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谈话的构思
谈话,是两人或多人运用口语互相交谈。它是两人双向交流思想,或者是多人相互交流思想,这种方式,与“我讲你听”的讲课、讲演方式是不同的。
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谈话的机会是很多的。诸如,与个别学生谈话,与多名学生座谈,与学生家长访谈,与学校领导、教师交谈、座谈,还有参与社会活动中的谈话,等等。为使自己与人谈话富有成效,教师需要学习谈话的知识,提高谈话的艺术水平。
一、谈话的构思
谈话作为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活动,总是围绕着一定的目的进行的。要使自己在谈话中成功地实现目的,就需要有准备地进行。谈话是两人或多人交谈,不同于一人讲课、讲演,谈话的准备当然不能像备课那样写成讲稿,但可以也有必要在谈话前进行一番思考,形成清晰的谈话构思。这种构思,大致包括四个部分,即:同谁谈,为何谈,谈什么,怎么谈。
(一)谈话对象
“同谁谈”,说的是谈话对象。谈话要看对象,与不同的对象谈话,有着不同的要求:
第一,与不同身份的人谈话,要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口气。如教师与学生家长谈话,不同于教师与学生谈话,也不同于教师与教师谈话。
第二,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谈话,包括与不同年级的学生谈话,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据说,全国人口普查时,普查员问农村的一位老太太:“你有配偶吗?”老太太想了半天,不明白,反问:“什么配偶?”“就是你丈夫。”“啊……”老太太这才明白过来。这就是普查员没有根据农村老太太的文化知识状况正确选择用语。
第三,与不同的学生谈话,要用不同的方法。如,对自觉性高的学生可以点到为止;对自觉性差的学生就得谈到位;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谈话可“平铺直人”;对内向性性格的学生,谈话则要“迂回曲折”;对先进的常受表扬的学生注意指出不足;对后进的难得受表扬的学生注意鼓励和引导,等等。
(二)谈话目的
“为何谈”,说的是谈话目的。谈话,不是为了谈话而谈话,不是侃大山,它是有着一定的目的。谈话具有目的性,是从谈话活动的自身特点来说的,这并不等于谈话者都自觉地意识到谈话的目的性,也不等于谈话者明白了自己与人交谈的具体目的。教师与人谈话,应当明确自己所要进行的目的是什么、是一个还是数个,并且在谈话中把握住自己的目的,始终围绕着自己的目的来谈。
【例】云南省个旧一中教师梁南云每学期与每个同学至少进行两次有目的的个别谈心。教高一时,便围绕“为什么要读高中”、“如何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生”与同学谈话;教高二时,围绕“新时期青年的使命、责任、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同学谈话;高三谈话主要是使每个同学顺利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做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由于梁老师围绕目的引导话题,从而把握住整个班学生的思想脉搏,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思想活跃,学习风气浓厚,纪律好、班集体凝聚力强。
(三)谈话内容
“谈什么”,说的是谈话内容。与人谈话,总是要谈一些事情,谈一些情况,谈一些问题,这些就是谈话的内容。与人交谈,什么内容应当谈,什么内容不应当谈,要看是谈出来的效果好,还是不谈出来的效果好,这既要在谈话前有所考虑,又要在谈话中见机行事,总之是不能不讲究的。有的时候,谈话谈得投机了,双方就越谈越有情绪,情绪一高涨,人的思维也就随之活跃起来。在这种情景之中,有的人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全然不顾谈话的效果。有的人一高兴,就轻易给人家许愿,许愿之后,实际上又做不到,因而在人家心目中失去信任感。下一次,人家不仅对你的许愿不再相信,而且还会对你所说的一切都持怀疑态度。
(四)谈话思路
“怎么谈”,说的是谈话思路。有了谈话的内容和目的,还要把内容编辑一下,安排什么内容先谈,什么内容后谈,什么内容要在谈话过程中出现了适当气氛、适当时机、适当话题才能谈,以便争取更好的谈话效果,达到谈话目的。这就是谈话的思路。谈话的思路不同于独自讲话的思路。谈话的进展及其方向,是受谈话双方的影响和制约的,这是谈话思路的基本特点。应当根据这个特点来确定谈话的思路,就是说,确定谈话思路的时候,要把对方可能产生的反应、情绪以及对方还可能提出的问题等因素考虑进去,还要考虑自己如何应对,如何引导话题,使谈话朝着有利于实现自己目的的方向发展。
二、谈话的氛围
谈话的氛围,就是谈话的气氛和情调。我们常常发现在谈话中易出现沉默、冷场、尴尬的局面,使谈话发生困难,这就是谈话的氛围不好。谈话的氛围,作为谈话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谈话人的情绪和兴趣,因而也就影响谈话的效果。找人谈话,要想让人家乐意谈,谈得有兴趣,谈得有情绪,谈得投入,就要用心创造友好的气氛、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
(一)平等地与人交谈
教师与学生谈话、与学生家长谈话,都要注意平等待人,切不可摆“尊师”的架子,居高临下。只有平等地与人交谈,才能使对方精神放松,消除拘束,敞开心胸同你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使对方同你谈得愉快,谈得融洽。曾给毛泽东同志当过俄文翻译的师哲同志有一段回忆。
