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市式”复习之“+”

“超市式”复习之“+”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1”表示的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应该把它“串”好。我们提出“1+X”的复习模式,在容量少的课中增加关联性强的一个知识点或多个,我们称之为“X”。其实教材“超市式”就是因材施教的最好体现,尤其是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能这样实施,复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超市式”复习之“1+X”[6]

复习课真的就是新课的压缩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才能知新呢,我们经过反复尝试,采用“1+X”的复习模式切实可行。“1”是我们复习的主题,往往由于一些课的容量太少,或它与其他知识点联系紧密,再加上复习时间紧张,于是我们采用外加“X”的方法,即可以挑选的内容。这样,既解决了上述量的问题,又使课堂丰满且有序,这正是“X”的功效也是其魅力所在。再则,这种模式提高了核心知识出现的频率,缩短了复习周期,从而达到有效且高效地复习。这是超市式复习课的另一种模式“1+X”,下面把“1+X”的复习模式、策略和意义介绍一下:

1.“1+X”的复习模式

复习课教学课时数相对少,内容又是上过的,更显得单调无味。因此,如何将知识点纵向“串”和横向“穿”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提出的“1+X”模式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其中“1”表示的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应该把它“串”好。“X”表示的是与核心知识紧密相关联的知识,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多个知识点,相当于“穿越”。这种复习模式可使课堂容量成倍增加,再则,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这样相互穿越,知识回忆频率提高,是跟遗忘作斗争最好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2.“1+X”的实施策略

(1)理清“1”的核心知识。只有理清“1”这核心知识,才能有时间和精力来发挥“X”的内容。因此,依照考纲,将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或形成网状结构很重要。比如:我们复习《杠杆》一节,其核心知识是:①杠杆的定义;②杠杆的五要素;③杠杆的平衡条件;④杠杆的应用。本节通过对四方面知识的回忆,好像抓住了课的脉络,复习效果自然得以体现(详见本章案例4)。再如,复习《物体的内能》一节,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如图3‐33结构,稍差的学生也是一看就明白。我们复习九年级上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形成如图3‐34形式,这样一目了然。

img110

图3‐33 

img111

图3‐34 

(2)找准“X”理想的内容。“X”内容是一个变量,是由前面核心知识来确定的。假若核心知识内容多,我们挑选“X”的内容就少一些;反之则多。如:我们复习《功和功率》一节,核心知识是: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和距离;②做功多少的计算公式;③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在紧抓核心知识的同时,我们要确定“X”内容,假如选择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有能量改变了的物体就做功,不然就不做功。这样很容易判断做功与否的问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假如选择简单机械,把水平面上做功应用到杠杆与滑轮对物体做功,难度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假如选择机械效率,把理想的做功问题变成实际做功问题,在实际生活当中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从有用功跟总功之比推导出有用功率跟总功率之比也是机械效率。

(3)做好知识和方法叠加。复习课并不是新课的重来,也不是新课的压缩版,更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回忆和巩固过程,而是学生自主整理,对前面所学零碎知识的整合,是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是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中温故而知新,发展科学思维、领悟思想方法、提升科学素养的过程;是学生带着科学的眼光,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比如:复习《电功和电功率》一节,这节的特点是公式多,涉及的题目更多。因此,我们在复习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解题的方法。在“P、U、I、R”四个物理量中,知道任意两个就可以求第三、四个量,再选择合适的公式即可。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3.“1+X”的实施意义

(1)变单调枯燥为兴趣。复习课最怕的是单调乏味,我们在复习课中加入这个“X”,大有“鲶鱼效应”,就是这个“X”把课堂彻底激活了。老师为了找“X”而不断地钻研教材;优秀学生有了这个“X”而提高了课堂复习效率;多数学生有了这个“X”而喜欢上复习课。比如:复习《物质的鉴别》时,我们引入物理方法(用磁铁吸引,测密度,测熔点和沸点等),增加了实验活动,使课堂变得有趣且有效。

