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种好习惯按规则行动
成功必备
星星点灯
按规则行动,做行为规范的人,是每个少年儿童学会友好相处的基本原则。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考虑他人意愿,势必会造成极大的混乱,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
智海拾贝
按规则行动,做行为规范的人
丁丁放寒假了。姑姑把他接到家里和小表哥一块儿玩。姑姑家很大,丁丁和小表哥玩起了捉迷藏。玩了半天,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藏过了,还有哪里可利用呢?丁丁环顾四周,只有一扇门是关着的,丁丁知道那是姑姑的卧室。这间屋子他和表哥都没进去过,就藏这儿吧!丁丁轻轻地推开门溜了进去。姑姑正在里面看书,被丁丁吓了一跳。丁丁一下就钻到了床底下。表哥找来找去找不到,只好认输。他怎么也想不到丁丁竟然藏到了妈妈的卧室里,“我怎么没听见你敲门?”表哥奇怪地问。“敲门?我根本就没敲。在家里还敲什么门!”丁丁理直气壮地说。表哥不解地问:“你进爸爸妈妈的房间从来不敲门吗?”丁丁说:“自已家的人,没必要!”
丁丁的做法显然是不规范的,是不礼貌行为的表现。
另外,大家知道,乱翻东西也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习惯。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就翻爸爸妈妈的包。这是一个特点,一种好奇。因为,这时候的孩子社会文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所以还有情可原。但是孩子走入校门以后,再这样做就不对了,那就不是特点了,甚至比缺点还严重,是不懂礼貌的表现,是缺少道德修养的表现。
孩子最早接触的礼节是家庭礼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有些父母想:“在家里还那么客套,不把人累死!”其实即使在家里,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隐私权,也希望有自己的小小的空间。教育孩子尊重父母长辈是起码的道德准则,如让孩子与长辈说话必须称“您”等其他礼貌用语。另外,还要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别人的感受。这样,当他们进入学校学习或走上社会时,就不会因不懂礼貌而在许多事情上碰壁或者产生较强的不适应感。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而这些不好的和好的习惯,几乎都跟家庭教育有关。
再比如:过新年的时候,方芳和妈妈一起回姥姥家。方芳要求坐地铁去,她很久没坐地铁了。妈妈同意了。方芳非常高兴。地铁里人很多,车来了,他们站在门边。车门一开,有人就想往上冲,下车的人喊:“别挤,先下后上!”上下的人挤成一团。方芳有点害怕,紧紧抓住妈妈的手。好不容易上了车,方芳才喘了口气。没过多久,他们又该下车了,又是一通挤。下了车,方芳终于能放松了。
她开始东张西望,走到滚梯前,她发现在滚梯中央从上到下划了一条黄线,只见一个阿姨拿着喇叭喊:“请大家站在黄线的右侧,留出左边让有急事的人先走。”方芳赶快拉着妈妈站在了黄线右侧。可是还是有人站在了黄线左侧。出了地铁站口,妈妈问:“方芳,回家时还坐地铁吗?”方芳有点儿犹豫说:“要是大家不那么乱挤有多好!”
其实,不仅是乘滚梯,步行上下楼梯时也是如此。当你上下楼梯的时候,要尽可能地靠右行。这样,可以给有急事的人留出一条路来,让他们先走。而且,当每个人都能够遵守规则靠右行时,也是给了自己一种安全感,可以避免自己和他人相撞。深圳市某小学学生就是因为在上楼时不小心与其他下楼梯的同学相撞,滚到了楼梯下,结果使脾脏摔裂被切除,造成了五级伤残。
可见,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是利人又利己的良好习惯。
遵守公共秩序是公德心的体现,受益者是广大公众,也包括我们自己。做父母的首先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并抓住时机,如上述那样的场合,给孩子以活生生的教育。有人生怕孩子吃亏,上车非得抢个座儿给他。其实只要孩子在车厢里站稳,父母再拉着点儿,一般都没问题。上下滚梯站在右侧,是最基本的交通常识。
我们可以让孩子依此类推:上下楼梯要不要走在右侧?在人行道上要不要走在右侧?还有什么地方需要遵守公共秩序?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谁有好处?
