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强调体质全面训练
戚继光(1528—1587)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
戚继光出身将门,曾祖父谏,膂力过人,曾和猛虎斗,父景通,曾任都指挥使,武艺精熟。戚继光武举出身,17岁以世萌袭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嘉靖34年(1555)调浙江,任参将,抵御倭寇。此时,他见旧军素质不强,至义乌招募农民矿工,编练了一支“戚家军”作为抗倭主力,他练兵有方,士兵身体素质好,武艺高,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连战告捷,屡破倭寇,从而解除了东南倭患。隆庆元年(1567)被调至北方,镇守北方要塞蓟州,在镇16年,他严格训练士卒,并制定了一套守边方略,并修筑和改建了部分长城。张居正死后,他被调离蓟州,至广州任总兵,不久即遭排挤而解甲归乡。59岁死于故乡蓬莱。戚继光平生著述甚丰富,除了诗文集《止止堂集》之外,其他多数为兵书,其中以《纪效新书》 、 《练兵实纪》影响最大,一直被兵家奉为必读之书。他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
戚继光治军30多年,重视军事体育,善以武艺强兵,并总结了一套武艺训练的经验。他的军事体育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军事训练和武术运动有重要影响。他在武术训练方面的思想与明代名将俞大猷有共同之处,主张武艺训练重实战,讲实效,反对“花法” 、 “虚套” ,提倡“对打” 、“对练” ,反对脱离攻防的“单练” 。尤其强调体质全面训练,主张“练心之力” ,“练手力” ,“练足力” , “练身力” 。在此基础上提出“因材授器”等原则。这种既强调体质“全面训练” ,又主张“因材授器” ,因人而宜,把古代武艺训练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这是他对中国武术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
戚继光所说的“因材授器” ,就是因其材力授习武艺。他说:“藤牌宜于少年便捷,狼筅、长牌宜于健大雄伟,长枪、短兵宜于精敏有杀气之人,皆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苟一概给之,则年迈四旬筋力已成,岂能以圆径二尺之牌,而跪伏委曲,蛇行龟息,以避堂堂七尺之躯,伸缩进退、神出鬼没,以纵横于锋镝耶?即若狼筅、长牌授之以少年健儿,筋力未成,岂能负大执重、老老成成,立于前行,以为三军之领袖翼蔽也载! ”基于上述道理,戚继光主张择年老力大一人付以长牌,年少便捷一人为藤牌,将年力健大老成二人为狼筅,将有杀气、有精神30岁上下的身强力壮好汉为长枪手,又长枪之次者二人为短兵,将老实有力者一人为火兵。这样用长牌一面,藤牌一面,狼筅两把,长枪四支,短兵两件,火兵一名为一队,结成一个作战小组。这样就形成一个组织严密,长短兵器选用,刺卫结合的战斗小组。经过严格训练,战士各有专长,又能紧密配合,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了。
当每个人的训练项目确定之后,戚继光又对训练提出“从严从难,赏罚分明”的要求。他说: “凡人之血气,用则坚,怠惰则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君相亦然,况于兵乎。但不宜过于太苦,是谓练兵之力。凡兵平时所用器械,轻重分两,当重于交锋所用之器。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械所欺矣!是谓练手之力凡平兵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砂,渐渐加之,临阵去砂,自然轻便,是谓练足之力。凡平时习战,人必重甲,何以重物,勉强加之。庶临战身轻,进退自速,是谓练身之力。 ”这些只是一般的身体训练。此外还对各种军事武术训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比较检试。初试定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则。再试时“如原等者不赏,进一则者赏银一分,进二则者赏银二分,趋进一等赏银五分。一次原等免责,二次原等打五棍,三次原等打十棍,五次以上原等不进者,打四十棍革退。 ”这样严格要求,又配以赏罚,其战士军事武艺日新月异。
戚继光不仅在武艺训练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改进,为中国古代培养了一批武术人才,而且在武术研究上也卓有创见。他在《纪效新书》的“长兵短用篇” 、“比较武艺赏罚篇”和“拳经捷要篇”中,对中国武术提出了许多精辟论述,详细记述和分析了当时的武术状况,提出了枪、棍、拳、刀的各种诀要,对总结和发展古代武术做出了贡献。
“拳经捷要篇”记载有宋太祖32势长拳、6步拳、猴拳、囮拳、温家72行拳等。他提出练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的技术要则。同时,他根据当时流传的拳种,博采16家之长,编制了“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的32势。他认为“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 ”他提出了“其拳也,为武艺之源”的论断,并大力提倡各种拳法“兼而习之” ,以达到“上下周全” 、 “首尾相应”的全面技能。戚继光所有这些武术思想,对中国武术和军事体育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