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13:5以内的加法
| 课堂撷段 |
……
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的?
生1:4+1=5。
生2:4和1组成5。
师: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无人举手)
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
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
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
生3:(脱口而出)用加法。
(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要求学生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讨论)
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
生4:用加法。
(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5:心里想的。
生6: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5?
生7:4和1组成5。
生8: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
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
生8:先数4。
师:再数几?
生8:再数5。
……
【课后随笔】
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过幼儿园教育,都学过10以内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幼儿园往往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教师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以内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5以内的加减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体现教学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