紫穗槐和柽柳。经济林主要以营建枣园和梨园为主。
该防护林体系,在总体上体现出林网与片林相结合框架,充分发挥林果优势,以林护农,充分利用田间隙地,产出林果产品。
1.基干林带主栽树种成活试验
该系统引进毛白杨无性15个,造林当年调查造林成活率,其后逐年在生长季结束后调查生长量及保存株数。只有两个无性系(系号为73、96)在该立地条件下成活情况较好,成活率为70%~75%,另外两个无性系号分别是1212、1316的无性系,仅见单株成活,其他无性系全部死亡。成活的幼树经过几个生长季后全部保存下来,中间没有发生死亡现象。由此,从存活方面看,73、96两个无性系,其抗逆性是能够满足该立地造林要求的。单株1212、1316两个无性系,抗逆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刺槐是较耐盐的树种,该系统一次引进8个无性系。采用截干造林,造林时间选择在秋、冬季。越冬后,次年夏季调查造林成活率,各个无性系成活情况大致相当,均达85%~90%。其后随着时间推移,经过5个生长季后,保存率逐渐稳定下来(见表5-44),保存率为80%~85%。经实地考察,刺槐各无性系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与造林方式有直接关系:采用截干造林,造林成活率相对高,尤其地墒情较差时,其造林成活率较植苗造林有显著提高。
表5-44 刺槐无性系成活情况表
项目
鲁78
鲁59
鲁1
鲁42
鲁10
鲁13
鲁68
鲁7
造林株数
251
241
150
310
308
1960
160
300
保存率(%)
75
80
80
82
85
80
80
80
此外,该系统还引进了741杨和抗虫白榆。其中741杨造林成活率达到94%,经过4个生长季后,全部保存下来,没有发生自然死亡现象。抗虫白榆用其营建农田防护林,整地方式为台田和大坑整地,两者成活率高达91%,且成活后很少发生自然死亡现象。
2.基干林带造林树种生长状况
主要防护树种幼林生长状况见表545。由表可以看出,经过几个生长季的生长后,林带已达到可以对农田形成有效防护的高度。各树种及无性系树高变动系数较小,保持在8.0%~19.0%,对林带湍流保持稳定状态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另外,防护树种胸径增长很快。其中鲁78、鲁1、鲁7无性系以及抗虫白榆大坑整地栽植,胸径增长达河北省速生用材林省颁标准。毛白杨单株成活的两个无性系(1212、1316)、刺槐两个无性系(鲁42、鲁10)、741杨以及抗虫白榆台田造林,胸径连年生长量达1.20cm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该地区林业生产潜力是很大的。
表5-45 防护树种生长状况表
树种及无性系号
毛白杨
刺槐
抗虫白榆
741杨
121
73
1316
96
鲁78
鲁7
鲁42
鲁10
台田
大坑
树龄
2+5
2+5
2+5
2+5
5
5
5
5
5
2+3
2+3
4
平均高(m)
5.0
6.2
5.6
6.9
5.0
4.8
4.4
5.5
6.0
4.9
6.2
4.4
高变动系数(V%)
-
13.9
-
11.2
8.9
18.8
17.0
14.1
8.2
10.4
6.1
9.0
平均胸径(cm)
8.6
10.5
9.7
13.0
7.2
7.0
5.4
6.6
7.6
6.4
10.4
6.0
胸径变动系数(V%)
-
17.3
-
18.4
21.3
27.4
17.7
17.9
14.0
11.6
8.36
9.0
3.生态—经济型海防林模式的生态系统分析
为了研究泥质海岸生态—经济型海防林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我们测定构成这种生态—经济型海防林系统中建群种金丝小枣、榆树、刺槐和珠美海棠生长季节内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积累、分布及物质循环,其目的是制定有效的调控及经营措施。
该研究采用固定植株采样,首先对研究树种进行优良标准木选择,其后在不同季节对固定标准木进行动态研究。具体做法:叶子为取自树冠上、中、下不同部位的混合样;枝为当年生枝与1年生枝的混合样。根与土壤的采集是协同进行的,考虑挖掘伤根和对土壤营养状态的影响,特将分布在标准木下的地块分成4块,每次在其中一块挖土壤剖面,采集土壤和根样品,根样品标准是采集直径2~5mm以下的吸收根,叶、枝、根采集后及时用水清洗,洗掉污物,风干备用,分析其化学成分。
(1)含量分析。
土壤中的季节变化幅度很大,榆树下土壤,春季是秋季的5~7倍。春季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大量随地下水上升而聚积在土壤上层。进入夏季后,随着降水的逐渐增多,又逐渐被淋洗掉,到8月下旬雨季结束时达到一年中的最低点。也就是说,土壤的含量主要受气候条件尤其是降水量的影响。
根中含量则表现为夏季较春、秋两季高,与土壤中含量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这主要是由于树木根系对选择吸收造成的,也是这几个树种耐盐碱的生理机制之一。根系对吸收除受土壤浓度的影响外,主要与自身生理活动强度有关。夏季,生理活动强度大,根系从土壤溶液中大量地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元素,与此同步,也被大量吸收进入根系,而春季未放叶前和秋季树木生理活动相对较弱,根系中含量也相对低。
枝中含量表现为,春季明显高于夏季和秋季,前者是后者的4~7倍。首先,与采样标准有关,春季第一次采样时,树木还没有发芽生长,只采1年枝条,而其后几次样品,采的是1年生与当年生枝的混合样。其次与移动性有关。春季没有放叶时,大量集中于枝体中,放叶后,随着树木营养代谢物流入叶片当中,具体地则表现为枝中春季高于夏季与秋季。
在叶片中的含量变化趋势是,秋季较夏季高,是夏季的2~3倍。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在叶片内是逐渐积累的,随着生长季的推进而含量增加,到秋季落叶前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
