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专家、全国政协委员翁独健(1906-1986),原名翁贤华。3岁那年,一场小儿麻痹症使他成了一个步履艰难的残疾人。他的家庭本不富裕,为就医治病又变卖掉不少家产,差不多到了托钵告贷的困窘境地。
贤华天资并不聪明,加上自幼顽皮好动,入学后,一段时间成绩平平。母亲看儿子终日嬉戏,很担忧,便语重心长地开导说:“你是残疾人,无法同别人相比,倘不发愤读书学到本领,便很难自立于世,那时后悔就迟了。”同时母亲还给他讲古人“头悬梁,锥刺股”、“铁杵磨成针”的治学故事。母亲的开导对他教育极大,从此,他刻苦攻读,学业大进。
他所在的乡村小学有个有趣的规定:每学期结束时,考试成绩前三名的学生发给肉包子作为奖品。第一名的包子最大,第二名次之,第三名最小。包子本身虽不足道,但对那些笃志嗜学的儿童来说,都把能得到包子作为无尚荣耀。他的母亲总是鼓励他说:“那大包子就是头奖,要把它看成是最光荣的事去争取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贤华在四年级上学期就得了个二号包子,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竟将这令人羡慕的包子留在了课桌里,没有拿回向家人及邻居夸耀。原来,他因为未能夺得头名而悔恨。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从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到融美中学、英华书院,他的学习成绩一路领先,始终是班里的第一名。他不但数理化、外文成绩出色,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行文华实并茂,洒脱自如,很受老师赏识。
学校放假期间,他的母亲总是让他到二姐丹秋家去学习。他的二组夫姓何,家道殷实,藏书较多,贤华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他读了《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他还读到一些严复所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书中反复阐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规,给了他以极强烈的印象。他立志要开拓生活的道路,做一个战胜厄运的强者。
18岁那年,贤华中学还未毕业,有人为他选了一个貌美贤淑的姑娘,要他订亲。但贤华正潜心读书,没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雅兴。他的母亲也认为孩子未成业,建家不可急,于是辞退了亲事。那时在中学生中,有不少人寻花问柳,荒废学业,而贤华却心如枯井,不为所动。高中毕业后,许多人弃文从商,贤华却我行我素安然读书,渴望继续求学深造。为了激励自己,他还改名为翁独健,表示自己尽管只有一条健康的腿,也有翱翔四海的凌云壮志。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翁独健靠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考取了燕京大学历史系。1928年夏,翁独健从福州北上,由于盘缠无多,只好搭乘运载虾酱的货船先到青岛,然后弃水路走陆路,几经周折,终于到了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是闻名全国的高等学府,那里藏书丰富,教授云集。陈垣、邓之诚、洪业等史学名家当时都在执教。按校方规定,一年级学生不得享受奖学金,膳食书籍等项费用全部自理。翁独健既无家庭支持,也没有亲朋资助,只得勤工俭学,靠拔草等劳动来维持学业。二年级时,翁独健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
1935年,翁独健在燕京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蒙元史,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大学、燕京大学、北平中国大学
在顺境时,要有节制的美德;
在逆境时,要有刚毅的美德。
——向波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
——安格尔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惟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巴斯德
人生在世,必须善处逆境,万不可浪费时间,作无益的烦恼。
——马克·吐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