(2)做到课堂自然扩容。由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不同,加上各节容量的多少不等,因此进行课与课之间知识点微调是很有必要的。如何使各知识点能融入到容量少的课堂当中呢?我们提出“1+X”的复习模式,在容量少的课中增加关联性强的一个知识点或多个,我们称之为“X”。这个“X”就掌握在我们手中,要善于挖掘,善于搭配,从而使课堂最大化和最优化。比如在《力》这节的综合复习时,我们可以把力作用在点上(做功)自然扩展到作用在面上(压强)和作用在杆上(杠杆平衡),再分别进行编码,使其成为简洁的语言文字或图像等(图3‐35),真正实现了自然扩容。

img112

图3‐35 

(3)达成教材“超市式”。根据学习需要理论,学生在复习课中最需要解决的是学习中的疑点问题,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然后按需要程序设计教学的方案。这样,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重新设计知识的复习程序,大有知识挑选着学的味道,我们称之为教材“超市式”。其实教材“超市式”就是因材施教的最好体现,尤其是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能这样实施,复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4.“1+X”存在的问题

(1)基础要扎实。这种复习模式的时间分配往往是30分钟+15分钟,所以学生对前面的核心知识一定要比较熟练,最好能在30分钟内解决。这样,就有时间来复习“X”,且能将其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先学后教,这在复习课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2)“X”不能多。这个外加的知识点不能过多,多了导致讲不透彻,也会影响对前面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在确定“X”时,一定要挑选准确,找一、二个关联性最强的即可。

(3)“1”难确定。其实,一节课、一单元、一章中都会有核心知识,但章节的核心知识有时很难确定。如果我们找准了,那就是事半功倍,真正做到纲举目张。比如,我们复习七年级上第4章《物质的特性》,你能很快找出核心知识吗?假如你选定的是“质量”,你就会按质量变与不变展开(详见案例3.11)。再假如你选定的是“性质”,你就会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展开复习。很显然复习课的走向各不相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再则,学情不同,我们选择的核心知识也会有所改变。只有我们不断地反复实施,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帮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案例3.10也许能更清楚地告诉我们,“1+X”的复习模式是有效高效的。复习课中最大忌的是上成新课的压缩版,我们通过添加“X”,正好像上面所述的“鲶鱼效应”一样,把整节课都激活了。这次杠杆复习课我们的X是浮力,下次的X可以是功和功率,做到每次都有新组合,上出新内容,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真正使复习过程变成知识的整合和提升。

案例3.10

《杠杆》复习课

浙江省温岭市第三中学 周美霞老师供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日常使用的工具中找出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学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题多变”,逐步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极值法、赋值法、实验法,同时体现了“1+X”。

(2)通过交流与评价,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中增强集体荣誉感。

(2)在竞争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再认识。

(2)难点:通过“一题多变”,体现出“1+X”模式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

师:时间过得真快,又要过新年了,新春佳节亲朋好友会聚在一起少不了喝酒。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开啤酒的方法,在这儿给大家展示一下,注意方法不能重复,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几瓶酒的替代品———饮料,等一下谁开了就送给谁。

同学们很雀跃,纷纷举手想表现。(尝试超市式方案)

生1:拿了一瓶,用牙齿潇洒地一咬,打开后高兴地带走了。

生2:拿起两瓶,瓶盖对瓶盖,一下子打开了两瓶。

哎,没机会了,大家举起的手纷纷放下,沉默了一会儿。

师:我给同学带来了起子和筷子,谁继续试试。

大家又雀跃了。

生3:拿起起子很轻松地开了一瓶。

师:谁能用起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啤酒。

生4:换了个方向又开了一瓶。

生5:拿起一双筷子较困难地开了一瓶。

师:大家知道的方法很多,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开啤酒的方法。

播放影片:牛人用十种方法开啤酒。

师:这么多种开酒方法都离不开一种简单机械———杠杆。生活中的杠杆很多,形态各异,如这幅图片中就涉及好几根杠杆,谁能找出来?