(2)氮与磷的含量分析。
土壤全N量是衡量土壤氮素供应状况的重要指标,其消长状况主要决定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分解作用的相对强弱。由表557可以看出,试验区土壤全N含量非常低,在0.04%~0.06%。如果仅以全N含量衡量的话,土壤呈现极贫瘠状态。全年变化幅度不大,夏季和秋季稳定地保持在一个水平上。只有春季,不同树种表现出不同方向的波动,榆树下土壤春季较夏季和秋季高0.01%,枣树和刺槐下土壤春季较夏秋两季低0.01%~0.02%。
土壤全P量,全年没有波动,稳定地保持在0.05%~0.06%。因为土壤速效P只占全P量的极小部分,而且速效P与全P量不相关,所以全P量不能作为土壤P素供应的确切指标。但一般认为,全P低于0.08%~0.1%时,土壤速效P含量就不能满足绝大多数植物的需要了。因此,该试区土壤管理措施必须有利于P素的活化。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林木不同器官N、P含量表现为叶>枝>根;枣树N、P含量分别是叶>枝>根,枣树N、P含量分别是叶>枝>根、叶>枝=根;刺槐中N、P表现为叶>枝>根;海棠也表现为叶>枝>根。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在养分供应充足时,木本植物维持正常生理代谢,N、P在各器官的含量一般表现为叶>枝>根,也就是说,试验木存在养分分配失调问题,尤其是榆树营养失调的严重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土壤养分短缺,不能满足树木正常代谢所需的营养量,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持生理代谢,树木通过各器官间养分移动来适应养分供应不足。
一般认为,高等植物各器官平均含N量2%~4%,平均含P量0.2%,如果以这一标准来衡量的话,只有刺槐达到这一标准,其余3个树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素症。
综上所述:第一,土壤中含量在一年中的变化主要受气候条件,尤其是降水条件的影响,在树木中的含量与土壤中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主要与树木生理活动强度有关。枝中含量的最高点在春季,叶组织内的含量的最高点在晚秋。第二,如果以土壤N、P含量来衡量的话,土壤呈极贫瘠状态。除刺槐外,榆树、枣树、海棠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营养失调和缺素症。
以上我们只是简单地探讨了大量元素N、P与代表盐状况对树木有毒害作用的在树木内的分布状况,研究项目有待于扩展,尤其是生理代谢的中间产物,对森林培育和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观察资料需要加密。生长季不同时期的林木代谢变化很大,按季节描述的变化状态是不够详细的,需要逐月或逐旬观察才能把握其变化趋势,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泥质生态—经济林型沿海防护林模式的森林生态系统中,从建群种的成活、保存和幼林生长状况这几个方面考虑的话,刺槐、抗虫白榆和枣树是可以适应北方泥质海岸立地条件的,对经济树种而言;珠美海棠在土壤含盐量2g/kg以下时才能保证成活,梨树只要选择合适的苗木,采用二剪砧萌芽解绑的砧木处理方式,营造经济林的成功率是可以保证的;苹果在本地区的限制因子主要是盐碱和早春生理干旱;覆膜保墒措施可以缩短枣树的缓苗期,并且对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树木根中含量与土壤中含量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显现为夏季较春、秋两季高,主要与树木生理活动强度有关,枝中含量的最高点在春季,叶组织含量最高点在晚秋,如果以全N、P来衡量,除刺槐外,榆树、枣树、海棠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营养失调和缺素症。根据沿海泥质海岸特殊自然景观,以大型排水系统、公路干线为骨架形成的刺槐、抗虫白榆乔木与农田形成的大网络和以枣树—粮—灌(木)形成的农田为中心的小网格,为最优化模式。
(三)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试验基点设在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五分场,属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壤主要为滨海盐土,含盐量多在1.0%~2.6%,局部地段在0.5%~1.0%,最高可达3.564%,地下水位1.2~2.5m,土壤pH6.79~8.87,天然优势植物群落为柽柳群落和碱蓬群落。
1.枣粮间作的产量分析
不同处理枣树成活率Ⅰ:87.5%,Ⅱ:85.4%,Ⅲ:88.6%。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处理的单位土地面积枣树株数不同,但成活率间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枣树的成活率主要与苗木质量、土壤条件、栽种技术等有关,与栽植密度关系不大。还可以看出,各个处理的成活率都在85%以上,且成活率间差别不大。这样,就为比较不同处理间的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枣树在第4、5年的结果量和间作期间的作物产量见表5-46。枣树栽植前2年,不会结果,第3年有少量果实。以后才开始计算产量。可以看出,各种处理与对照相比,西瓜和大豆的产量在各年份都低,原因是栽植枣树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每公顷作物株数减少,且减少的程度与枣树的密度有关。还可以看出,在2002年作物产量普遍降低。这是因为该年份特别干旱,作物生长受到较大影响。而枣树的结果量却比2001年还略有提高,说明枣树具有一定的抗逆能力,在气候干旱条件下仍然能够维持相当的产量。在这方面,它比农作物有优势。
