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只顾攀登不为高——爱好:人生最好的“课堂”
本讲概要
★爱好是信息最丰富的“课堂”
★成才的阶梯
★爱好的适当转换
兴趣的集中表现是爱好,爱好是兴趣的积极活动倾向,有了爱好才能使得人们在探索过程中坚持主动探索、长期探索。生物进化论创始人、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不仅科学探索离不开爱好,干任何事业也都离不开爱好。爱因斯坦说:“只有‘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出巨匠。”爱好也能促使没有条件系统学习的人进行不懈的自觉的学习,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信息的“课堂”
心理学认为,爱好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由于浓厚兴趣而导致的一种积极活动的倾向和表现。它是好奇心、求知欲的进一步发展。
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只不过是爱好的对象、内容、范围、深浅、效能不同罢了。如有的人喜欢看小说,有的人喜欢写诗;有的人爱好打球,有的人爱好游泳;有的人偏爱捕捉昆虫、制作标本,有的人偏爱作数学、物理难题;有的人乐于旅游,有的人乐于调查;有的人被卷入“出国热”,有的人被卷入“从商热”……单就阅读的爱好内容来说,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有的人最喜爱阅读文艺书籍,有的人偏爱阅读生物方面的书籍,有的人偏爱阅读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从程度上看,有的人对阅读只是喜爱,有的人达到了热爱,有的人则达到了酷爱,更有的人已经入迷。从效能方面来说,有的人阅读是为了猎奇,或者为了寻求刺激;有的人是为了获得知识,或者为了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精神境界,或者为了能促进创造。总之,人们一旦有了爱好,就不满足于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在爱好的领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有了爱好,一般说,就有了刻苦学习的自觉性,在所爱好的活动方面就有了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爱好,促使人们急切地去了解自己想要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促使人们千方百计地去弄清楚感兴趣的事物的任何复杂方面;促使人们不仅在感兴趣的事物方面获得丰富得多的知识、技能,而且能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造。正因为如此,爱好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都是一种持久的教育因素,是一个受益无穷的大“课堂”。
金玉良言
凡是想成大事的人,当然绝不是坐井观天者,也不是鼠目寸光者。
爱好是信息最丰富的“课堂”,是无围墙的“学校”。人们在爱好中获得的信息比在非爱好中获得的信息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更快、更丰富。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里,有明确方向的广泛爱好,必将冲出课堂,冲出学校,使自己掌握更多、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知识,发展高适应性的智慧和才能。
物理学家钱三强曾经强调指出:“青少年时期学校老师教给的系统知识,对人的一生来讲是很重要的,但还只是你的全部知识的很小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得,主要还是靠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自己抓来的。”这充分说明,学校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迎接科技挑战、适应社会来说,是很不够的。而爱好则是每个人终生学习和奋斗的最好“课堂”,信息最丰富的“课堂”。
成才之路的阶梯
通常说爱好有五部曲:由初选,到喜爱,到热爱,到酷爱,到入迷。其实,爱好还有一部曲,叫“不迷”,这是成才的最高层阶梯。
凡是想成大事的人,当然绝不是坐井观天者,也不是鼠目寸光者,是泛指高瞻远瞩者。当然他们事业的目标是一种有层次的追求。这种进行不懈的追求的人,也是沉浸到爱好中的人。
“只顾攀登不问高”,这是沉浸在爱好中的第一个特点。攀登不问高,成才有阶梯;爱好分六步,初选到不迷。通常,旅游登山的人,总要问:“已上了多高?”“山还有多高?”但沉浸在爱好中的人,就不管这些,他们总是一个劲地拾级而上。沉浸在爱好之中,有一股迷劲的人,必定会有所成就。“入迷”,这是成功的一大诀窍。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有这个特点,科学家们在这方面的戏剧性小故事很多,如为了事业忘记结婚大喜日子,忘记吃饭,忘记自己,睡觉不脱靴,将点心蘸墨水吃……大有人在。在名人、伟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反常的怪现象,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吧!大科学家居里在工作中也总是有一股子迷劲,他把自己形象地比喻为“嗡嗡作响的陀螺”,意思是说,“当我像嗡嗡作响的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时,就自然排除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抵抗着外界的压力。”正因为他热爱自己的事业,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对事业迷得发疯,能排除一切干扰,所以他在和他夫人一起提炼镭的日子里,迎来了镭的闪光。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对读书着魔入迷的人作了肯定的评价:“书痴者文必工”。如果把这种沉浸在爱好之入迷的精神推广开去,那就是对事业有一股迷劲的人必有成就。
想象空间
如果你拥有很多爱好,生活会变得怎么样呢?
