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胆改变教法

大胆改变教法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调“三维目标”并没有轻视“双基”,“过程与方法”意味着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质就是要关注人。要求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学生。“双基”只有与其他两个维度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功能。“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究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深入理解课标 大胆改变教法

金广孝

一、深入理解课标

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交融互进的,它全面指向人的发展。强调“三维目标”并没有轻视“双基”,“过程与方法”意味着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质就是要关注人。

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就已经全面地概括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传道”就是指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要求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实质就是要关注人。而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了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所以,教师要尽力提高教学的艺术性,要用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授业”主要是指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在学业上达到理解掌握的水平。在重视“笔纸”考试的现实社会中,“授业”可能是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主题。在教学中,要真正抓好基础就应将学科最基本、最有效的内容,融会贯通、简明扼要地讲深、讲透、讲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目标是立足于使学生“学会”。新课程强调:一是“双基”的内涵要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取向,而不是仅以学科需要和发展来定位;二是“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把“双基”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最终只能走向反面,丧失“双基”的自身价值。“双基”只有与其他两个维度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功能。

“解惑”本质就是注重“过程和方法”,如何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志,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要真正的帮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一个人的依附”。虽然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讲,重结论即重学会,重过程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究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或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成长、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大胆改变教法

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给我们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的课改,需要我们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更新教育观念

(1)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专业学科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如激励学生的技能、组织学生活动的技能、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能、社会活动的技能、开拓教学资源的技能、评价技能、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评价方式等。

(2)改变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思路。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师生之间有更大的空间,更加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更加紧密的合作。

(3)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更广泛的学习资源等。

(4)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咨询者、指导者、合作者、主持人,不能当裁判员和说书者。不能把学生当做一个容器,一味地只往里面灌。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自己找食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力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各种意见,特别是与别人不同、与老师不同、与教科书不同的意见,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与条件。要将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导演和演员。

(5)工夫花在平时,力求基础扎实。

鉴于新的教科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教师不仅应认真学习研究《课标》,准确把握目标要求,还应全面疏通学科模块体系,明确知识层次。要把握准一个“度”字(即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力求基础扎实,既不能随意拓展,也不能急于赶进度,做夹生饭。

(6)加强学生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

不练习和少做题不行,但由于时间有限,选题不但要精而且要准,教学中教师选题要根据章节,知识重点(即主干知识),考点(即热点)选题。要求下好棋,不能下快棋。

2.改变教学手段

在使用新教科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

(1)注意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序列安排。一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二要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三要知道学生已掌握了什么、欠缺什么、渴望什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将来发展需要什么,这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2)灵活多变的主体式教学手段。勇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坚持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克服过去老师单纯问学生的形式,体现同学问同学、同学问老师、灵活多变的主体式教学模式,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探究性、开放性和民主性等特征。

一堂课,不能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只注重课堂灌输,忽略学生启发。一堂好课,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既教师的教“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主动积极”。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等;有的教师导入新课时,手里拿着学生很熟悉的东西,一边展示一边问“老师手里拿的什么?”等,这种启发是浅层次的,缺乏深度,是不可取的。若教师设计的启发性问题有深度和思维性,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回答问题质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否则,要么“启而大发”,要么“启而不发”。课堂提问犹如推进器,推动课堂的前进,在教学中很重要。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扭转被动的课堂局面。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好的课堂提问呢?首先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是设计好的课堂提问的前提。教师要将教材意图转化为自己的意图,将教材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只有把教材变成教师自己的东西,教师才能真正让学生接受教材。吃透教材是是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的前提。这样教师才能把自己的理解和课堂学习的重点变成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好比游泰山,上山的路线很多,但是导游预先设计好了旅游路线,游客在导游的引导下按照既定的路线行进,就避免了走许多冤枉路。我看过这样一堂课,教师提问学生,学生无人回答,教师急得满头大汗,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学生不配合。学生不配合教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教师,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只要设计合理,学生的“势”就会表现出来。所以,课堂调控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一堂课上的好不好,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总之,课堂提问不单单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3)重视优化过程,提高教学效益。能力是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然后通过训练来强化结论,尽管就掌握某个结论来说可能很简洁、有效,但却失去了传授知识过程的能力培养价值。课堂教学要重视优化过程,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和“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益。“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教师不能只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把结果化为过程,才能把知识变为智慧。总之,处理好教和学的双边互动关系,只有师生的两只翅膀同时扇动,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4)力求方法最优化、手段现代化。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利用直观性教学手段,努力创设探究问题的氛围,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全面地动起来,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给出鱼竿,教给钓法。

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在新的课改和新的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感到压力大,学生感觉负担重,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工夫下在备课上”,即做到疏通教材抓备课,内容精(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事显在课堂上”,即做到探究方法抓讲课,方法精(多种方法并用,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知识的传输量)。“改革放在学法上”,即做到指导学法抓效率,出题精(一题多变、一题多能、一题多练,有助于灵活运用知识的题目)。总之,今天的一名优秀教师再也不能只是忠实圆满地传授规定内容的教师,而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内容的教师,是将课程和教学联系起来的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