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亲提问女儿的问题

父亲提问女儿的问题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希望要等他来救的孩子,肯定会想起这句话。看投影,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父亲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从而让学生消化、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课堂教学中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将问题创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例41:地震中的父与子

| 课堂撷段 |

……

师: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情?

生:课文写了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在废墟里挖自己的儿子,终于救出孩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

师: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的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课中赏析】

为了寻找阅读课文的突破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这样还可以训练学件的概括能力,强化对语言的积累。

师:请同学们熟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师:“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父亲记得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孩子说过的话很算数。

生2:父亲想到这句话,他知道孩子也会想到的,这是孩子对他的信任。希望要等他来救的孩子,肯定会想起这句话。

生3:父亲记住了这句话,也做到了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是说到做到的好父亲。

师:对,这是一位说到做到的好父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亲人之间就要有这样的责任感,“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父亲的眼神里,你们看到他在想什么?

生4:着急。

生5:渴望。

生6:恳求。

生7:为了儿子,他没有失去信心,他要实现对儿子的诺言。

师:对,为了孩子,为了自己的诺言、责任,多么动人的亲情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师:作者把时间罗列出来,有什么用意?

生8:我认为作者是要让我们明白父亲为救孩子,做了很大的努力,坚持不懈。

生9:我觉得把时间罗列出来,会让读者更感动。我就在读这段话时感动得不得了。

生10:作者这样写突出父亲对孩子的坚定的心,那种浓厚的亲情,即使时间更长,他也是不会放弃的。

生11:作者罗列时间突出表现了父亲的不眠不休,他不吃不喝,双手被瓦砾和倒塌的东西弄伤了,都血肉模糊了,多么感人,我觉得他很坚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师:说得真好啊,正是这种亲情的召唤,责任的驱使,他竟然不眠不休,不吃不喝!整整38个小时!看投影,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课中赏析】

读懂,不但要读懂这些句子的含义、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父亲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从而让学生消化、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师:“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师:孩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生12:因为孩子对父亲的信任。

生13:我想平时他们父子俩都是这样互相信任的,决不会不守诺言,因为这样他儿子才相信,在坚持38小时后,父亲还会来救他。

师: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园,还是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无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4:阿曼达很伟大!在危险面前他想到的是同学的安危,而不是自己。

生15:我也觉得他很了不起,这样的情况下他对别人的关心胜于自己。

生16:父亲来了,阿曼达对生存更加充满信心。

师: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

【课后随笔】

课堂教学中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一些灵感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的。通过提问,学生-讨一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处于“心求诵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导、善于创设。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教师提问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方式都可以采用,让学生发挥联想。教师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将问题创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