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驾驭它,你就是强者

驾驭它,你就是强者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图)非定型性行为指的是非习惯性动作,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采取什么行动,主要靠意识支配,这种意识不是简单的训练产生的,而是靠长期的培养,靠道德的积累,靠思想教育。过去我们的教育受“左”的影响,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一讲 驾驭它,你就是强者——习惯·成长

本讲概要

★什么是习惯

★习惯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习惯是德育的中心

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习惯,习惯在成长过程中的地位。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因此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人就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例如,孩子早晨刷牙,如果是家长提醒他才去刷,这种刷牙只能叫行为,不叫习惯;如果孩子起床后连想都没想,自动地拿起牙刷去刷牙,假如不刷他就感到嘴里特别别扭,这种刷牙就叫习惯了。

小建议

从小事做起,逐步养成自己的良好习惯。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人的行为,从方向上可分为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定型性行为和非定型性行为。(如图)

img1

非定型性行为指的是非习惯性动作,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采取什么行动,主要靠意识支配,这种意识不是简单的训练产生的,而是靠长期的培养,靠道德的积累,靠思想教育。

定型性行为指的是习惯动作,是靠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养成的。它是完善人格不可缺少的,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

研究中我们发现,少年儿童行为水平一般分为三个档次:最低档次是不自觉行为,它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第二档次是较自觉行为,它不需要外部监督,但还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最高档次是自动性行为,它既不需要外部监督和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一种定型动作——习惯。如图:

img2

我们在教育中必须努力提高学生行为水平的档次,最后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能不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品德结构一般来说由四部分构成。如图:

img3

德育过程,也是使品德成分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互相依赖、互相作用、共同发展。但它又是一个有序的和逐步深化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道德习惯是最终的结果。

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我们品德教育的结果,它在德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认知而没有行为习惯是不完全的教育。过去我们的教育受“左”的影响,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只进行了认知教育,其弊病就是知行脱节,学生们可以高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却不懂得应该尊敬父母。所以,光说不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德育,起码不是完善的德育。

金玉良言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是指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地位而言。它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抓紧行为习惯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可以说,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中心,而德育的中心是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什么高水平的家庭教育。

你至少可以知道

习惯是人的一种定型性行为,具有相对稳定性、自动性

学生的良好习惯应从小事抓起,从现在抓起

真正的德育应该渗透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