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口才的含义和作用
一、口才的含义
“口才”就是在社会交际中具有说话、交谈、论辩、讲课、讲演等方面的口头表达的才能,它是一个人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表现。世界上能说话的人很多,但有口才,会说话的人却不多。口才好,讲起话来有声有色,每每能够获得好的效果,演讲起来也能够吸引听众。一般人认为,口才就是在社会交际中具有说话、辩论、演讲等方面的才能。然而,对于寻求训练口才的途径来说,这样一种笼统的解释,是很不够的。
口才,也可以说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力求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见解和感情,以期充分发挥交际功能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要对“口才”这一概念作更为具体更为全面的了解,必须从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全方位,检视说话才能所表现在各个方面的能力,由此便可概括出“口才”的全部含义。
从人们的语言交际实践看,口才主要表现为说话的六种才能,或者六种能力,即说明能力、吸引能力、说服能力、感人能力、创造能力和控制能力。
(一)说明能力
说明能力,即把话说得准确明白的能力。一般人认为,口才就是说话表达能力,能把自己心里想的说出来。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实,说话能把意思讲准确、讲明白,使听者一听了然,也不是很容易的。如有的人手很巧,有技术,但不见得说得出来。有的科学家很有学问,写过不少专著,但一上课,人家就打瞌睡,这就是说话表达能力不行。
(二)吸引能力
吸引能力,即通过说话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住的能力。也就是吸引周围的人倾听自己说话,使之愿意听,听得进,并有所乐、有所得。提起曹雪芹,人们自然会想到他十年心血创作的《红楼梦》家喻户晓、风靡世界。其实,曹雪芹不仅有文才,还有口才,他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很有吸引力,经常使聆听者忘记疲倦。教师语言要亦谐亦庄,风趣幽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且听得进,在欢快的气氛中领会知识的内涵。如果人家不愿意听,听不进去,那说明力再强,说得再清楚,也没有用。有人很爱讲话,话匣子一打开就止不住,别人不想听又碍于情面不好走,这种人就不算有口才。
(三)说服能力
说服能力,即说话使人听得心悦诚服的能力。口才很好的人,并不一定讲得很多,妙就妙在他了解别人想法,对症下药,三言两语就能使人折服。说服力要求言语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若无目的性的漫无边际地讲话,是浪费别人时间,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例】20世纪80年代某大学一些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见,该校领导便请来了马玉祥与大学生对话。马玉祥,这位被魏巍写在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冒火抢救朝鲜儿童的那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他转业到地方默默地工作了30年,一直是普通一“兵”。他的话语不多,然切中问题的答案,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现引两组问答:
问:“您回到地方这些年,默默无闻地工作和生活,您从来没有想到过您是英雄吗?”
答:“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也就心满意足了!”(掌声)
问:“您是50年代青年,我们是80年代青年;两代青年在气质、品格等方面有许多差别,您喜欢哪一代青年?”
答:“50年代青年有点‘傻’,80年代青年有点‘尖’,还是两代搀和搀和好!”(掌声)
多么谦逊的品格!多么质朴的语言!体现出“兵”的高尚的人生价值。
又如在现实生活中,第三者插足的现象屡屡发生。往往是有些女性充当第三者,同时又是受害者。对于既有家庭,又充当婚外恋者,单位领导做其工作应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若是工作方法简单,就不能感动人,启发人说服时可讲:“同志,我们美好的爱情就像一瓶陈年的老酒,时间经历越长,它就越香甜,请珍惜你的爱吧!别让这瓶美酒‘跑’封,否则你就要品尝这杯苦涩的酒,那么就会欲饮不能,欲吐不忍。”这样的话切中要害,是建立在科学的坚定的哲理基础上,这称得上有口才。
(四)感人能力
感人能力,即用语言感动人的能力。也就是要求讲话人以自己的激情感动听者,获得以情动人的效应。如果讲话者的感情平淡,语言平乏,其结果必然感动不了听众。
【例】江西省粮食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郑小恒在《我们的使命——开拓》中说:“中国南极考察队乘坐‘向阳红’十号万吨巨轮历时4个月,行程4万里,横跨半个地球,冲破大西洋的惊涛骇浪,越过赤道线上的高温酷暑,顶住几次特大风暴的袭击。终于第一次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南极乔治岛,建立了中国‘长城’号考察站。从此,神秘的南极洲第一次留下了中国开拓者的足迹。朋友,当你听到这里,你怎不心潮激荡,扬眉吐气,面对这样的开拓者,你怎不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面对这样的开拓者,你怎能不为他们唱一曲由衷的赞歌!”
