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陶铸(1908-1969)被软禁以后,他的女儿陶斯亮被允许同他在一起住了一个多月。由于监视很严,他们父女虽然相见,但不能谈论任何情况。尽管这样,陶铸还是利用一切机会,找女儿谈话,向女儿表达自己的情操和志向。
一次放风,陶铸和女儿在一个池塘边散步。陶铸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四周池水里的荷花,对陶斯亮说:“亮亮,你看它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着一种崇高的品德,你要好好记住它。”
陶铸还给女儿讲历史上忠臣的故事。他讲了东汉末年的范滂。当时宦官擅权祸国,到处是贪官污吏,范滂不畏权势,勇敢斗争,揭发了“深为民害”的权豪之党20余人。贪污的州官听到范滂来,望风解印而去。后来,范滂被诬陷逮捕,县令想放他逃跑。范谤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他挺身就险,死时只有33岁。
江青、陈伯达等人曾无中生有地散布陶铸是“叛徒”的流言蜚语,一时把陶斯亮的思想搞得左右无主。一天,她趁监管的人不注意,问陶铸:“爸爸,你是出卖过同志吗?”听了女儿这样的问话,他愤怒得浑身发抖,然而他并不责怪女儿。他望着女儿的眼睛,深沉地说:“难道你也不相信爸爸?我是宁愿把自己的鲜血洒在地上,也不会做那对不起党的事。”
过了几天,陶铸同志把自己1935年在国民党监狱里写的咏志诗,抄录给女儿:
“秋来风丽费吟哦,铁屋如灰黑犬多。
国未灭亡人半死,家无消息梦常过。
虞外空谈称绝学,残民工计导先河。
我欲问天何聩聩,浸凭热泪哭施罗。”
诗中的施罗指的是邓中夏、罗登贤两位烈士。陶铸同志把自己处在敌人铁窗下的胸襟披露给女儿,不仅是为了回答江青、陈伯达的无耻诬蔑,也是为了使女儿能继承这样一种忠于革命的气节。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洁净的。
——契诃夫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申涵光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为善,犹为不教也。
——黄宗羲
循循善诱
——叶圣陶的教子艺术
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有三个孩子,一个叫至善,一个叫至美,最小的叫至诚,都小有名气。
说起叶老对孩子的教育,怪有意思的。
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中央。叶圣陶戴上老花眼镜,坐下来开始给孩子改文章。至善、至美和至诚兄妹三人,各居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父亲并不责怪他们,说是改文章,实际上是和孩子们商量着共同措辞,提炼思想。
叶圣陶给孩子改
父亲的训练是严格的,但又是生动活泼的,三个孩子不觉得枯燥、乏味,十分喜欢父亲这样的训练。叶圣陶从来不出题目,硬逼着让孩子们去写。不过父亲有个要求,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们照父亲的主张去做,觉得可写的东西确实很多,用不着胡编,也用不着硬套,写出来的东西不会雷同,多少还有点新意。父亲看了孩子们的习作,总是很喜欢,鼓励他们继续写作。
父亲教儿学步,循循善诱;孩子们自奋其力,自然进步很快。兄妹三人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文章就得到朱自清、宋云彬的好评,出版社还出版了他们的习作《花萼》和《三叶》,宋云彬和朱自清分别为两本集子写了序。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才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我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
——巴甫洛夫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