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程整体设计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马树田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整四年,随着课改的深入,课改的进程已由最初的适应性向有效性发展,课改的推进过程中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暴露出来。就学校层面而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如何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成长?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自上而下的实施中会存在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五个层次[1]。如何促使教师领悟的课程、课堂运作的课程、学生真正体验到的课程达到国家正式课程标准,实现理想状态的目标?对课程的理解是基础,课堂落实是关键。
我校在课改实践中,以课程整体设计为策略,促使教师领悟课程标准,帮助学生准确体验课程育人功能,探索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整体设计是从学习领域的思想方法、学科思想、模块体系结构、单元的逻辑结构等四个层次进行课程设计的课程实践策略。下面以地理学科为例来分析地理课程整体设计是如何体现以为人本课程理念和实现课程目标的。
一、地理课程整体设计(以人教版地理必修Ⅰ为例)
1.学习领域思想方法
地理必修Ⅰ属于科学领域,科学领域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如下所示:
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为人们探究自然提供了最基本的认识方法,也揭示出了科学领域知识结构的呈现形式,因此,属于科学领域的地理必修Ⅰ教材内容结构上也表现出这样的形态,教材中的正文、图表、活动、案例、阅读、问题研究等栏目正是以某自然地理现象为主题,循序渐进地设计素材引导学生探究,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
2.学科思想
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贯穿地理学科全部内容,形成了地理学科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等基本观念,地理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也都体现着这种思想。对于地理学习而言,领会学科思想就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这既是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出发点,也是学生建构知识逻辑结构的程序范式。
3.地理必修Ⅰ的模块体系结构
地理必修Ⅰ以“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为基本线索,把自然环境运动、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有机呈现出来,其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必修Ⅰ的五个单元都按照这样的体系进行内容的组织和编排:
第一章行星地球中,以太阳引力能转换为万有引力作用于地球,产生地球的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地理现象,演变形成地球运动过程的知识、运动形式的知识和运动结果的知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以太阳辐射能转换为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大气产生了大气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大气演变的现象。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以太阳辐射能转换为风力等外力促使了水循环运动、海水运动,形成了水圈演变的现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以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转换为外力和内力,形成了地质作用力,促使了地壳物质循环,塑造了不同的地表形态。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以太阳辐射能转换促使了生物循环。并且,由于生物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通过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把自然环境的各要素联系起来形成了整体,使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了整体性的特征。
4.单元逻辑结构(以第一章为例)
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的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
行星地球逻辑结构图
行星地球的逻辑结构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反映了自然地理发展、演变的宇宙基础,具有较完整的“地球概论”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能基本了解天文四季和天文五带形成的机制,理解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及基本原理的逻辑关系。
二、整体设计与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1.整体设计是突出以人为本课程观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中,突出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是在教师指导之下逐步培养的,提高和强化主体性的关键在于改善主体结构。教学要努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自己去争取并实现主体能力的发展。教学活动应为学生设计多种性质的活动空间,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地理课程整体设计,为学生学习既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生成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又留有较大的自我探究空间。如掌握了领域思想方法就能使学生依据方法模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关注自然和社会中相应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激发主动性、强化自主性和创造性,并使个性特长得以彰显。掌握了模块的体系结构,就能自主地学习其他单元的知识;理解了单元的逻辑结构就能在探究中生成相关知识。这样既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又能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2.整体设计更利于深入理解课标、达成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3]。地理课程的整体设计,对教师而言,正是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实际与课标要求结合、把课标的普遍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的过程,是促使教师在运用中、过程中理解、反思课标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以学习领域的思想方法、学科思想、模块体系结构、单元逻辑结构的设计思路正是从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获取、组织、分析、归纳材料中学会知识,并在自主探究的成功与失败、艰辛与幸福中进行情感体验,磨炼顽强的毅志,形成严谨、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整体设计有助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开发按内容来源分,一为新开发,二为改编,即从现有的课程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成分并加以改进,如课程选择、拓宽、加深、整合等。从开发的主体分,一为“用户开发”,即由课程的用户(教师和学生)开发的活动,一为“外部人员开发”[4]。地理课程的整体设计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讲,就是选择地理学科重要的概念、原理、理论构成了学科的结构体系,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学科,形成技能和方法;拓宽了地理学习的思维视野;加深了对地理学科思想的理解,属于改编性开发。这一系列的活动是由课程的用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使用过程中完成的,也属于“用户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其一,为了完善地理学科体系,地理教学中,现有教材某些环节上存在学生难以逾越的逻辑空缺,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一定的地理素材为学生学习铺路、架桥。例如,必修Ⅰ第一章行星地球中,黄赤交角是由地球运动形成的问题,教材提供的材料学生难以理解,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轴、赤道的概念后,学生才清楚自转产生赤道面、公转产生黄道面,两个平面既不平行,也不重合,就形成了黄赤交角。其二,互动的教学过程是生成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兴趣、日常生活积累等各不相同,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中,必然会有许多资源展示出来,成为可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学习现代宇宙观时,学生探究了人类宇宙观的发展过程,人类古代宇宙观都是在感性的基础上,以神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朴素的唯物性;中世纪宇宙观是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是唯心的;现代宇宙观是在观测基础上,以科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辩证唯物性。其三,单元逻辑结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如果学生不能形成知识的逻辑结构,这种疑问和缺陷也是选择课程资源的依据,必须选取那些能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逻辑结构的素材,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
4.整体设计是实现探究教学的重要手段
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是促使学生主体性强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地理学科进行整体设计,探索了三个层次的地理探究方法。第一层次,依据地理课程的整体设计的模式,在形成基本的地理方法和思维基础上的模仿性探究。例如,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探究地理主题问题的基本方法,可以选择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模式,进行自主探究。或者,根据模块的体系结构,在学习完第一章后,让学生依据模块的体系结构和第一章学习行星地球中积累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第二层次,是在地理单元逻辑结构建构的基础上的拓展性探究。例如,行星地球逻辑结构中,“总星系——人类认识到的宇宙部分”的知识点,教材内容只简单介绍了天体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天体系统与星座的关系以及古希腊神话与星座、中国古代“三垣二十八宿”与星座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可以指导学生探究当前人类对宇宙的新认识,如宇宙全息理论、黑洞和白洞、反物质等,以宇宙的无限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第三层次,在掌握领域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后,积极引导学生涉足新领域的创新性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适应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们创新型能力的需要。例如,“未来月球基地是什么样的?”的问题研究,就是涉及宇宙空间科学。
5.整体设计有利于训练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地理应用能力
地理课程的整体设计,既是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的设计,也是地理思维演进程序设计,更是地理能力形成的途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学科逻辑结构、提炼模块体系结构的过程是一种地理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在探究学习中提出见解和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过程;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现实问题是地理应用能力的训练。因此,有效的整体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形成。
总之,通过地理课程的整体设计,对学生主体性培养、探究学习方式的掌握、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地理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增强都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整体设计是地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课改深入发展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2]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4]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