实际上一次好的讲演,一次好的谈话,都是以情感人的。作家李准讲过这样一段话:“没有几下子绝招,难得当个作家,我的看家本事是,三句话叫人落泪。”常香玉听到这句话,便对李准说:“你能让我哭,算你有本事。”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抗美援朝期间,全国妇联在妇女群众中发起募捐活动,她响应募捐号召,除和别人一起购买了一架“鲁迅号”飞机外,又和剧社的同志捐献了一架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的战斗机。
李准听到常香玉问自己:“你能让我哭,算你有本事。”便深情地讲:“香玉,咱们能有今天,真不容易啊,论起来你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哪!我十岁那年,跟着逃荒的难民到了西安,眼看人都要饿死了。忽然有人喊:‘常香玉放粥了,河南人都去吃啊!’咳,人们呼的一下全涌上去,我当时饿得呀,连拿碗的力都没有,当我捧上粥时,泪往心里流,心想,以后见到了这个救命恩人,我一定给她磕个头。哪想到“文化大革命”中,你被押在大卡车上游斗,挨打,我站在一边,感到悲痛,心里又在流泪,我真想喊一句:‘让我帮了你吧,常香玉,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李准讲到这里,常香玉猛然打断他的话,“老李啊,别说了……”她捂住脸,转过身,眼泪马上流下来了,当场其他同志也哭了,为什么会哭?因为李准的话讲到常香玉的伤心处。李准这种感人能力的话语,称得上有口才。
不过这里应注意一下用感人能力的语言打动人,应当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例如,讲到悲痛之处,失声地痛哭起来,以致讲不下去,而讲到高兴处,又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使听众不知所以然,这势必影响讲话的效果,影响教育的效果。
(五)创造能力
面对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人们逐渐认识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创造能力,即讲话中根据思想表达的需要创造语言的能力,或者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例】一位大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你如何理解“挫折”?A同学用了一大堆理论和事实来说明,其他人虽然也觉得他说得有理,却不想多听;而B同学回答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受挫折、经磨难并不完全是坏事。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倍添一阶;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成熟一级;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透彻一遍。”
全班同学听了热烈鼓掌,认为他的话说得好,语言精练,有所创新。
【例】广东省财政厅有一次公开招聘副厅长人选,结果有9名候选人参加竞争,想在更大的舞台上一展抱负。答辩会上主考问7号答辩人:“你和其他竞争者相比,你有什么优势和劣势?”7号充满自信、踌躇满志地说:“我想来想去,觉得自己没什么明显劣势。”在一片笑声中又补充说:“缺点在一定条件下也是优点。”
他的与众不同的富有创意的回答多次赢得全场掌声。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具体表现为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控制能力
控制能力,即控制自己语言所能引起后果的能力。就是说,只会把话说出来,却不会顾及自己说的话所能引起的后果,实际是瞎说一通,这算不上有口才。控制自己语言所能引起后果的能力,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准确把握说话分寸的能力。即要把意思说到,又不说过头,说得恰如其分,这是一种控制能力;二是针对不同的听话人和不同的情况,准确预料和有效控制听话人对自己语言所能作出反应的能力。如向人提问某件事,能不能问?从哪个角度问?用何种语式问?对方按照提问所能做出的回答是什么?如果考虑提问的后果,这些都需要说话时加以预料和控制;三是在说话过程中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补救的能力。
