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慧在人的手尖上

智慧在人的手尖上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她从小就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心灵手巧,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动手,也促进了她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近些年来,生理学、心理学家研究发明,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从动手操作上分析,动手操作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一种重要因素。我们万万不能再去死读书了,应该在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上下番功夫。在动手做方面也是这样。

第五讲 智慧在人的手尖上——敢于动手,促进创造力

本讲概要

★敢于动手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重视动手能力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

上海市江苏路第五小学裘苑同学,从四年级时就开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曾有“迷踪棋”、“医用输液报警器”等40多项小发明获得成功,曾获得“少年爱迪生”、“未来建设者”等殊荣。她为什么这样小的年龄就取得那么多的发明成功呢?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她从小就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心灵手巧,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她在一篇题为《我是怎样搞小发明的》文章中说:

“我从小爱好美术,也爱搞小制作。空闲时常用零星布料、丝绒、纸板、瓶盖、废塑料片、蛤蜊壳等做洋娃娃、香袋、宫灯、包、花篮、金鱼、玩具汽车之类东西,做好后再美化。玩自己制作的玩具比买现成的玩具有兴趣。我做过的东西很多,但几乎没有相同的,因为我不喜欢重复。即使同样的作品,重新做时,在材料上、式样上、功能或图案上总要做些改进,这样,作品就有新鲜感,做起来也不觉得乏味。同时,对开发智力也有一定好处,因为要改进就得动脑筋,‘改进’里面会有创新的因素,改进得越多,创新的成份也就越多。要是一个东西被‘改进’得面目皆非,而其功能、效果会更好,这样‘改进’的结果,不就成了一项发明了吗?”

从裘苑这段话可以看出,她爱动脑筋,动手能力很强。动手,也促进了她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翻开科学家的历史,追溯他们成长的道路,我们也会惊奇地发现,他们能在科学发明创造上获得成功,与他们从小就愿意动脑、动手有密切关系。瓦特从小喜欢各种机构,装了拆,拆了装,每天“动手”,后来终于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从小喜欢观察老鹰怎样飞行,自己动手制作风筝,后来终于发明了飞机。

小建议

从小就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做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

方法1 动手法

从生理机制上看。近些年来,生理学、心理学家研究发明,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从人类的进化来看,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创造了人的手,手的发展又改造了人的大脑。人手、脑并用,才得以从事其他任何动物无法进行的复杂的工作。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医学博士中修三指出:“如果想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使他锻炼手指活动,由于手指的活动,而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能促使全部智能得以提高。”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大脑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最有创造力的区域,它们是由于抽象思维过程和两手的细致而富于智慧的劳动结合,才获得生命力的。”我们不是常说聪明的人“心灵手巧”吗?这里把“手巧”与“心灵”紧密地连在一起,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动手操作上分析,动手操作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一种重要因素。搞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科学研究,只是在脑子里构想是不行的。如果不亲手去搞实验,再好的科学设想也不能够得以检验,也不能转化成科技成果。如物理学家和化家搞实验,生理学家做解剖,都需要较为精细复杂的操作能力。而脑、手并用则越用越巧,越不用越笨拙。

另外,从裘苑同学的研究中看出,她往往是一边想,一边做;一边做,一边想。只要动手去做,马上就会看出想法是否符合实际。同时,在做的过程中修正、补充原来的想法,以致产生新的创造性设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动手的过程也是想的过程。

杨振宁博士在接受我国《儿童时代》记者采访时说:

“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才是好学生。创造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在美国,最好的中学和大学招新生的时候,都有一项关于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特殊评定,要是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不突出,但他曾经组织过一次精彩晚会,做过一个有用的小发明,那就能录取,而且成功希望很大。在中国就不一样,分数第一,这不好。”

杨博士的话是语重心长,很值得同学们思考的。我们万万不能再去死读书了,应该在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上下番功夫。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智慧在人的指尖上。”当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许多发明就可能在你的手中创造出来。

名人名言

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才是好学生。

——杨振宁

方法2 勤能补拙法

中国有句成语叫“勤能补拙”,意思是说尽管笨拙,只要勤奋,也能取得同聪明人一样的效果。勤奋能弥补自己的笨拙。在动手做方面也是这样。勤就是多做,做得多,就能掌握制作的技巧,就能使手变得灵巧。

做得多不光是指数量多,另外还指品种多,如种植、养殖、实验、制作(光学、电学、船航车模等)、制图。指导孩子多方面地做,使他能掌握各个门类的知识和技能、技巧。

方法3 求新法

学习是为了创造。孩子参加科技制作和劳动技术制作时,先要学会技术,学会制作。在学会了以后,就应该动一番脑筋。有所创造,有所改进,使作品具有新颖性。

学习是一种摹仿活动,照着样子做,从中掌握所要学习的技术和技能,但要指导孩子不能老是摹仿,要自己创造。创造就要讲究新颖性,要新鲜,不陈旧,要与众不同,要别出心裁。所以,新颖不新颖就是检验一个人有没有创造性的标志。

