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远离压力,好像婴儿般自在——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讲概要
★科学用脑对学习习惯的促进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1 科学用脑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特别是关于脑的认识日益深入。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如认识的产生、情感的表达、意志行动的触发、学习任务的完成,无不依赖于大脑。
成人脑的重量一般为1400克到1500克左右,而12岁的人,其脑重就已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平。从大脑的发育方面来看,12岁以后就已近于成熟。
人脑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功能也高度分化和精细。大脑可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近年来的研究发明:左半球主要用于逻辑的抽象思维,如数字运算、哲学推理等;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如绘画、音乐欣赏等。大脑的两个半球活动与人躯体方位的对应关系是相互交叉的,即左半球主管右半身,右半球主管左半身。如果你是一个长于用右手的人,你的优势半球为左半脑;如果你是一个左撇子,那你的优势半球一定为右半脑。
无论是左半球,还是右半球,都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大区域,运动觉、皮肤觉、听觉和视觉的神经细胞分别集中在这些区域。
揭示大脑的奥秘,认识大脑的机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大脑的潜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其意义有三:
中学生的大脑已基本发育成熟,成人大脑能够从事的活动,我们也能够从事;成人能学会的一切,我们也能学会。
要善于挖掘大脑的潜能。无论你是优于右手,还是长于左手,你对大脑能量的使用最多也只是一半,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同时挖掘两个半球的潜能。这不仅是要学会“左右开弓”,同时也要使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培养。据有关研究表明,人脑能量的利用最多不过是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潜能未被人们开发和利用。
要学会保护大脑。马克思就很善于用脑,每当他因写作而感到疲劳时,就演算几道数学题,或朗诵一段小诗,这样做可使大脑皮层几个区域间的活动,在交替进行中得到休息。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把数学、语文、物理、历史、化学、地理、政治、生物、外语等课程,按学科性质交叉安排课表,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后的自学及复习过程中,我们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把不同性质的课程交叉学习,使大脑始终保持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方法2 战胜疲劳法
戴尔·卡耐基在《卡耐基人际关系手册》中提出:只是劳心的工作,并不会让你感到疲倦。这话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可事实会使你折服。
几年前,科学家就为研究疲劳付出了努力,其结果令人惊奇,他们发现正在从事研究的科学家脑部血液中没有一点“疲劳毒素”,如果从正在劳动着的工人血管中抽取血液进行化验的话,就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导致疲劳的“疲劳毒素”。
小建议
身心放松,愉快学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劳心者的疲劳呢?英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哈德菲认为:大部分疲倦原因来自精神方面,真正因生理消耗而产生的疲劳是很少的。美国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布雷尔则更加肯定地说:“健康状况良好而常坐着工作的人,他们的疲倦百分之百由于心理因素,或是我们所谓的情绪因素。”
消极的情绪导致了肌体的紧张,而紧张就能使你产生疲劳。为此,卡耐基告诫人们:记住,紧绷得肌肉本身就在工作。所以,要放松自己,节省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放松自己,如何放松呢?这就是要你在学习过程中不要紧皱眉头、绷直肌肉,使自己在无压力的轻松愉快中去学习,用卡耐基的话说:“远离压力,好像婴儿般自在。”卡氏为了随时地提醒自己,在办公桌上特地放了一只旧袜子,好让自己像旧袜子一样放松。
以上观点是不是完全正确,这可不必追究,但他所提出的皱着眉头、绷紧肩膀,这种肌肉活动与学习效果的提高毫无关系的断言,不无道理。
方法3 处处留心法
涓涓之水可以汇成江河湖海,区区沙土可以垒成山塬峻岭,点点知识可以积成高深学问。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被人誉为大文豪,他公开自己多产的秘密是“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把读书和谈话时遇到的一切生动素材和语言,随时记录下来。
我国宋代诗人梅圣俞平时留心收集资料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他每每外出,随身总是携着一个布袋,将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写在纸条上,装入布袋之中。
同学们正处在长知识的大好时期,只有处处留心,事事在意,才能积一点一滴的知识成大学问。在平时,我们不妨也带一支笔,一个小本子,随时将自己听到或看到的好语言好词句记录下来,养成处处留心、事事在意的好习惯。
方法4 勤于思考法
学贵在于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殆”,“形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一个人如果只重视知识的得到,而不重视分析和思考,即使学到了知识,也只不过是死的无用的知识。有人把知识比作粮食,把思维比作磨面机,粮食只有通过磨面机的加工才能食用,知识只有经过思维的提炼,才能成为活的有用的知识。
金玉良言
形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
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懒于思考,纯粹依赖于教师,上课不动脑筋思考,而要求教师讲得很细,把知识嚼碎,喂在口里;课后也不复习,做作业仿照例题,或者照抄他人的作业了事,这样做是害了自己。
同学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不论学什么,看什么书,都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要去思考,首先要提出问题。也许有的同学会问:“没有问题思考什么呢?”如果真是这样,那恰恰说明了你是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南宋学者吕祖谦就很有体会地说:“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通,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把自己成功的原因归之为:“思考、思考、再思考”。