播放刚才影片中的一张图片(图3‐36),让同学寻找杠杆。(超市式问题)

img113

图3‐36 

生:图片中有3根杠杆,啤酒瓶是杠杆,人的手臂是杠杆,人的颈部也有一根杠杆。

师:很好,大家回忆一下,什么叫杠杆?

板书:杠杆概念

生: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围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如何理解“硬”字。

生: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形变就叫“硬”棒。

师:“固定点”我们叫它“支点”,是杠杆五要素之一,大家回忆一下杠杆的五要素。

板书:五要素

生:支点O:杠杆围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播放四幅开啤酒图片(图3‐37)。

img114

图3‐37 

师:这是刚才同学开啤酒的几种方法,请大家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大家在任务单上画杠杆五要素,其中每组所对应的图必做,其他三个图选做,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在黑板上画。(超市式练习)

师:请大家对黑板上的四幅图作出评价。(超市式评价)

生1:第一幅图动力方向错了,支点在与瓶盖接触的地方,阻力方向向下,使杠杆逆时针转动,动力应该使杠杆顺时针转动,所以动力方向也应该是向下的。

师:对,支点在中间,两力方向大致相同,第二幅图的支点在一侧,两力方向大致相反,所以第二幅图是正确的。

生2:第四幅图的支点应该在瓶盖与牙齿接触的位置,而不是在瓶盖与嘴巴接触的地方。第三幅图是正确的。

师:请选择一个角度评价,哪一种开瓶方法比较好。(超市式评价)

生1:第四种方法好,不用工具,比较方便。

生2:我认为第3种方法比较好,省力。

师:判断省力情况的依据是什么?

生1:动力臂的长度,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生2:不对,应该是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 l2img115动力臂与阻力臂比值越大,越省力。

生3:前面一、二两种方法好,比较安全。

师:这两种方法如果手放在同一个位置用力,哪一种方法更省力。

生:第二种方法更省力,因为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值较大。

师:综合考虑,这四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好。

生:第二种方法好,既安全又省力。

师:实践中见真理,我们平时看到大部分人采用第二种方法开啤酒的。要使所用的力最小,应该怎么操作。

板书:杠杆———最小力问题

生:F2、l2一定,根据F2l1=F2l2,要使F1最小,l1应该最大。

师:如何寻找最长力臂。

生:动力作用点A在离支点最远处,连接OA作为动力臂,动力作用线与OA垂直。

师:如何确定力的方向?

生:支点在一侧,两力方向大致相反,力的方向垂直于OA向上。

师:对,找最小力要分三步:无点无力先定点,有点无力再画力,有点有力定方向。

图3‐37(乙)中,若OB=2cm,AB=5cm,瓶盖阻力为70N,求动力至少多大?

师:回顾了杠杆的核心知识点,是否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能力呢?(突出了“1”以后,展示“1+X”中的“X”)

规则:1.全班分为两大组,每组一题必答题,回答正确,加5分,回答错误,扣去相应分数。另加一道抢答题,回答正确加10分,回答错误不扣分。

2.回答完毕后,另一组同学评价(分析答题思路),一次性评价正确,加上相应分数,评价错误不扣分。

3.思考时间不超过3分钟。

师:先演练一题:杠杆A、B两端分别悬挂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铁块,杠杆能保持平衡。悬挂点同时向支点O移近相同的距离,杠杆如何转动?

先画图(图3‐38):

img116

图3‐38 

分析:F1 l1=F2 l2F1>F2 l1<l2

F1Δl>F2Δl

F1l1-F1Δl<F2l2-F2Δl

∴B端下沉,杠杆顺时针转动。

这是一般思路。其实在解答这一类题目时,我们可以采用极端的方法。

Δl最大为多少?