方法4 精品法

现在全国都在抓产品质量,许多城市都开辟了“精品商厦”、“精品屋”,大家都喜欢使用设计构思巧妙、制造工艺精细、材料考究的好商品,谁愿意使用伪劣商品呢?因此,在进行课外制作活动时,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做得好。所谓好就是指制作精细,棱是棱,角是角,不马虎,不潦草,做工好;二是指材料选得好,选得恰当,红是红,绿是绿,软是软,硬是硬;三是指构思,结构精巧,不是那种一碰就倒,一用就坏的东西。

方法5 拆装法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童年时代,都有一个爱好——拆东西。把东西拆开来看看,里边究竟有什么?怎么会动的?怎么会发出声音的?怎么会有光的?他们从拆东西来研究结构,了解原理,学习和掌握科学和识。

因此,我们说拆东西不是坏事。但是,拆了东西能照原样装起来,才算好事;拆了东西,明白了结构和原理,从而能运用这些结构或原理,再创造发明出一种新东西来,那才算真正学到了家,才算真正有了本事。

拆东西要从结构比较简单的拆起,如圆珠笔,伸缩式圆珠笔、双色圆珠笔、拉线开关、坏的电子手表……

拆东西时,桌子上最好能铺张白纸。极细小的东西,最好放在小瓶盖或小纸盒里,以免丢失。白纸上从近到远编好号,把拆下来的东西,根据先后顺序放在相应的号码下。装配的时候可以依次地从远号到近号,不会弄乱。

拆东西时还要用相配的工具,如小刀、小剪子、螺丝批、小锥子、镊子等。

拆东西时,手法要轻巧,不要用死劲硬拉硬扳,要先观察,后动手,并要用心记住某部分的结构,不要等装配时忘了原来结构,而变成一堆零件。

你至少可以知道

勤动手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

小 作 品

水开报警器

说明:

把水壶盖顶上的顶嘴旋下来,按着壶顶口大小削一块软木塞。找一只金属哨子,照着哨嘴的大小,在软木塞上开条槽,把哨嘴插入槽里,水开冒气,哨子便会响起来。

img6

拉不掉的抽屉

说明:

img7

在抽屉的后面及桌子里头各钉根小钉子,拴好一根比抽屉短一点的细绳。这样,抽屉拉到一定位置,由于受到细绳的牵制,就不会掉到地上了。

自动小船

说明:

img8

用塑料纸做一只小船,在船尾的左右边都涂上一些圆珠笔油墨,把它放在水面上就能自动航行了。

这是因为油墨发生的张力而推动小船前进。

img9

说明:

用一个椭圆形的罐头盒作船身。在它上面用铁片支起一个细长的罐头盒,要设法把这个罐头盒封闭起来,只在后面的上部留一个小孔。玩时先在上面的罐头盒里放进少量的水,然后,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罐头下烧。罐中的水被加热变成蒸汽就从小孔中喷出来,喷气的反作用便推动着小船在水中前进了。

会排队的天鹅群

说明:

img10

用包装用的硬泡沫塑料做成天鹅模型,放在水上不会沉下去。在它们前后都插上磁针(用缝衣针在磁铁上蹭几下做成磁针),再拿一根大磁针在前面引导第一只天鹅,这样由于磁针首尾相吸,天鹅模型就会排队跟着游动了。

会跳的青蛙

说明:

会跳的青蛙的制作过程如下:

(1)制作电磁铁:在5cm长的铁钉上,包几层薄纸,用26—30号漆包线,或线径为0.4~0.5毫米的塑料电线,在上面整齐地绕8层,每层之间都用2~3层薄纸隔开,见图(1)。再用胶布包好,把它固定在要板上。

(2)做跳蛙:在图画纸上画好青蛙,剪下来,背对背地粘牢。下边向两侧折起,粘在圆形磁铁上。磁铁的直径约10毫米,厚约6毫米,见图(2)。

(3)把做好的青蛙,放在塑料垫板上,拿垫板贴近电磁铁顶端。这时,接通交流电源,青蛙立即跳跃起来,见图(3)。

img11

青蛙为什么会跳呢?这是因为交流电通过电磁铁的线圈时,电磁铁产生的两个磁极,上下来回变,对上面的圆形磁铁,一会儿是同极相斥,一会儿又是异极相吸。因此,青蛙便跳个不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