方法5 疑问法
俗话说:“问是学之师,知之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通,许多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无所知,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一定什么事都比别人知道得多。孔子被人推为博学的圣人,然而,他的学生樊迟问如何种菜?如何种田?他也只能以“我不如老圃(种菜的人)”,“我不如老农”来做答。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常人乎?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不问。
小建议
提出疑问是学习的开始,解决是学习的目的。
学习最为重要的是提出疑问,疑问就是明白的开始。
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一次在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座谈时指出:“为什么理论物理领域做出贡献的大都是年轻人呢?就是因为他们敢于怀疑,敢问。”他还强调说:“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要敢于提出问题。”
设问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有些疑问,通过我们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就能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单凭我们自己的努力并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问才能求其通。
有的学生有了疑问不愿意请教老师和同学,怕被别人讥笑瞧不起,总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往往会钻牛角尖,浪费精力和浪费时间,疑问也解决不了。
我们不主张那种有问题不去思考,只依赖别人给予解决的人,也反对那些有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又不愿去请教别人的人。
请教别人解决问题不要怕别人耻笑,要知道,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各自的优缺点不同。大家在一起要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方法6 盈科而后进法
古语劝道:“盈科而后进”。其意思是说,在学习上只有对前一个问题彻底弄懂了,才能转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学习可掺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养成扎扎实实的学风,无论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要细心对待,毫不含糊。特别是中学生所学知识,都是一定知识系列中的基础部分,如果我们对学习马虎了事,只知其皮毛的话,那我们的学习就如同基石不牢的高楼大厦一样,天长日久,必会倾塌。
怎样才能获得稳固扎实的知识基础呢?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养成扎扎实实的学风,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要一丝不苟
一丝不苟是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不能放过任何一点一知半解的东西。我国青年数学家杨乐、张广厚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深受熊庆来和庄圻泰两位教授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精神影响的结果,有时候他们的论文写20页,可两位教授提出的意见就达10页之多。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养成严肃认真的态度,就不能很好学习、掌握各种基础知识。
◆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寻根问底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停留于表面现象的认识,那无论如何也不能获得有用的知识。想要寻根问底,就必须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要严要求
严要求就是要对所学知识精益求精,决不能抱有丝毫的“差不多”的思想。有些同学在学习中不求甚解,像蜻蜓点水一样浅尝辄止。如长期下去,就会积“小差”成“大差”,难以弥补,以致学习掉队。
方法7 惜时法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之宝贵,是因为人的生命在时间上是一个有限的常数,个体的活动无一不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一般来说,成绩的大小与利用时间的多少密切相关。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
宋应星写《天工开物》花了20年;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3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
顾炎武写《日知录》花了30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花了36年;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
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
要学有成,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鲁迅先生就把时间当作“性命”,他说:“时间就是性命”,“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反之,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即延长了人的生命。”我国古代就有“夏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的传说。
时间是宝贵的,但又是无情的。它对任何人既不偏爱,又不吝啬,每天给予人的都是24小时,不多一分,也不少一秒。任何人都拥有时间,而且是同样的时间。要学会珍惜时间,利用时间。
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里是极其短暂的,要利用短暂的人生,学会更多的知识,为祖国、为人类多做一些事。
时间诚可贵,有金不能求。珍惜它吧——构成你生命的时间!
你至少可以知道
到中学阶段,孩子的大脑已基本发育成熟
大脑潜力很大,未开发的占90%以上
疲劳产生于情绪和心理
勤于思考进步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