生:最大为l1

师:当Δl为l1时,A端力臂为0,所以B端下沉,杠杆顺时针转动。这种方法叫极值法。

板书:极值法

A组必答题:杠杆A、B两端分别悬挂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铁块,杠杆能保持平衡。悬挂点不变,在铜块和铁块下同时挂等重的物体,杠杆如何转动?

生:B端下沉,杠杆顺时针转动。

B组同学评价:正确,因为所增加的力ΔF相等,l2>l1

∴ΔFl2>ΔFl1   ∴右端下沉,杠杆顺时针转动

师:对,我们只要关注力和力臂乘积的改变量就可以判断了。

B组必答题:杠杆A、B两端分别悬挂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铁块,杠杆能保持平衡。悬挂点不变,把两金属块同时浸没在水中(金属块与容器不接触)杠杆如何转动?

生:A端下沉,杠杆逆时针转动。

A组同学评价:对,因为向上的浮力大小相等,l2>l1,Fl2>F浮l1,所以B端上升,杠杆逆时针转动。或者采用极值法,当浮力增大到F2时,就可以直接判断。

师:现在两队旗鼓相当,最后还有一道抢答题,任何同学想到了就马上站起来说,要说出理由。

抢答题:如图3‐39所示,当杠杆A、B两端悬挂大小不同的两铁块平衡,把两铁块同时浸没在水中(不与容器接触),杠杆如何转动?

img117

图3‐39 

A组同学:不会转动,因为V1>V2,F1>F2,l1<l2,所以改变量F1l1=F1l2

B组同学1:不对,F1>F2,l1<l2,不能得出F1l1=F2l2

B组同学2:假设V1∶V2=2∶1,F1∶F2=2∶1,l1∶l2=1∶2,F1∶F2=2∶1,改变量F1l1=F>2l2

师:刚才同学所用的解题方法叫赋值法,这也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方法,可以使解题更方便。

A组同学2:我觉得这种方法有点不可信,可能由于数据特殊才刚好相等。

师: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经常采用什么方法?

生:实验法。

师:好,我们来做实验。如何调节杠杆平衡?

生:调节两端平衡螺母。

演示实验:将两个铁块浸没在水中后,放手,杠杆仍处于平衡状态。

板书:实验法

师:A组同学想到了用赋值法解决问题,加10分,B组同学敢于质疑,我们才想到了更令人信服的办法,也加10分。两组同学旗鼓相当,表现都很好。本节课我们寻找的支点就是解题方法,除了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极值法、赋值法和实验法。

板书:解题方法

师:有关杠杆的题型有很多,如杠杆和压强的组合,杠杆和功的组合,杠杆和浮力的组合等,我把它归纳为1(杠杆)+X模式,本节课我们探讨的是杠杆+浮力,其他类型的组合,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讨。

【课后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才能发挥复习课独特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试图通过“超市式”方案、“超市式”评价、实验、竞争等方式增加科学复习课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1.尝试“超市式”方案,营造轻松氛围

现代素质教育观认为: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试图将复习内容寓于其中,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复习效率。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开啤酒(课堂上以饮料代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快把学生带入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回顾杠杆概念、五要素等相关知识点。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复习效果可想而知。

2.学生“超市式”评价,激发创造性思维

评价是学习过程中的加油站,参与评价的本身,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寻求知识,发现其涵义、重点、原理后,以自己的学习所得作标准,评判他人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复习课堂的评价中去,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完成复习,达到创新。

复习课十分强调学生前段时间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复习中新知识的获得应看成是一个学生根据他们已学的知识储备,通过类比、归纳、甚至质疑来得到的。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图3‐37各种开啤酒或饮料的方法。

A同学说:“丁种方案好,方便。”

B同学说:“丙种方案好,最省力。”

C同学说:“不对,我认为还是前面两种方案省力。”

于是出现了冲突。为了解决矛盾,大家一起回顾杠杆平衡条件及省力情况的判断方法,最后一致认为丙种最省力。

C同学马上又说:“丙种虽然最省力,但不一定最好,我认为还是甲、乙两种好,安全。”大部分同学表示认同。最后大家综合考虑一致认为乙种方法最好。在同学间的评价碰撞中,大家的思维变得活跃、发散而又严谨。

