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材施教的活用
1.理论知识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
那么,如何“备学生”呢?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而“听其言”,一是被动地听,二是主动地与学生交谈。被动地听,这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故略而不论。主动地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第二,是“观其行”。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2.理论指导
学生挑选问题回答。针对学生设计的问题,形式多样、内容各异,且具有层次性。问题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挑选,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他们也能参与讨论稍有难度的问题,从中获取知识。并且他们又能听取基础好的同学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超市式问题教学,它既满足了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也能满足好的学生,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达到了高效学习。同样学生挑选学生求助,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有困难时,他会去挑选比他基础好的同学帮助,让同学的才能得以发挥。这样既解了自己的围,又从同学中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