孩子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定会很积极主动地遵守公共秩序,其主动自觉的行为,常常令我们大人自愧不如。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养成做事之前先了解规则的习惯,并自觉遵守有关规则,是儿童社会化的范式。
哲思连线
习惯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这种自动化的行为是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所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些不好的习惯。而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
目前,各个学校在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非常重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重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
我们认为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而这就是人格化习惯的三大原则。人格化习惯需要确立一系列具体指标,我们以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为例,从文明礼貌用语方面做了一个调查。
(一)调查情况
“言谈举止要礼貌得体,见到师长要主动打招呼,要使用敬语。”这些话对少年儿童来说,老师、家长在耳边不知重复过多少次,但该用到敬语的时候,少年儿童的表现却让人不太满意。
以下是对一所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调查采访时的情况。
“你都知道哪些礼貌用语?”班里所有的同学争着说出一长串“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劳驾”等礼貌用语。这些礼貌用语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如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知道平时应该使用敬语,但只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较好。
“上学路上见到老师你会主动打招呼吗?”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有的学生因为各种理由不愿意使用敬语,还有的学生甚至给老师起外号。
早上上课前我们看到,大多数学生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也有极少数学生远远见到老师就绕道走了。有的骑着车子飞驰而去;并不知道停下来向老师打招呼;有的学生低着头溜边快走;还有的学生等到老师叫到自己的名字时才说:“老师好”。
一位老师说:“学生跟老师打招呼也分类,有的学生只和认识的老师打招呼,他们见到认识的老师通常会主动上前问候,而遇到不给自己教课的老师就显得没那么礼貌了,即使这些老师迎面走过,他们也不一定会问好。有的学生只挑自己喜欢的老师问好,不喜欢的老师就装作没看见。”
“见到长辈你会不会使用敬语?”在调查当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表示知道应该主动向叔叔、阿姨问好。而有的学生表示不是不想打招呼,有时候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还有的学生认为对比较熟悉的长辈可以不用敬语、不打招呼。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青少年并不是不尊重所有的老师、家长。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最受孩子的欢迎,在他们心目中这些老师和自己的距离不大,他们了解自己关心的话题,所以,孩子愿意和这样的老师说知心话,当然也就很主动地和老师打招呼、问好。年龄相对较大的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多用传统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民主、平等地方法教育孩子,这就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日常生活中,青少年会表现出主动和年轻老师问好,碰到不喜欢的老师就装作没看见。
对孩子不懂得使用敬语,不愿意主动向老师问好,有关专家认为老师要转变教育方法。他们建议老师,“做孩子的朋友,不要以教育者自居,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相互沟通,了解学生的所学、所乐,尽量缩小你和学生之间的代沟。”
日常生活中使用敬语并不是一些青少年认为的迂腐形式、表面文章。事实上在形式的背后,体现的原则宗旨是——尊重他人。正如该校校长所说,对于如何使用敬语,学校曾经专门开班会演示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学校里的文明礼仪,如开课前全体起立说:“老师好!”下课对老师说“谢谢、再见”,遇到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老师、学校的客人如何打招呼等,老师会一一教给学生。
(二)学生观点
1.内疚心里
“不是我不想和老师打招呼,只是有点害怕老师。上回数学作业里的错题没有改,我怕老师见了会问我。我觉得尊敬老师不一定要说出来,不向老师问好不代表我不尊重老师。”读小学四年级的小文不好意思地说。
2.迁移心理
“虽然通常我都会主动向老师问好,但我觉得学习好了才是真正对老师的尊敬。如果考试考得不好,我就不太敢向老师打招呼。”小卫认为,见到老师打招呼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打招呼、不用敬语不代表不尊敬老师。
3.淡化心理
“有时和老师问好,老师好像没听见,要不就是点点头,有时好像也没有什么反应,所以就不那么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了。我也知道见到长辈要说‘您’,需要帮忙要说‘请’,表示感谢说‘谢谢’。但每天都重复这些话会很麻烦,而且和家长、同学这么熟,用敬语会显得很啰嗦。”这是小温的看法。
4.重视心理
“即使在家里,我也会说谢谢、再见,从小就养成习惯了。”这是班长小英的观点。
(三)规范行为
正确掌握和使用敬语、谦语,会给他人留下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印象。反之,用错敬语和谦语,除了让听者觉得不快以外,也会给人留下不拘小节、缺乏教养的印象。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主要有以下六种。
1.见面语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您好!”“很高兴认识您!”“请多指教。”“请多关照。”等。
2.感谢语
“谢谢!”“劳驾了!”“让您费心了。”“实在过意不去!”“拜托了。”“谢谢您的帮助。”等。
3.致歉语
“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请稍等。”“请多包涵”等。
4.回敬语
“别客气!”“不用谢!”“没关系!”“请不要放在心上。”等。
5.告别语
“再见!”“欢迎再来!”“祝您一路顺风!”“请再来。”等。
6.求助语
“请您(你)……”“劳驾!”“打搅了。”“麻烦您一下。”等。
这六条礼貌用语看似简单,但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学习、生活中青少年每天都需要使用这些敬语。见到学校的教职员工要鞠躬或者行见面礼;无论走路还是骑车见到老师都要停下来,主动上前问候打招呼;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更不能随便给同学起外号。
我们认为: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体现了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受教育程度。如果青少年不能学会尊重他人,将来就不能融入社会,也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和认可。
箴言点击
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培养良好的习惯,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二是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这两条尤其显得重要。
具体做法如下:
◆在学校,见到老师,要主动说一声“老师好”或“您好”,同时报以微笑;见到传达室的校工、学校的保洁人员、食堂的师傅也要面带微笑。
◆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在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时,要用微笑表示你的谅解。
◆微笑时,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这样才会显示出自己的诚意。
◆尊敬、爱护和关心老人,尊重外地人、有困难的人或残疾人,对他们有礼貌,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方便。
◆进入老师和父母的房间时,要先报告或敲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去。
◆如果需要赶时间,尽量不要妨碍别人,并对给你让路的人说“谢谢”。
◆规则并不是仅仅给人带来约束,还给人带来安全和方便。因此,我们还要自觉做到遵守家规、遵守班规、遵守校规、遵守交通秩序、遵守法律及各类规章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