在习题解答时,我也让学生回答后,再请其他同学评价,并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学生评价别人的过程,也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这是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发表自己不同的独特见解,最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评价意见的活跃交流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平淡无味的展示知识框架,打破了原来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激活了整个课堂教学,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复习,主动探索,大大提高了课堂复习的效率。

3.课堂实验插花,焕发勃勃生机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做实验”,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特征。然而,我们往往冷落了实验在复习课中的重要地位。在科学复习课中,运用好实验探究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本节课在抢答题环节遇到了困难,发现纯粹口头描述很难让人心服口服,于是就想到了实验。实验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当把两边的金属球完全浸没在水中后,大家屛住呼吸等待实验的结果,放手的瞬间答案自然明朗。

总之,无论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还是一个只要几分钟的简易实验,都能使复习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4.教师方法指导,学生温故知新

复习课少不了习题演练,习题讲解的同时,我们应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好的解题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复习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还要有好的解题方法。

本节课中,我准备了以下习题:

在杠杆A、B两端分别悬挂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铁块,杠杆能保持平衡。

(1)悬挂点同时向支点O移近相同的距离,杠杆如何转动?

(2)悬挂点不变,把两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金属块与容器不接触)杠杆如何转动?

(3)当杠杆两端A、B悬挂大小不同的两铁块平衡,把两铁块同时浸没在水中(不与容器接触)杠杆如何转动?

在解答第一小题时,随着学生的常规思路列式计算后,追问:

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

想一想能够移动的最大距离?

学生马上想到最大距离是悬挂铜球这边的力臂,恍然大悟,我趁机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叫极值法。第二小题的解答中学生马上会用了,觉得自己学了新招。在第三小题的解答中,学生又学了赋值法,但对于赋值法得出的结果还有点将信将疑,在我的提醒下学生想到可以用我们的“法宝”———实验来验证。通过这一道题目学生学会了三种解题方法。就这样,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5.组织竞争形式,激发学生斗志

我还通过学生抢答、对抗赛等形式组织学生答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习题演练不再乏味。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学生的斗志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自觉地搜集知识点,寻找解题方法,组间互相监督,组内互帮互助,互相鼓励,效果很好。

总之,本节复习课不仅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学到新知识,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升华。因此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兴趣,选择恰当的习题及方法,让学生在复习中有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才会成就精彩。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杠杆种类不够丰富,形状不够多样,题型涵盖面不够广等,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完善。

如果说杠杆这节课变化的只是“X”,那《物质的特性》这节复习课的变化是“1”和“X”。当我们挑出的核心知识不同时,下面的X也随着改变。因此,有时某章节的核心知识不止一个,有好几个时,我们就根据课的特点,先确定“1”,再去找“X”。再等下次复习时,我们可以变换一下这个“1”,再找出“X”重新安排知识复习的顺序。这样也能做到每次复习有新意,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3.11

《物质的特性》

浙江省温岭市第九中学 蒋云芽老师供稿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质的构成、物质的密度、比热、物态变化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基础知识。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了从“生活现象”→“科学结论”;从“实验现象”→“科学本质”;初步会用“科学结论”解释、运用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解决起来还是非常薄弱的。因此学生在本章学习之后会出现知识和知识、现象和结论、模型和实验、假设和结论等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从而不容易透过“生活和实验现象”看到“科学本质”,也不容易运用科学本质来解释现象。

寻找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加上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甚至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数虽对学习充满热情,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与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更为突出,学生反应能力弱。二是该年龄段的学生正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质的飞跃时期,但抽象思维能力弱,过分依赖直观。