“‘不迷’又比‘入迷’高”。这是沉浸在爱好中的人的又一重要特点。如达尔文迷于自然科学,但是他对前人的谬论和《圣经》不迷,因而他能创立进化论。又如牛顿没有被权威所吓倒,而且自信自己“站到巨人的肩上”,他迷于自然科学,但不迷信权威,因而他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物理学家法拉第说过:“自然哲学家是这样一种人:他愿意倾听每一种意见,却下决心自己判断。他应当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对某一假说有偏爱,不属于任何学派,在学术上不盲从大师。他应该重事不重人,真理应当是他的首要目标。如果有了这些品质,再加上勤勉,那么他确实可以有希望走进自然的圣殿。”每个青少年应该确信:无论做任何事,只有“不迷”,才能走进自由的圣殿,达到理想的境界。
爱好的转换
人的爱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实践中,由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发展而成的。它又是可以在主客观相互作用中进行适当转换的。
通常,爱好的转换都有某些必然性,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由于责任感驱使爱好的自觉转换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的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上的考虑》一文中说:“每个人都希望占据最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位,认真考虑这个选择,这是一个人开始踏上自己生活道路时的首要责任。”而“我们并不总是能选择我们自己认为合适的职业。”但是,他认为“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最重要的是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他接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够为人民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重要提示
要善于认识自己,主动选择自己的爱好!
伟大的马克思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也有很平常的多方面的爱好,他喜欢散步、下棋、击剑、登山、划船,还喜欢数学和训练记忆,更喜欢写诗。可是,后来责任感驱使他自觉地转换了自己的爱好。他17岁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上的考虑》这一代表作,就标志着马克思由于责任感自觉地果断地选定了为全人类服务这个高尚的职业。而当他一旦选定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一旦选定了自己至高无上的职业,从17岁直到65岁,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忠实于这个理想和目标,始终迷恋于这个职业,向他所爱好的为全人类服务这个至高无上的职业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全部的爱。
又如鲁迅先生最早的爱好是学医,但是当他看到挽救中国的命运、使中国繁荣昌盛的当务之急在于唤醒民众、医治中国人民心灵的创伤时,由于责任感的驱使,毅然地转到了文学艺术领域,走上了促使文学革命的道路。最后,鲁迅先生终于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闯将,新文化的旗手。
◆为了发挥优势,主动调节爱好
有的人善于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自己的智力结构、知识结构以及自己的生理特点和性格、气质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主动调整自己的爱好。
如杨振宁博士发现自己缺乏做实验的特殊能力,而自己最有发展潜力的是理论物理时,便决心放弃实验工作,把理论物理作为自己科研发展的方向,经过努力,终于在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
又如物理学家丁肇中在上高中时本来偏爱中国历史,但是,当他权衡自己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后,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历史学中比自然科学中会难以寻求真理,更难成才。于是,便果断地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中国历史,专攻物理学领域,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造成爱好的转换
学生都有美好的职业理想,不少人还能刻苦自励,为实现美好的职业理想而努力。然而,由于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种种原因使得自己的职业理想无法实现。这时,就要求我们善于根据情势的变化,对自己的职业理想进行慎重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现实环境条件,在新的职业中培养起新的爱好、创造出新的业绩。
门捷列夫就是在新的环境中能依赖客观环境的影响和情势的变化,及时进行爱好的转换的一个典型。他在中学时酷爱数学、物理,也十分喜爱地理。后来,在彼得堡师院学习时,一位著名化学老师的指导强有力地吸引了他,在科研工作方面很快地培养起他的创造精神和独创能力,使他的爱好从此向化学领域迅速转换。他不但在22岁时登上了彼得堡大学的化学讲坛,而且在1869年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
你至少可以知道
爱好分六步,初选到喜爱,到热爱,到酷爱,到入迷,还有一步叫“不迷”
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主动调整自己的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