表5-46 枣粮间作的产量(单位:kg·hm-2)
年份
作物产量(对照)
作物产量(处理)
枣树结果量
西瓜
大豆
西瓜
大豆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1998
22500
1450
22300
22450
22460
1470
1455
1500
—
—
—
1999
23000
1480
22500
22510
22530
1510
1520
1490
—
—
—
2000
24100
1490
23100
23120
23180
1520
1475
1538
—
—
—
2001
24200
1510
24120
24170
24200
1537
1542
1585
220
200
150
2002
24000
1440
23850
23500
23470
1425
1385
1400
246
210
170
为了直观、统一地比较枣粮间作与单一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现根据当时市场平均价格计算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值:西瓜0.40元/kg,大豆3.0元/kg,鲜枣4.0元/kg,结果见表5-47。可以看出,在开始试验的前5年中,虽然对照的作物产量都较高,前3年的产值也较高,但枣树开始结果以后,每公顷产值的总量就开始高于单一作物。这是由于枣树的产量相对较高,价格又是作物无法达到所致。所以,当枣树进入结果期以后,枣粮间作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经济效益也比较明显。
表5-47 不同耕作制度的年产值(单位:元·hm-2)
年份
对照
处理
Ⅰ
Ⅱ
Ⅲ
1998年
13350
13330
13345
13484
1999年
13640
13530
13534
13482
2000年
14110
13800
13808
13886
2001年
14210
15139
15094
15035
2002年
13920
14799
14395
14268
为了在总体上比较不同耕作制度的经济效益,把连续5年的产值做一平均,结果见表5-48。可以看出,栽植枣树5年来,单位土地产值是处理均大于对照,分别比对照提高1.98%、1.37%和1.33%。
表5-48 不同耕作制度的5年平均值(单位:元·hm-2)
对照
处理
Ⅰ
Ⅱ
Ⅲ
13846
14119.6
14035.2
14031
3个处理间的经济效益也有差别。由表5-47和表5-48可以看出,第一种处理优于第二、第三种处理,即栽植的枣树越多、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越高。实际上在黄河三角洲新淤地上,土壤呈退化趋势,即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水分沿毛细管上移到表层土壤。在水分蒸发以后,盐分在表层土壤累积,土壤呈现次生盐渍化现象。随土壤条件变差,作物的产量逐渐下降。另一方面,作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如2002年比2001年干旱,作物的产量和产值均下降,而枣树的结实量受影响较小,单纯从结实和产值来看,枣树在2002年比2001年增加。这说明枣树与农作物间作从经济效益来看效果很好。
2.结论
金丝小枣适于在渤海湾地区生长,耐一定程度的盐碱,结果早,优质丰产,果实含糖量高,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元素,鲜食是美味的水果,干食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和中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黄河入海口地区一直没有金丝小枣的栽植,当地群众对其生活习性、栽培技术和用途缺乏认识。本研究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在该地区引进金丝小枣,并且一次栽植20。连续调查观测的结果表明,其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效果良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枣树的结果量会越来越大,产生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高。
除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农林复合经营还可以通过降低风速,减少土壤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抑制土壤返盐。因此,这种经营模式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为最优化模式。
以枣粮间作为主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新淤地上是可行的,经济效益显著,前5a的经济效益比对照平均提高1.56%;枣树且可形成防护林带,可以提高土壤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抑制土壤返盐,因而,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随着枣树的成长,结实量逐渐增加,经济效益越来越高;防风效果持续增强,生态效益越来越好。在3种处理间,第一种处理,即枣树双行栽植,株行距为3m×3m,枣行间距为9m,优于第二、第三种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