针对学生的智能结构特点和学生知识存在的不足,积极思索怎样讲解→学生易懂;怎样说明———学生易接受;怎样引导———学生易入门;怎样学习———学生是有效的等等。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采用“1+X”的模式来学习,“1”代表核心知识:质量,而“X”代表与核心知识相关的知识。如复习质量时,可以联系质量与体积之比的密度。此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效率很高,我们称之为复习课中的“1+X”的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物体的属性———质量,掌握其定义、单位及其测量。

(2)了解物质的特性,如比热、熔点、沸点和密度及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物质三态变化,会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解释,以及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2.能力目标

能够初步构建本章知识结构简图;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自然和生活现象;会通过测量数据来鉴别物质。

3.情感目标

分享“超市式教学”,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难点】

(1)属性与特性的区别。

(2)物质的特性章节知识结构图的构建。

(3)比热、密度等特性的理解、运用密度公式做简单计算及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设置问题,引出“1+X”

情景:老师出示一大杯和一小杯纯净水。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吗(让学生描述其性质:颜色、气味、味道、常温下的状态等物理性质)?

生1:两杯水都是无色、无气味、也没有味道的,常温下是液体。

生2:它们的密度和比热也是相同的。

生3:还有它们的凝固点和沸点也是相同的。

生4:物质的构成也是相同的。

生5: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应该相同的。

师:回答得很好。那不相同的呢?

生:质量不同,温度有可能不同。

教师总结:很好,这么多相同,只有肯定一个不同,这个概念很重要。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质量的相关知识点。请你们看书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整理出来又简单明了……

学生讨论了一会儿,然后整理出如图3‐40所示。

img118

图3‐40 

师:刚才复习了质量的相关知识,你能找出质量确实很重要的依据吗?

生:好多知识都跟质量有关的。

师:哪些知识,你能说出来吗?

生:密度、比热概念中都有质量。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比热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

师:很好!概念清楚。

生1:我认为不对。其实密度和比热是物质的特性,它们跟质量多少无关的。

师:好。你对物质的特性掌握得很好,真正理解了概念。那跟质量多少无关的还有什么量呢?

生:应该就是刚才两杯水中找出的相同的这些量吧。

师:你太聪明了。其实,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水的凝固点和沸点等都与水的多少无关的。下面同学们能否从另一角度来考虑,找出本章中所有过程质量改变的和质量不变的吗?

生:我认为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质量都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质量是物质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改变而改变。

生2:准确地说是总的质量没有变,汽化时液体质量减少,气体质量是增加的。

师:好。这样的话,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蒸发和沸腾总质量都不变。这一章还剩下分子运动论知识,它跟质量有关吗?

生:分子运动论只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也只是分子间的距离改变,物质的多少应该没有改变的,所以质量当然不变。

师:很好!还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

生:物理变化中质量应该不会改变吧,因为只是温度、形状或状态改变。

师:是的。化学变化中质量变吗?

生:……

这个知识点,我们留到八年级再来解答吧。下面我们将刚才复习的内容整理一下,使我们所学的知识构成一个网络,这样既便于联系,又便于记忆。

(二)知识板块构建如图3‐41所示

img119

图3‐41 

(三)超市式测试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选取物态变化这一块来检验一下,分四组展开竞赛,可选择不同分值的题目作答,分值越大代表难度越大,看哪组得分最多。

1.知识练习:(10分)

(1)扩散现象能说明:一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几对概念的区别:

a.熔化和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

b.汽化和液化 蒸发和沸腾

c.升华和凝华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知识运用:(10分)

(1)下列现象中,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雷电交加

C.秋天,桂花飘香  D.冬天,雪花飘飘

(2)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觉太凉

B.进行消毒

C.镜面不会出现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D.防止镜框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3)在烧热的油锅中溅入水滴时,会听到“叭叭”的声音,并溅起油来,而在沸水中加入油时不会发生以上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溅入的水滴温度太低   B.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C.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  D.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4)将一盛有冰水混合物的敞口玻璃杯在干燥的0摄氏度的环境中放置一段较长的时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杯内冰、水质量比不变,总质量也不变