【例】话说张某平时有点“妻管严”,一日,朋友来家,张某陪着喝酒,三杯下肚,张某不禁一声长叹。朋友问道:“老兄,何以如此?”张某不胜感慨,讲道:“我是想,这女人好比是水,男人等于是船。水可以行舟,也可以覆舟……”话没说完,抬头猛见夫人站在桌边,厉声问道:“结婚到现在,我让你翻过几次船?今天你倒要给我说说清楚!”边嚷边向他逼近。张某面对险情,连忙道:“我是一艘潜水艇,终年潜伏水下,虽不能扬帆千里,也没有覆舟之虑,倒也可以图个天下太平。”
夫人一听这话,脸上顿时转阴为晴,回嗔作喜,张某后面的这番话,改变了自己前面语言的意向,也改变了夫人的反应,控制了后果。真是多亏他迅速作出了语言补救,不然的话,恐怕就后果难测了。
如此看来,口才是什么?口才就是上述说话的六种才能。
二、口才的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跟那些真正具有口才的人交谈,比喝了醇酒更令人兴奋,甚至比上戏院或听音乐更能振奋精神。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健康”的概念也提出了新的看法:在原有健康的三个标准(笑得快、便得快、睡得快)之外,又加上了一条新标准——说得快。可见,“说话”的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提向更高的层次。
历史上有作为的人,都把口才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如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最初年代里,为了动员群众捍卫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深入工厂、农村、军队发表讲话300多次,有效地动员了人民起来同阶级敌人作斗争。试想,如果一个革命家在动员群众的时候,没有此种口才,遇事依靠秘书起草演讲稿,然后照本宣科,能有好的动员效果吗?
【例】解放初期,有个干部调到劳改大队当大队长。一次,请他上台给犯人讲话,他一上台就讲:“同志们!”话刚出口,他意识到不对头,赶紧看看讲稿,讲稿开头没写“同志们”三个字,他马上脱口而出:“啊,没有同志们,你们是劳改犯,只许你们规规矩矩,不许你们乱说乱动,谁要是乱说乱动,我们就要狼狼地打击。”
为什么讲“狼狼地打击”呢?因为秘书在讲稿上写“狠狠地打击”,他把“狠”字错认为“狼”字,把“狠狠地打击”说成“狼狼地打击”。会场上的人,起先不知他讲什么,后来才明白他是说错了话,大家都在看他的笑话,讲话的效果可想而知了。相比之下,我们就可想见,列宁在宣传真理、动员群众的演说中表现的那种非凡的口才,对于他的工作和事业是多么的重要。
据统计,人平均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说话。一天有24个小时除睡觉外,还有16个小时的活动时间,换句话说,每天至少有1/16的时间,不靠文字,不靠动作,只借“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有些人不太重视口才,认为不论有无口才,只要有其他才干,同样可以取得成功。不错,有才干,没有口才,也可能达到成功的目的。但是,如果你有才干,又有口才,那么你的成功希望就更大,因为你的思想、你的理论、你的才华,可以通过言语谈吐加以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大家更明了,更深刻地了解你,因而能够信任你,愿意把重任托付给你。况且,一个人的才干被人认识,要有一个过程,有时,还需要“毛遂自荐”,这就需要借助于口才了。这在应聘求职中,更是屡见不鲜,靠“毛遂自荐”,由陌生到认识,由了解到赏识,进而聘以职位。
总之,口才是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讲课、讲演的前提条件。没有口才,便谈不上讲课、讲演,很难想象,一个笨嘴笨舌、缺乏口才、言不达意的人,能上好课或演讲得好。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往将越来越频繁,口才作为人们交往的工具和条件,也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它将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成为决定一个人生活和事业优劣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