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20:平行线(三)
| 课堂撷段 |
……
(教师画了两条平行线被任意的第三条直线所截。)
师:当a∥b时,被任意的第三条直线c所截时,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利用量角器等工具解决,在小组活动后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生1:我们组通过量角再比较,量得∠1与∠5都为50°,∠4与∠8都为130°,∠2与∠6都为130°,∠3与∠7都为50°,同时发现∠3=∠5=50°,∠4=∠6=130°,∠3+∠6=180°,∠4+∠5=180°,得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师:很不错!其他小组还有别的补充吗?
生2:我们组任意画了一条直线c,量得的角度与前组有所不同,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认同这两组的观点吗?
全体学生:认同。
师: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很有用的结论,但老师还是想问有没有小组用别的方法得出这个特征?
生3:有,我们组只量∠1=55°,就可以得到∠2=125°、∠3=55°、∠4=125°、∠5=55°、∠6=125°、∠7=55°、∠8=125°,也能得出那个结论。
师:不错!把本组的实验情况讲述得很清楚,不知同学们是否认同?
生4:不对,你们怎么得到∠5=55°的呢?
【课中赏析】
这个学生的问题让教师感到意外,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直接否定他,调控课堂,按计划进行。但新理念的课堂不允许这样做。教师认真倾听了学生的发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展现自己认知思维,教师很好地控制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得到了保护,课堂营造的探究氛围使教学活动进入了高潮。
生3:同位角相等嘛,∠5=∠1=55°。
师:应该表扬刚才那位同学在探索过程中的坚定立场。他提醒我们只量一个角,探究不能成功。
生5:只需量出∠1与∠5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邻角互补,可求其他的角,即可比较大小,找出关系了。
生6:我们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只要剪下∠1再与其他角比较,可以发现同样的结论。(上台演示,讲解发现过程)
(学生鼓掌)
师:真不错。我们应该为这位同学的新做法而高兴。
生7:剪角太麻烦,用圆规比较角的大小很方便。(上台演示,讲解发现过程)
(学生热烈鼓掌)
师:真了不起,探索的道路千条万条,勤思出智慧。
……
【课后随笔】
◎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想、画图、操作、验证,多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新理念的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挑起争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做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本课的最大亮点。与平行线(一)及平行线(二)相比较,本课例的问题情境创设更能开发学生智力,值得倡导。创设情景,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让给学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事,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只是一个组织和引导者,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放手让学生操作、比较、争论、分析、归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