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第八届奥运会
1924年,是现代奥运会复兴的30周年。自奥运会决定在巴黎举行后,法国人民一改1900年的冷淡态度,表现了相当的热忱。
1923年冬塞纳河决堤,洪水袭击了巴黎,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法国财政,更是捉襟见肘。法国上层人士甚至提出,放弃主办权,让洛杉矶接替。但是筹委会顶住了压力,克服重重困难,筹集了400万法郎,修建了能容6万多人的“科龙市”运动场,不过场内的煤渣跑道长度为500米,不如上届标准。为了安排运动员住宿,筹委会在运动场旁盖了一排简易的房屋,它就是以后奥运会村的雏形。
运动会于5月4日至7月27日举行。会期与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相比较,要短得多。大会正式开幕是7月5日。出席开幕式的有法国总统,英国、罗马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王公显宦,以及国际奥委会、法国奥委会的主要官员。本届应邀参赛的有44个国家,首次参加的有爱尔兰、波兰、罗马尼亚、菲律宾、墨西哥、乌拉圭、厄瓜多尔。德国仍被排除在奥运会大门之外,但匈牙利、奥地利获得了参赛权。运动员共3 092人。其中女子136人。
1924年巴黎奥运会是鲁米的黄金时期,甚至有人把这届奥运会称之为“鲁米奥运会”,他到哪里,哪里就有胜利,就有“鲁米!鲁米!”的欢呼声。这位田坛奇才,生活就像他常穿的运动衫号码一样,是“1”号。从1920年至1928年,他在奥运会上共获9枚金牌,3枚银牌,是获金牌最多选手之一。在世界田坛上,从1921到1929年,共二十多次创世界纪录。巴黎奥运会也是芬兰田径的春天,继安特卫普奥运会后,再次与美国抗衡。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芬兰田坛上的三颗长跑巨星:科勒赫迈宁、鲁米和维·里托拉同时出现在奥运会赛场。虽说科勒赫迈宁在马拉松赛中失败了,但鲁米成功了,里托拉成功了。里托拉是一位侨居美国并在那里接受训练的芬兰青年,这次他专程回国代表芬兰参赛。他在万米、3 000米障碍等项目比赛中,共获4枚金牌、两枚银牌。金牌数仅次于鲁米。超长距离的马拉松赛桂冠也属芬兰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