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 不强求孩子 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命里有时终归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增广贤文》
家长勉强孩子做事情一定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人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到双休日,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就会带着孩子背着琴、带着画夹赶场于各种兴趣班之间,但大部分孩子都是不情愿的。这也使得孩子苦不堪言。
一个游牧民族的父子二人,埋伏在一个沼泽地里。爸爸小声说:“赶紧上子弹,也许野鸭子一下子就飞过来了!”还没等儿子做出反应,爸爸就说了句:“低下头,有一群野鸭飞过来了,到时候我再叫你。”儿子此时心跳得特别厉害,因为他不想让野鸭飞过来,他根本不想打野鸭。
但是,野鸭并没有感知到这个孩子的祈祷,还是不停地往这对父子的方向游着。爸爸说:“最近的是四只黑色的,赶紧上子弹。”就看鸭子在空中拍打着自己的双翅,儿子不情愿地上了子弹。“打吧!”爸爸发出指令了,但是儿子的手指始终没有动一下,野鸭乘机游远了。
爸爸问:“怎么不开枪呢?”儿子放下手枪说:“爸爸,我不忍心杀它们……”说完儿子就哭了起来,他认为他让爸爸失望了。爸爸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有对儿子说:“试试看,又来了一只。”儿子摇头说:“我不能打它,也不想打它!”可儿子仔细一看,爸爸递过来的不是枪,而是相机。“快点,要不然它就飞走了。”
儿子拍下了这只野鸭,并在多年后凭借着这张照片获得了摄影大赛的二等奖。而爸爸也并没有对儿子的做法感到失望,而是不断地流露出对儿子的爱意。
【案例分析】
大人们通常会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要求孩子,导致孩子因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不出来而苦恼。上述案例中的爸爸却不是那样做的,他一生钟爱打猎却没有要求孩子也要像他一样,而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给予孩子支持,让孩子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方法一 不要强加给孩子自己的喜好
很多家长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并不能提供给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当家长是孩子时看到钢琴能够发出优美的声音而也想去学,但是苦于没有条件去学习而遗憾,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继承家长的梦想。但这么做换来的往往是孩子反感与厌恶。
方法二 适当地引导孩子
当孩子6岁左右时,家长就开始希望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特长,这已成为一种潮流受诸多家长追捧。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情况来看,这一年龄确实是培养兴趣和特长的黄金时期。由于这么大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得非常迅速,已经可以适应和接受一些技巧与技能方面的训练。
家长则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绘画这方面有天赋,可以问孩子想不想去学习,如果孩子是模棱两可的态度,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可以先试学几节课,孩子若是真喜欢的话,家长再给孩子定个长期计划,在计划实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问题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让孩子继续下去。
方法三 不要勉强孩子“当众表演”
如果在妈妈带着孩子出去游玩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朋友,妈妈就会让孩子叫阿姨,通常孩子都会叫的,但是叫过之后如果妈妈再要求一些别的事情,孩子很有可能就不愿意做了。比如“把纸巾给阿姨送过去”“和阿姨待一会儿,我妈妈一会儿就回来”等等。因为孩子会出于自我保护而对陌生的人感到恐惧,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所以家长不能用恐吓的态度去勉强孩子非要那么去做,这会对孩子的心灵上造成很大伤害。
如果孩子在哪一方面有特长的话,家长通常会要求孩子在亲戚朋友的面前展示才华,但这也要看孩子的心情。由于孩子还小,情绪并不稳定,所以常常会表现出来有时很愿意展示有时却不愿意展示的情况。当孩子不愿意的时候,家长要是勉强孩子非要去做的话,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厌恶这项特长。
教育心理小贴示
对于任何事情,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采取不鼓励、不禁止、不勉强的态度,给孩子权利让孩子自己选择。如果家长偏要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会让孩子因反感而反抗家长,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