B.杯内冰、水质量比不变,总质量减小

C.杯内冰、水质量比变大,总质量不变

D.杯内冰、水质量比变大,总质量减小

3.知识迁移:(20分)

(1)小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开后用小火煮,保持锅中水一直沸腾,直到煮熟。则( )

A.第一次比第二次既省燃料,又省时间

B.第一次比第二次费燃料,但省时间

C.第一次比第二次省燃料但费时间

D.第二次比第一次省燃料,但时间差不多

(2)据《北京晚报》报道:去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①请你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②简单解释你提出的看法。

4.知识综合:(30分)

(1)小明同学尝试用纸做的盒子烧开水:本来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而酒精灯的火焰温度大约是400~500℃,他用纸盒盛些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过了一会儿水被烧开了,而纸盒却完好无损。

①为什么火焰的温度超过了纸的着火点,纸却不会燃烧?

②小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记录表3‐8。

表3‐8

img120

①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推知,小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_______℃左右。

②根据水温随时间变化情况,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

(2)请你回忆一下,妈妈在家中的厨房里做饭菜的过程中,包含了哪些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请说出两个合理的场景,并分别说明每一场景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5.知识探究:(40分)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俗语。小峰却不以为然,为此与小芳发生激烈的争辩。小峰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遮阳伞,人在遮阳伞下与大树下同样没有阳光的直接照射,所以一样凉爽;小芳认为,遮阳伞下比树下炎热。

根据你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上述两人的观点,你支持____________的观点。

请帮助他俩设计一个实验,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辩。

实验器材:;实验方法:。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感想?(简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板书设计

体现复习课中的“1+X”,这节课第一次的核心知识是质量,也可以是核心知识密度,假若是密度,即为图3‐42所示:

img121

图3‐42 

(五)超市式作业:其他知识点的分层练习

【教学反思】

本章内容一节课的设计非常紧张,内容可能讲不完,我们觉得可能分两节课处理比较合适,第一节以质量为主线,通过一节课寻找质量有关联和无关联的,再寻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质量变和不变的,然后形成框图,把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方便学生记忆,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第二节课结合第一节的知识结构,仍然采用“1+X”的复习模式,只是将核心知识变为密度,变为密度变与不变的,从物质的特性上加以突破,这对学生深入理解各知识点,以及运用各知识点来解答问题均有好处。第二节课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学生最薄弱的一环。

“1+X”的复习模式使课堂高效且将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有时复习A知识点时,可以带动B和C知识点;有时复习B知识点时,可以带动A和C知识点;同样我们在复习C知识点时,可以带动A和B知识点。比如:在复习《人的代谢》这节时,我们可以将呼吸作用作为核心“1”,那下面的各项任务就是“X”,若消化系统作为核心知识“1”,则其他各项任务就是我们所定义的“X”。这样的复习灵活性很大,且有常复常新的感觉,学生也不容易疲劳,因此复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请看下面的课堂实录。

案例3.12

《人的代谢》复习课

浙江省温岭市第三中学 阮庆元老师供稿

img122

续表

img123

续表

img124

其实,“超市式”复习的前提是选择,是一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的一种自由选择。尤其是在离中考越近时,如果要我们再去把书本详细地看一遍,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学会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这时我们可以看“考试说明”,因为“考试说明”中考什么知识点,怎么考都说得很清楚,所以认真阅读很有必要。在看“考试说明”时,我们可以运用超市式阅读和“脑图”联想法。比如在知识条目里挑选电功率,我们展示联想:电功率的定义、单位、公式及测量,然后归纳为四点:电功率是单位时间里电流做的功;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量;电功率是电流和电压的乘积;电功率是判断电灯亮暗的依据。现在放弃的是繁、难、偏、旧的知识,选择的是“考试说明”中有明确要求的知识点。当联想某个知识点遇到困难时,再查看书本,并将其及时记录下来,最好在第二天抽时间再浏览一遍。这种超市式的阅读是最后冲刺时最有效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