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的小儿子董良翮,是他60岁时生的。老来得子,董必武对他十分钟爱。
当时,董老在武汉工作,夫人带着孩子在延安。董老写信回家说:“小孩子不要穿得太好,只要洗得干干净净就可以了。穿得破一些,人家不会见笑,穿得脏,人家会笑话的。我们栽果树,不浇水,不精心培养,就会枯死。教育人比栽树难啊。”
1969年,大批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董老让良翮到了河北晋县插队落了户。走之前,董老把一条在战争年代用了多年、打着补钉的毛巾送给了良翮,说:“你是革命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不能高人一等,要和群众同甘共苦。”他还说:“你只知道吃粮食,不知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下去后要拜老百姓为师,从头学起,要做一个普通农民,要听老农的话,听生产队长的话。”
下乡半年多,群众对良翮反映不错,当地党组织准备吸收他入党。董老听了后对老伴说:“你赶紧写信去,不能因为良翮是董必武的儿子,就这样快地吸收他入党。要让他坚持一个时期,真正懂得入党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发展他。我看现在他还不一定懂得这个道理。”
有一段时间,良翮在农村有点不安心,想到部队去当兵,他征求爸爸的意见,董老向他提了两个问题:“农村需要不需要你?你需要不需要农村?”良翮打消了当兵的念头。
1975年董老病重,儿女们都来到他身边。临终时,他拉着良翮的手宽慰地说:“良翮是晋县人,不是北京人了。”
后来,董良翮在农村当了干部。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冯梦龙
年轻人要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许许多多的革命前辈就是从无数的坎坷中锻炼出来的。
——刘少奇
生活已经不是快乐的筵席,节日般的欢腾,而是工作、斗争、穷困和苦难的经历。
——别林斯基
真正的干部,只有在同困难作斗争中才能锻炼出来。
——斯大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