【例】我第一次见毛主席的时候,心里紧张,刚见面便呆呆地看着毛主席,不知所措。毛主席主动问道:“你是哪里人?”“我是陕西韩城人。”“喔,‘迁生于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你是司马迁的同乡了。韩城龙门山史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说法嘛。龙门自西向东,是一直绵延到韩城的。”
一位领袖同工作人员初次见面,就拉家常式的谈起对方家乡如何如何,使对方感到平易近人,无比亲切,生疏感和紧张感一下子就消除了,两人仿佛成为相知相交的老朋友,谈得相当投机。在这里,毛主席放下架子,与工作人员平等地交谈,对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搭起双方贴近的桥梁
与人谈话,应当尽可能找到双方的共同点,使双方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使双方心理很快贴近,很自然地融洽起来,有利于营造谈话的良好氛围。这里说的共同点,指同行、同乡、同学、战友、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志向等等。现代文学家唐弢在《琐忆》中记叙了他与鲁迅先生初次见面的情景,非常耐人寻味。唐弢从1933年起开始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发表散文和杂文,《琐忆》是作者196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生80周年而写的。文内写道:
【例】“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乎意料之外。我立刻紧张起来。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说着,就呵呵大笑了起来。
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俟’的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于是,我也笑了起来,半晌疑云,不,很久以来我的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
这里,我们看到,“姓唐”作为两人共同点,成了谈话双方关系贴近的桥梁。
(三)先谈双方关心的话题
找人谈话,一般应从双方关心的话题谈起,使对方乐于同你谈,这样容易调动对方谈话的情绪,有利于造就良好的氛围,等谈话水到渠成的时候再转到你想谈的话题或者难题上去,就可能比较容易达到目的。这样谈,比起一开始就直接谈到对方不关心的话题或者难题,效果要好得多。
【例】一位历史老师年纪大了,牙齿脱落,讲课吐字不清,但对工作很负责任,对学生要求较严。有位同学对这位老师有看法,就借题发挥,上教务处告状,要求撤换这位老师,还发动全班同学,要将这位老师赶下讲台。班主任找这位学生谈话,没直接谈这个问题,而是先问他的父母年纪多大了,身体怎么样。学生不知班主任的用意,回答说:“身体还好,就是年纪大了,记性也差,说话颠三倒四的。”班主任顺水推舟:“是啊,岁数不饶人哪,我们当老师的也是这样,请你们要多体谅。”学生听出了班主任的弦外之音,惭愧地低下了头。后来,他不但不再闹事还主动向老师赔礼道歉,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了。
这位班主任谈话的艺术是从对方关心的话题,把谈话内容逐步引向正题,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去认识问题,认识错误。
(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所需所好,把话题引到他感兴趣的事情上,使其感受到你的诚意,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
【例】有位教高三的老师谈到他班上某同学爱好运动,头脑灵活,但政治课成绩老是不及格,“有次,我与他打兵乓球时,发现他的球技不错,于是以赞赏的口气问道:‘你的乒乓球怎么打得如此漂亮呢?’他随口应道:‘哪里!不过是经常打的缘故。’我趁机又讲:‘咱们都来想想,知识的掌握,成绩的进步是否也像你打球一样需要我们经常勤学苦练呢?’学生点头表示同意。从此,该生加强了政治课的复习,后来以78分的政治高考成绩考入了大学。”
(五)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对方情绪
谈话的情绪要高涨。情绪一高涨,使思维活跃起来,才能谈得投入,才能活跃谈话的气氛。谈话中,双方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若是对方情绪不高,你就要注意用高昂的情绪同对方谈,努力感染对方的情绪,并用适当的话题引起对方的谈兴,以避免出现冷落的气氛。
我们常常见到两种现象:一种是,有的人陪客人说话时感到困难,不知和客人谈什么好,无话可谈、气氛沉闷,冷落了客人;另一种是,有的人无论走到那里,都能和人家谈笑风生,谈出热闹的场面。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有没有谈话的情绪,是不是善于用自己谈话的情绪去感染人家,引发人家谈话的情绪。
【例】英文版的《读者文摘》上有这么一则笑话:某某的邻居喜欢钓鱼,这个喜欢钓鱼的邻居很乐观。一次,某某向邻居:“昨天星期天,你钓鱼的成果如何?”钓鱼的邻居说:“比上个礼拜好。上个礼拜,我花了4个小时,结果,一条鱼也没钓到,昨天,我只花了3个小时,就和上个礼拜的成果一样。”这种幽默的话语,表现了他的乐观情绪,也一定会影响到他人,使他人也非常舒服、愉悦。对于这种人,人们都很愿意交往,觉得和他交谈是一种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